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勾对角球技术的动作特征分析
本文选题:羽毛球 + 勾对角球 ; 参考:《西安体育学院》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采用三维高速摄像对被测的八名规范掌握该项技术羽毛球专项班男子的正手网前勾对角球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揭示羽毛球网前正手勾对角球技术的空间运动规律和特征,通过移动取位阶段,引拍阶段,击球阶段,随拍阶段的身体各关节角度特征变化。得出相关的运动学参数,找出运动员身体姿势的运动特征。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对教学的启示,找出问题所在。通过差距的比较,使教师和学生认清该技术动作的实质和技术关键,形成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教学方法,完善科学训练体系。方法:本研究用两台型号、规格相同的高速摄像机,拍摄过程频率均为120HZ,拍摄对象为西安体育学院规范掌握该项技术羽毛球专项班的八名男子(均右手持拍),通过专家现场选取认为击球动作最好的一次作为研究动作录像,采用美国Ariel分析系统完成三维解析,对技术动作进行技术特征分析。结论:1.移动取位阶段是正手网前勾对角球的关键阶段,它决定着运动员以后阶段的顺利进行,测试的八名运动员在移动取位阶段身体姿势站位,符合下一步动作技术的进行。2.引拍开始到引拍结束时刻身体上肢右肩的角速度变化较大,差异比较明显,而从引拍开始时刻到引拍结束运动员下肢髋关节角速度变化值越来越小,逐渐趋于一个稳定状态。3.引拍阶段右肩、右肘、右膝、右踝关节角度过大或者或小直接影响下一步技术动作的开始,影响击球质量。4.击球阶段身体各关节角度从开始增加到最大值,八名运动员肘关节角度变化差异较大,从击球开始到击球结束时刻腕关节角速度变化比较明显,差异显著。5.运动员击球后进入随挥阶段身体各关节角度逐渐较小,而且上肢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继续做鞭打动作,同时身体下肢体向后并步后撤回位,角速度变化不明显。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kinematic analysis of the corner ball technique in the forehand net of the eight standardized badminton special class men who have mastered the technical badminton special class, and reveal the spatial move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rner ball technique in front of the badminton ne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ata and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teaching, we find out the problem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differenc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can recognize the essence and technical key of the technical movement, and form scientific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teaching methods. Good scientific training system. Methods: This study uses two types of high speed cameras with the same specifications, and the frequency of the shooting process is 120HZ. The target is eight men (all right hand holding) for the special class of the technical badminton ball in Xi'an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The video, using the American Ariel analysis system to complete the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chnical analysis. Conclusion: the 1. moving extraction stage is the key stage of the corner ball in front of the forehand network. It determines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athletes in the future stage. The eight athletes in the test are moved to the position of the body position at the stage of removing the position, which is in line with the next step. The angular velocity of the right shoulder of the upper limb of the body was changed greatl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2. racket at the end of the beat, and the difference was obvious, while the change value of the hip angular velocity of the lower limbs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 was getting smaller and smaller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start to the end of the beat, and gradually tended to a stable state of the.3. racket order Duan Youjian, the right elbow, right knee and right ankle joint angle was too big. Or or small direct impact on the beginning of the next step of the technical movement, the impact of the quality of the ball in the.4. stage of the body angle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maximum, the angle of the elbow joint of the eight athletes varies greatly, from the start of the hit to the end of the ball, the angular velocity of the wrist is more obvious than that of the.5. player after hitting the ball. The angles of each joint of the body gradually smaller, and the shoulder joints of the upper limbs, the elbow joint and the wrist joint continue to do the whipping movement, while the lower limbs of the body are withdrawn back and after the step, the angular velocity is not changed obviously.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84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羽毛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4年09期
2 戴金彪;;北京奥运会羽毛球男单比赛带来的启示[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8年03期
3 王进;;广州市高水平羽毛球队伍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郑顺新;;广州羽毛球赛事营销现状与对策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0年03期
5 陈晓滇;;高校羽毛球课堂教学之管窥[J];网络财富;2010年22期
6 陈丹丹;;后亚运时代广州羽毛球产业品牌发展[J];福建体育科技;2012年03期
7 杨贵明;;羽毛球的发展现状与契机[J];当代体育科技;2013年17期
8 ;羽毛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1997年06期
9 唐吉平;我国羽毛球项目竞技布局之动态研究[J];体育科学;2005年01期
10 颜意娜;陈曙星;;城市居民羽毛球消费行为形成因素的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莉琳;;羽毛球俱乐部联赛在推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2 程勇民;;运动知识的心理表征研究——以羽毛球项目为例[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王磊;;国外羽毛球项目研究现状分析[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4 邵建雄;张祯;金谦树;汤海鹏;;羽毛球球种预测能力的相关研究[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陈滔;佘曦;关欣;;现代羽毛球男双技战术制胜特征的研究[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6 徐大鹏;李宗浩;;羽毛球项目核心竞技能力、制胜规律及其对策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C];2011年
7 张孝亭;高坦;;“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在羽毛球技能教学中运用的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8 钟建萍;姜羽;欧阳志萍;;国内外羽毛球男子双打发、接发的技术分析[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9 程勇民;陈跃;;羽毛球男双多球训练规律的研究[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程勇民;梁承谋;金花;;运动决策的心理过程及其实证——以羽毛球项目为例[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毛毛;我省首个羽毛球专业队在西安宣布成立[N];陕西日报;2012年
2 常州市新北区国英小学 徐叶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曹宏俊;小学羽毛球教学方法探析[N];中国体育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肖苑玫;中国羽协积极推进会员制[N];中国体育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暨佩娟;泰国天才少女要来中国打联赛[N];人民日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陈君;对手在强大,我们怎么办?[N];中国体育报;2007年
6 苏报见习记者 赵焱;民营健身场馆:门槛低经营难[N];苏州日报;2012年
7 记者 马赛;慧眼识凤凰[N];联合时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刘颖余;羽毛球的近忧远虑[N];工人日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王霞光;于无声处看羽球[N];人民日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孙喜保;中国羽球“海外兵团”也风光[N];工人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萍萍;建立北京市大众羽毛球指导员资质认证制度的可行性分析[D];首都体育学院;2008年
2 王文毅;陕西省普通高校开展羽毛球项目现状与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3 张晴晴;羽毛球俱乐部少年学员运动动机与心理疲劳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4 陈巍之;忻州市群众羽毛球项目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5年
5 王晓娇;对2012年尤伯杯中国羽毛球女单运动员技战术运用分析[D];南京体育学院;2014年
6 周楠;影响上海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羽毛球项目教师专业能力因素的分析与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5年
7 王静;乒乓球与羽毛球项目竞技能力要素差异性的对比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6年
8 孙雯;基于态势分析的长春市经营性羽毛球馆运营管理的现状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9 厉星星;扬州市羽毛球培训市场的发展现状研究[D];扬州大学;2017年
10 朱晓冬;羽毛球勾对角球技术的动作特征分析[D];西安体育学院;2017年
,本文编号:19169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916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