裸足跑生物力学特征研究述评
本文选题:运动生物力学 切入点:裸足跑 出处:《体育学刊》2017年01期
【摘要】:对国内外关于裸足跑生物力学特征研究进行了综述,概括了裸足跑与穿鞋跑在运动学、动力学、生理学等方面的生物力学特征差异。与穿鞋跑相比,裸足跑更多地采用前足着地、更短的步长、更快步频的行进方式,这种模式能大大降低地面的碰撞冲击峰、加载率;裸足跑能更多地利用好足部的本体感觉,从而可能增强足的力量及行进中的稳定性;裸足跑并不比穿鞋跑拥有更低的损伤率,当前没有权威性的证据显示行进中较高运动损伤率是由于巨大、反复的撞碰力所致,故影响裸足或穿鞋跑损伤率的方式和模式有待于进一步探讨;裸足比穿鞋跑更经济这已被实验所证明,而几乎每个长跑项目的世界纪录保持者都是前足着地的跑步者,故建议将裸足跑作为一种交叉训练方式纳入我国长距离项目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训练计划中,这对改进运动员的着地方式是有益的。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are foot running are summarized,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bare foot running and shoe running in kinematics, dynamics, physiology and so on are summarized.Compared with running with shoes, barefoot running uses more front foot landing, shorter step size and faster walking frequency, which can greatly reduce the impact peak and loading rate of the ground, and barefoot running can make more use of the body feeling of the foot.This may enhance the strength of the foot and stability in progress; running barefoot does not have a lower rate of injury than running with shoes, and there is currently no authoritative evidence that the higher rate of injury in motion is due to the enormous, repeated impact force.So the ways and patterns that affect the injury rate of barefoot or shoe running need to be further explored;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bare foot is more economical than shoe running, and the world record holder in almost every long distance running event is the runner who lands on the front foot.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barefoot running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training plan of Chinese long distance athletes and coaches as a cross-training method, which is beneficial to improve the landing mode of athletes.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体育学院国家体育总局体质评价与运动机能监控重点实验室;
【基金】:重庆市体育局2015奥运争光重点项目(A201502)
【分类号】:G804.6;G8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许红峰;;田径跳跃项目起跳过程下肢肌肉工作生物力学特征[J];福建体育科技;1992年03期
2 庞军,宋利山,伍勰;不同负荷下男子挺举的生物力学特征[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曹志飞;李世明;朱红红;;连续跳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4 曲峰,李良标,仰红慧,陆葵;肌肉的红、白肌纤维与人体基本运动能力、动作结构的生物力学特征关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5 曲峰,李良标,仰红慧,陆葵;肌肉的红、白肌纤维成分与人体基本运动能力、动作结构的生物力学特征关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6 黄玉保;邓京捷;姜忠生;张启兵;;桡偏和尺偏持球投篮的生物力学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7 张阳;张秋霞;;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在着地过程中相关生物力学特征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8 沙川华;陈孟诗;吴佳;毛霜霜;李雪;;人体前臂肌腱生物力学特征实验研究[J];体育科学;2010年03期
9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蔡丰任;;负重屈膝蹲跳与下蹲反弹跳的生物力学特征研析[A];第十三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徐磊;何建龙;赵焕彬;;人体上肢运动链鞭打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 2013)论文集[C];2013年
3 马瑞雅;曲峰;;关于裸足跑及其应用的研究综述[A];第十六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 2013)论文集[C];2013年
4 杨帆;张莺;赵朝义;;人体三种类型捏力的生物力学特征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2012)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5 张杰;;不同性别下疲劳前后的下肢生物力学特征分析[A];第十六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 2013)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郭伟;腰椎关节不同手法的临床疗效分析和手法生物力学特征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4年
2 孙明运;惯性杠铃训练对腰腹肌生物力学特征影响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章雨威;不同速度下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步态的生物力学特征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2 马云茹;不同着地方式对跑步时下肢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6年
3 那日苏;搏克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4 张阳;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在落地过程中生物力学特征分析[D];苏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7262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726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