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时骨骼肌糖、脂肪氧化的交互作用及机制
本文选题:运动生物化学 + 健康促进 ; 参考:《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10期
【摘要】:运动时骨骼肌两种重要能源底物,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在氧化供能时存在交互关系,且与G-FA循环理论以外的机制有关。运动中增加脂肪的可用性可降低骨骼肌PDH活性,减少肌糖原分解,可能是通过增加线粒体NADH可用性,进而缓解运动诱导的游离ADP,AMP和Pi累积增加;增加外源性CHO可用性能减少骨骼肌脂肪氧化,可能是通过血浆胰岛素水平增加和FFA可用性下降,也可能是通过减少脂肪转运进入肌肉和/或降低线粒体速率等机制;运动强度增加机体更依赖于CHO供能,可能通过肌肉内、外机制下调脂肪代谢。
[Abstract]:Exercise in skeletal muscle of two kinds of important energy substrate, there is an interaction between carbohydrate and fat oxidation in the energy supply, and the mechanism and outside the G-FA cycle theory. In increasing the availability of fat can reduce skeletal muscle PDH activity, reduce muscle glycogen decomposition, probably by increasing the mitochondrial NADH availability, and ease of free ADP exercise induced by AMP and Pi, the cumulative increase; increase of exogenous CHO reduced availability of skeletal muscle fat oxidation, may be increased by the plasma insulin level and FFA availability decreased, may also be by reducing fat transport into muscle and / or reduce the rate of mitochondrial mechanism; exercise intensity increase the body is more dependent on the CHO power supply. By intramuscular, external mechanisms to down regulate fat metabolism.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体育部;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70867) 国家体育总局重点领域研究项目(2015B089)
【分类号】:G804.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勇;李之俊;;训练者和无训练者脂肪氧化动力学与最大脂肪氧化强度研究[J];体育科学;2013年02期
2 胡艳;牛洁;;运动状态下脂肪氧化的调节[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年46期
3 马继政;;运动诱导心脏保护机制[J];辽宁体育科技;2009年03期
4 段卫,黄叔怀;运动诱导的血小板活化机制研究进展[J];浙江体育科学;2000年06期
5 李凤梅,雷强,郜龙山;《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1-3套动作运动强度与规律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 王海宏;;《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运动强度与普通大学生生理特点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7 池上晴天;李鸿江;席凯强;;关于运动强度表示方法问题[J];体育教学;1992年01期
8 高言诚;;为什么心率能作为衡量运动强度的指标?[J];学校体育;1984年02期
9 刘英辉;各种运动强度分类的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1年04期
10 周正,林彦山;运动强度不同分类方法的横向比较[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刘洵;D.A.Brodie;P.E.Bundred;;心梗患者康复期运动心肌缺血的预测方法及适宜运动强度的探讨[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2 刘洵;;相对运动强度与绝对运动强度对血清酶活性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3 常慧;娄淑杰;;运动强度对幼龄大鼠海马神经再生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4 李焕品;;第八届民族传统健身操运动强度的研究[A];2009全国运动生理学发展与学科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松涛;王安利;王正珍;安楠;樊晨光;;61~65岁男子健身锻炼适宜运动强度的研究[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记者 窦雨佳;适当运动有利于“催眠”[N];中国体育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窦雨佳;锻炼不妨“跟着感觉走”[N];中国体育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勇;运动与脂肪氧化动力学及最大脂肪氧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3年
2 姜梅英;中国山地户外运动风险防范机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赛;超重和肥胖成年人运动能耗比较和分析[D];武汉体育学院;2017年
2 段鹏飞;场认知方式对运动诱导视盲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俊;山地户外运动生命安全风险分析与防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孙庆楠;运动能力增龄性变化敏感指标的研究[D];哈尔滨体育学院;2015年
5 侯红影;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对锻炼者体验效用影响的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2015年
6 崔建飞;不同强度运动结合CLA对青春期肥胖大鼠不同组织RBP4的影响[D];安徽师范大学;2015年
7 孙正;斯篮搏运动在中国部分高校的推广[D];武汉体育学院;2016年
8 卓颜;不同强度运动结合白藜芦醇对老年肥胖大鼠脂联素的影响[D];安徽师范大学;2016年
9 陈胜龙;中大运动强度对大学生健康体适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南京体育学院;2016年
10 徐文静;华夏烽火俱乐部户外运动参与人群现状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7年
,本文编号:17480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748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