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我国体育微直播的现状、特征及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0 03:41

  本文选题:新媒体 切入点:微文化 出处:《上海体育学院》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从2009年8月我国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微博的发展与普及使得我们的社会进入了直播时代,“微直播”的概念进入人们的生活。微直播是微博直播的简称,顾名思义,即在微博平台上开展的直播活动。体育微博是传播体育赛事、服务体育赛事的重要的新媒体平台,而微直播作为微博的衍生品,在传播体育信息方面,将会给国内开发新媒体乃至全媒体平台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借鉴。现阶段体育微直播主要是由体育媒体的官方微博发起,内容也多为大型体育赛事,如世界杯、欧洲杯、奥运会等;除此之外,个人或企业有时也会通过注册微博帐号、微信公众号平台等,参与发起与体育相关的微直播,并呈现出不断发展壮大的趋势。现如今,微直播的概念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微博的层面了,包括微信和微电影在内的多种“微”载体都在探索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来在体育微直播的大潮下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本研究以社会学、大众传播学、体育传播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以三大新浪官方微博(CCTV5、腾讯体育、新浪体育)为研究对象,以其在大型赛事(2016年欧洲杯、2016年奥运会)期间的微博直播信息为研究内容,采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的体育微直播现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目前以体育官方媒体微博为代表的体育微直播运营者定位比较准确,体育微直播内容以定期的大规模的单项和综合性赛事为主,辅以年度制的单项赛事,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运营周期,且运营现状比较良好;2.在传播渠道方面,体育微直播已经从原本的微博平台逐渐向其他更加多元化的平台,例如微信等进行转移;3.体育微直播的运营者在制定与受众之间的互动策略时更加注重把握细分的受众需求,相比于以往的大众传媒对传统高端文化的全盘舍弃,体育微直播则在弘扬体育精神的同时激发出人们内心对于群体意识和归属感的认知,以及爱国主义情怀的释放;4.体育微直播具有内容选择的自主性、话语交流的实时互动性、受众的情景当下感受性和传播内容的延展性等特征;5.体育微直播本身也蕴含着相当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体育文化传播价值,只要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以受众为本,重视受众反馈,制定适当的营销策略,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将极其巨大。
[Abstract]:From August 2009, the first Chinese portal to provide Weibo's services, Sina.com, launched "Sina Weibo". Th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Weibo made our society enter the era of live broadcasting, and the concept of "micro-broadcast" came into people's lives.Microbroadcast is the abbreviation of Weibo live broadcast, just as the name implies, namely the direct broadcast activity carried out on the platform of Weibo.Sports Weibo is an important new media platform for spreading sports events and serving sports events. As a derivative of Weibo, microbroadcast is used to disseminate sports information.Will provide a very good reference for the domestic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and even the whole media platform.At this stage, sports microbroadcast is mainly initiated by the official Weibo of the sports media, and the content is mostly for large-scale sports events, such as the World Cup, the European Cup, the Olympic Games, and so on. In addition, individuals or enterprises sometimes sign up for Weibo accounts.WeChat Official account platform, participate in the launch of sports-related microbroadcast, and showing a growing trend.Nowadays, the concept of microbroadcast is no longer confined to Weibo.Many kinds of microcarriers, including WeChat and micro-movies, are exploring how to make use of their own advantages to leave a bright picture under the tide of sports microbroadcast.This study is guided by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sociology, mass communication, sports communication and so on, and takes the three major official Sina Sina official Weibo, Tencent Sports, Sina Spor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Based on the live broadcast information of Weibo during the large-scale events (Euro 2016, 2016 Olympic Gam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ports microbroadcasting in China is studied by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content analysi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At present, sports microbroadcast operators, represented by Weibo, the official sports media, are relatively accurate in their positioning. The content of sports microbroadcast is dominated by regular large-scale single and comprehensive events, supplemented by annual single events.Has formed a more systematic operation cycle, and the status quo is relatively good.In terms of transmission channels, sports microbroadcast has gradually shifted from the original Weibo platform to other more diversified platforms, such as WeChat.The operators of sports microbroadcast pay more attention to grasp the needs of the audience when they make the interactive strategy with the audience, compared with the mass media in the past, they abandon the traditional high-end culture completely.Sports microbroadcast will promote the spirit of sports at the same time stimulate people's inner sense of group awareness and sense of belonging, as well as the release of patriotic feelings.Sports microbroadcas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autonomy of content selection, the real-time interaction of discourse communication, the audience's situational sensitivity and the extensibility of the communication content.Sports microbroadcast itself also contains considerable economic value, social value and sports cultural dissemination value, as long as we continue to adhere to people-oriented, audience oriented, attach importance to audience feedback, formulate appropriate marketing strategies.Its future development potential will be extremely huge.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206;G80-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体育科学与体育科学体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安连慧;论高校体育与素质教育[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3 ;体育科学与体育科学体系[J];安徽体育科技;2001年01期

4 彭先奎;体育科学概念应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对体育科学概念涵义的浅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5 黄力生,陈海啸;论体育科学的性质、特征及体育科学体系的分类[J];体育科学研究;2001年04期

6 钟秋;论体育精神的教育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02年03期

7 冯大志,宋久存;浅谈体育科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8 刘云民;体育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J];辽宁体育科技;2002年01期

9 林新利;试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10 宋盛林,杨明远,杜忠杰;高校体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作用[J];辽宁体育科技;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雁;;体育科学新视野——论适应体育学的形成与发展[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2 李俊辉;孙思哲;;体育科学发展动力机制的理性思考[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3 叶永延;;撰写体育论文(自然科学范围)的方法[A];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C];1986年

4 杨小永;王健;;体育学科体系的分类——宏观、中观、微观[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刘静民;马新东;;研究型大学体育学科建设的思考[A];第十七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7年

6 叶显葵;;研究体育课程的性质 加强体育课程改革[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7 葛吉生;;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推进精品体育课程建设[A];第二十一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11年

8 张锐;王东敏;;浅析我国“体育”概念的争议与思考[A];第十五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5年

9 徐刚;;论体育科学的学科本质属性及学科分类的划分意义[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10 ;《重庆体育科学》简介[A];第十七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缪晖 叶楠;体育产业亟待调整[N];中国体育报;2000年

2 ;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化人的特征[N];中国体育报;2002年

3 方炜杭 连聪;福建体工会—— 共谋体育科学发展[N];中国体育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刘敏;科学规划体育产业发展 积极推进国家基地创建[N];中国体育报;2013年

5 黄心豪邋曹_g;体育:提升大都市形象[N];中国体育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蒋玮;60年,山西体育走出特色之路[N];发展导报;2009年

7 曹_g;国际体育科学研讨会在京举行[N];中国体育报;2012年

8 记者 邹丽;湖北举行体育局长会[N];中国体育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王彦;强度体育,中国需要你[N];文汇报;2013年

10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提高体育学项目研究的质量[N];社会科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侃侃;运动员权利保障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2 胡庆山;体育课程实施主体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孙继龙;体育标语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4 黄海燕;体育赛事综合影响的事前评估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5 张细谦;体育课程实施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郭建平;创意体育产业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晓龙;价值论视野中的体育哲学[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8 杨明;我国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刘文董;我国体育博彩的规范化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10 曾庆涛;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若光;体育文明:建构一个理论观点型核心概念[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娟;论体育科学学术社团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3 蔡梅清;茂名市不同社会阶层体育参与研究[D];吉首大学;2013年

4 王哲;运城市城市居民休闲体育参与状况调研报告[D];延边大学;2015年

5 王金利;基于知识图谱的体育赛事国际研究可视化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郭志波;同步小康进程中贵州省县域体育发展现状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7 郑榕榕;临沂市沂南县公务员体育健身行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玉阳;广东省城乡体育软实力差异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9 赵啸鹏;裕固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困境与建议[D];西北民族大学;2015年

10 钱亦舟;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对沈阳市居民体育参与意向影响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7295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7295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f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