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四川省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本文选题:四川 切入点:体育场馆 出处:《成都体育学院》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四川省体育场馆的分布与规模、运营管理模式、场馆经费投资、开放情况、经营管理、场地从业人员等方面进行概括性分析研究。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四川省体育场馆的总体情况在近几年有很大的变化,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全省的场馆数量和规模大幅度增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加,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全省体育场馆区域发展不均衡,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问题明显;场馆建设资金过分依赖政府投资,社会资金投入欠缺;场馆自主运营管理为主流管理模式,社会参与程度偏低;各类运动场馆规模差距大,优势运动项目场馆发展突出;场馆对外开放力度不够大,公共体育健身服务仍有很大空间;体育场馆经济效益创收低,“入不敷出”矛盾依然存在;各市州体育场馆从业人员队伍薄弱,高水平人才短缺等是当前四川省体育场馆总体存在的七大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全省体育场馆发展情况,同时也是影响全省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对全省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社会体育、青少年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是不利的。随着国务院46号文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的发布,四川省体育场馆的发展迎来了大好政策福利,应根据政策发展风向及时调整体育场馆的发展策略,并结合四川省经济、社会、体育产业三大外在影响因素,对全省体育场馆未来的发展进行目标定位,对发展模式的选择要正确、合理。未来的体育场馆将朝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模式创新化、场馆功能多样化、信息化方向发展,这是一种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发展全省经济,开辟多种筹资渠道,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体育场馆投资、建设、管理,充分盘活体育场馆资源,从而提高体育场馆利用率,同时要加强体育场馆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大量高级管理人才,最终为实现体育场馆的发展目标而努力。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distribution and scale of stadiums and stadiums in Sichuan Province, the mode of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the investment of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the situation of opening up, the management and management of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are analyzed by means of literatur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expert interviews and logical analysis.Site practitioners and other aspects of general analysis and research.Through analysis and study, it is found that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in Sichuan Province has changed greatly in recent years. The most prominent changes are the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the number and scale of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in the province, and the increase in the area of sports venues per capita.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deficiencies, such as uneven development of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in the province, obvious problems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excessive reliance on government investment in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construction, and lack of investment in social funds.The independent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is the mainstream management mode, the social participation is low; the scale gap of various sports venues is larg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perior sports project stadiums is prominent; the opening up of the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is not large enough, the public sports fitness service still has a lot of space;The economic benefit of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is low, and the contradiction of "living beyond their means" still exists, and the staff of sports stadiums and stadiums in all cities are weak, and the shortage of high-level talents is the seven main problems of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in Sichuan Province.These problems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of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in the province, and are also the obstacles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in the province, which is unfavorable to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mass sports, social sports and juvenile sports.With the release of the State Council's No. 46 and the Sichuan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ment's implementing opinions on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and promoting sports consumptio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venues in Sichuan Province has ushered in excellent policy and welfare.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should be adjusted in time according to the trend of policy development,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in the whole province should be targeted according to the three external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ichuan province's economy, society and sports industry.The choice of development model should be correct and reasonable.The future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will be diversified in investment, innovative in management mode, diversified in functions, and developed in the direc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hich is a trend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Actively develop the economy of the province, open up various channels for raising funds, encourage enterprises and individual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investmen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full activation of the resources of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thereby improving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stadiums and gymnasiums,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management talents, train a large number of senior management talents, and finally strive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goals of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81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体育科学与体育科学体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安连慧;论高校体育与素质教育[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3 ;体育科学与体育科学体系[J];安徽体育科技;2001年01期
4 彭先奎;体育科学概念应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对体育科学概念涵义的浅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5 黄力生,陈海啸;论体育科学的性质、特征及体育科学体系的分类[J];体育科学研究;2001年04期
6 钟秋;论体育精神的教育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02年03期
7 冯大志,宋久存;浅谈体育科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8 刘云民;体育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J];辽宁体育科技;2002年01期
9 林新利;试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10 宋盛林,杨明远,杜忠杰;高校体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作用[J];辽宁体育科技;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雁;;体育科学新视野——论适应体育学的形成与发展[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2 李俊辉;孙思哲;;体育科学发展动力机制的理性思考[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3 叶永延;;撰写体育论文(自然科学范围)的方法[A];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C];1986年
4 杨小永;王健;;体育学科体系的分类——宏观、中观、微观[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刘静民;马新东;;研究型大学体育学科建设的思考[A];第十七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7年
6 叶显葵;;研究体育课程的性质 加强体育课程改革[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7 葛吉生;;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推进精品体育课程建设[A];第二十一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11年
8 张锐;王东敏;;浅析我国“体育”概念的争议与思考[A];第十五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5年
9 徐刚;;论体育科学的学科本质属性及学科分类的划分意义[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10 ;《重庆体育科学》简介[A];第十七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缪晖 叶楠;体育产业亟待调整[N];中国体育报;2000年
2 ;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化人的特征[N];中国体育报;2002年
3 方炜杭 连聪;福建体工会—— 共谋体育科学发展[N];中国体育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刘敏;科学规划体育产业发展 积极推进国家基地创建[N];中国体育报;2013年
5 黄心豪邋曹_g;体育:提升大都市形象[N];中国体育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蒋玮;60年,,山西体育走出特色之路[N];发展导报;2009年
7 曹_g;国际体育科学研讨会在京举行[N];中国体育报;2012年
8 记者 邹丽;湖北举行体育局长会[N];中国体育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王彦;强度体育,中国需要你[N];文汇报;2013年
10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提高体育学项目研究的质量[N];社会科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侃侃;运动员权利保障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2 胡庆山;体育课程实施主体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孙继龙;体育标语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4 黄海燕;体育赛事综合影响的事前评估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5 张细谦;体育课程实施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郭建平;创意体育产业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晓龙;价值论视野中的体育哲学[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8 杨明;我国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刘文董;我国体育博彩的规范化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10 曾庆涛;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若光;体育文明:建构一个理论观点型核心概念[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娟;论体育科学学术社团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3 蔡梅清;茂名市不同社会阶层体育参与研究[D];吉首大学;2013年
4 王哲;运城市城市居民休闲体育参与状况调研报告[D];延边大学;2015年
5 王金利;基于知识图谱的体育赛事国际研究可视化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郭志波;同步小康进程中贵州省县域体育发展现状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7 郑榕榕;临沂市沂南县公务员体育健身行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玉阳;广东省城乡体育软实力差异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9 赵啸鹏;裕固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困境与建议[D];西北民族大学;2015年
10 钱亦舟;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对沈阳市居民体育参与意向影响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7306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730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