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时代武术的发展模式及路径
本文选题:武术 + 视觉文化 ; 参考:《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摘要】:武术"发展模式"是对构成武术整体的各个要素有全面认识,并在平衡利弊基础上得出的一种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思路及方式。武术"前视觉文化时代"相对和谐的发展模式被"视觉文化"时代的技术理性至上所打破,出现了人文价值流失,教化作用锐减等现象。为了及时有效地遏制这种境况,提出构建"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武术发展模式。同时,指出该发展模式的具体实现路径:1)武术在图像化传播过程中要坚守自己的精神品格,做到"图文互释,文质相符";2)武术在艺术化的过程中要加强人文教化作用,做到"寓教于乐,张弛有度";3)武术在审美化的过程中要分清主次,做到"技艺渗透,相得益彰";4)武术在时尚化过程中要立足根本,做到"传统内质,时尚表达"。
[Abstract]:Wushu's "development mode" is a kind of effective and operable way of development, which is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elements that constitute the whole of Wushu, and on the basis of balancing the pros and cons. The relatively harmonious development mode of Wushu's "pre-visual culture era" was broken by the technological rationality supremacy in the "visual culture" era, resulting in the loss of humanistic value and the sharp decline in the role of enlightenment. In order to contain this kind of situation in time and effective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Wushu which combines culture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t the same time,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concrete realization path of this development mode is: (1) Wushu should stick to its own spiritual character in the process of image dissemination, so as to "interpret each other's picture and text, match the text and quality" (2) Wushu should strengthen the function of humanism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artistry. In the process of aesthetic appreciation, Wushu should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primary and the secondary, and achieve "the penetration of skills, complement each other" 4) Wushu in the fashion proces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fundamental, to achieve "traditional endoplasm, fashion expression".
【作者单位】: 泉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CTY002) 泉州师范学院国家级和各部委预研基金项目(2016YYSK33)
【分类号】:G8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向颖;谈武术如何走向奥运[J];辽宁体育科技;2003年03期
2 郑爱民,周新春;武术与传统美学[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李小庆;浅谈武术散手的作用[J];太原科技;2004年01期
4 袁金宝,温搏,李阳;从古现代双视点论武术文化之内涵[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S1期
5 刘奇;试论武术文化的适应与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 王岗;从“武术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说起[J];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2005年02期
7 颜鸿填;;试论武术文化的现代化[J];科技资讯;2006年06期
8 赵晓峥;;浅谈地域武术与武术文化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王岗;;武术史应是世界的武术史[J];博击(武术科学);2006年06期
10 李丑亮;;浅谈武术文化的形成及特性[J];博击(武术科学);200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树军;王苑苑;;全球化与武术文化世界化发展[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2 赵岷;李翠霞;;影响武术步入国际化的五大历史原因[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3 郭荣娟;司钦如;;文化软实力视域武术对外传播障碍与动漫传播的消解[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4 丁保玉;解乒乒;张海龙;;文化创新与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C];2013年
5 郭荣娟;司钦如;;文化软实力视域武术对外传播障碍与动漫传播的消解[A];第6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汪如锋;周之华;赵萍;申德义;;中国武术奥运之旅的武术文化传承与传播思考[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7 倪依克;邱丕相;;社会学视域下传承武术文化的教育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8 岳贤锋;;河南武术文化旅游资源评价[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9 徐烈;丁丽萍;;近代文化保守与激进主义思潮下武术发展之嬗变[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10 褚殷超;樊庆彦;;简论明清小说与传统武术的互动关系[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体育学院 刘国奇;从哲学的角度谈“武术”与“文化”[N];中国体育报;2011年
2 项涓;进一步用“大武术观”统一认识[N];中国体育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黄心豪;规划建设“佛山武术文化中心”[N];中国体育报;2012年
4 冯新生;武术旅游大有可为[N];中国旅游报;2012年
5 记者 兰瑞文 通讯员 海鲲;打造亚洲最大规模武术文化创意旅游景点[N];十堰日报;2013年
6 南充市顺庆区武协主席 李家安;武术的价值探讨[N];四川科技报;2013年
7 项涓;天津建立留学生武术体验基地[N];中国体育报;2013年
8 经报记者 龙锐;当武术邂逅丽江[N];云南经济日报;2013年
9 黄保欣;播洒武术文化新雨[N];光明日报;2013年
10 刘福泉;中国武术电影的尝试与创新[N];河北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丁丽萍;吴越武术文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2 徐烈;关东武术文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郭守靖;齐鲁武术文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4 郝志勇;明清武术文化形态及其价值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5 王家忠;荆楚武术文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汝杰;文化强国视域下武术文化消费探骊[D];郑州大学;2015年
2 李沧临;临沧“打造佤文化品牌”背景下的佤族武术文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章新拓;论以武术为载体的汉语国际教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4 徐振华;菏泽武术文化的传承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5 梅继伟;香店拳在闽都文化中的现代生存与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6 常振鲁;浙江省金衢地区武术文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7 樊晓强;峨眉武术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的创造性转化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5年
8 李亚云;文化自觉视角下武术文化发展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5年
9 孙婵娟;陕西乾县村落武术文化的现状与传承[D];西安体育学院;2015年
10 周永芹;地域武术文化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8770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877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