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形意拳的身体与灵魂:一项惯习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4 00:21

  本文选题:形意拳 + 惯习 ; 参考:《上海体育学院》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自2004年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以“保护和传承”之主题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热”以来,出现了“不明非遗文化、不明非遗规律、不明传承主体”的“三不明”现象。在人类文化实践研究中,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惯习”概念及其对文化实践、身心特征的研究有助于解决“三不明”问题。为此,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遇问题为背景,以布迪厄的惯习理论为视角,聚焦形意拳的历史传承,探讨其拳种特征标识的建构、形意拳传人身心特征的形成,力图为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遴选、传承人选拔和活态传承提供历史经验。1.形意拳惯习的形成始于选材。武术人受教前的天赋与经历已让个人具备某种性情倾向,形意拳师喜欢选择那些“体壮气足、勇而无惧”或“气壮刚猛、果毅直性”的人为徒,也以此作为形意拳拳种身心特征的文化标识。2.形意拳惯习的形成是在师父之教育与徒弟之认同的共同作用下,借助三种教育活动最终而成:在技术教学、具身训练中,以“勇直前进、见招打招”的技术范式形塑形意拳的“刚猛直性”;在因材施教、游学他师中,激发个体身心特征的发展,如河南派的雄浑、河北派的豪快等;在徒弟不同惯习倾向的“引、避、逐”处理中,强化形意拳惯习的文化认同。3.形意拳惯习的形成具有阶段性,“明劲、暗劲、化劲”不仅表征不同时期形意拳人身心特征的差异,也是习武不同阶段的考察点。初练体验劲力,讲究“势形合、聚气力、意念专”,要求“身整力刚”、“意念迅猛”;接着,要求淡忘劲力,放松身心,体验行拳时的“周身连贯”、“意到身到”;最后,要求对劲力收放自如,将意和形练得高度统一,达到“身心应激而动”。最后,从惯习角度来看,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套独特的身心特征的文化实践系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具有此独特身体与灵魂的人,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应是其独特身心特征的形成、传播的过程,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规律是某种独特身心特征形成的规律。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852.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国健;;论素质教育中的数学教师素质[J];成才之路;2009年20期

2 蒋孟平;大学生智能培养和身心特征[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2期

3 刘惠莲;女排运动员的身心特征及训练要求[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陶英仆,黄怀玲;老年人的身心特征和健身方式的选择[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5 汪峰;;“五环接力”[J];中国学校体育;2008年12期

6 龚循谦;吴静钰;龚循磊;;奥运冠军吴静钰少年时期的身心特征分析[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9年03期

7 张天宝;论“幼——小”过渡期教育的三种模式[J];普教研究;1995年05期

8 王翠红;郑超;;浅谈新课程下教师应具有的基本素质[J];中国体卫艺教育论坛;2008年12期

9 茆飞霞,陈春一;高中生体育课兴趣的培养和教法探述[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10 张春先;;如何帮助学生走过高中阶段[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教研版);2006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仁欣;;老年人身心的特征及修养[A];老年学论文集(四)[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河流;如何让孩子专心学习[N];甘肃日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双;形意拳的身体与灵魂:一项惯习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7年



本文编号:17468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7468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2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