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快速起跳动作的下肢表面肌电信号特征研究
本文选题:快速起跳 + 下肢 ; 参考:《中国体育科技》2017年02期
【摘要】:目的:研究计算方法和起跳方式的变化对人体下肢肌肉共激活参数的影响以及人体下肢快速起跳蹬伸动作的神经肌肉控制机理。方法:以10名男子排球运动员作为受试者,采用不同的起跳动作进行起跳,记录其运动学、动力学和表面肌电信号参数,并采用不同方法计算下肢膝关节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共收缩指数,同时对不同起跳方式和收缩形式下的标准化肌电值、积分肌电值、平均功率频率等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方法 1计算得到的共收缩指数显著大于方法 2和方法 3(F=29.568,P0.01),不同起跳方式(F=1.457,P=0.239)和肌肉做功形式(F=0.441,P=0.531)下的共收缩指数计算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不同肌肉做功形式下的主动肌与拮抗肌积分肌电值差异显著(P0.01),且主动肌平均功率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不同共收缩指数计算方法对评估关节周围肌肉的共激活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可靠性有待进一步考证;人体快速起跳蹬伸过程中,主动肌与拮抗肌都表现出蹬伸阶段i EMG显著高于缓冲阶段的特征;主动肌在缓冲蹬伸动作的转换过程中,表面肌电信号的MPF差异显著,有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单位的控制策略有关,但有待进一步证明;而拮抗肌则没有表现出上述特征。
[Abstract]:Aim: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alculation method and take-off mode on the coactivation parameters of human lower extremity muscle and the neuromuscular control mechanism of rapid takeoff and extension of human lower extremity. Methods: ten male volleyball players were used as subjects to take off with different take-off movements, and their kinematics, dynamics and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parameters were recorded. Different methods we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cocontraction index of the active and antagonistic muscles of the knee joint of the lower extremity. The standardized myoelectric value, the integral myoelectric value and the average power frequency of different take-off modes and contraction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cocontraction index calculated in method 1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method 2 and method 3 (F _ (29. 568) P _ (0.0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cocontraction index under different take-off modes (F ~ (1.457) P ~ (0.239) and muscle work form (F _ (0.441U) P ~ (0.531). The mean power frequency of active muscl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antagonist muscle (P0.01). Conclusion: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calculation methods of cocontraction index in evaluating the degree of coactivation of periarticular muscles, and its reliability needs further research. Both active and antagonistic muscles showed that I EMG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edal and extensional stage than in buffer phase,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PF of surface EMG signal during the transition of active muscle in buffered pedal and extension. It may be related to the control strategy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o the motor unit, but it needs to be further proved, but the antagonistic muscle does not show the above characteristics.
【作者单位】: 中北大学;
【基金】: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6041037-3) 山西省体育局科研课题(15TY115) 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H-15040)
【分类号】:G80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健,方红光,Kankaanpaa M;慢性下腰痛患者腰部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特征[J];体育科学;2004年10期
2 庞世华;岳旺;;疲劳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研究[J];内江科技;2009年05期
3 田晓峰;孔德刚;刘立意;刘军;;长时间振动对拖拉机驾驶员腰部疲劳的影响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1年02期
4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强;杨基海;梁政;陈香;何为;;卷积混合信号的分离技术在表面肌电信号分解中的应用[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何为;杨基海;梁政;陈香;任焱暄;;一种模拟表面肌电信号不同发放时刻的波形变异的方法[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梁政;杨基海;周旭初;李强;冯焕清;;一种基于反馈网络法分离卷积混合信号的表面肌电信号分解预处理方法[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赵章琰;陈香;张旭;涂有强;杨基海;;实时手势动作表面肌电信号识别研究[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5 赵新刚;杨毕;吴成东;顾爽;韩建达;;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人体运动意图识别方法研究[A];2009全国虚拟仪器大会论文集(二)[C];2009年
6 王乐军;黄勇;龚铭新;陈志勇;许翔;马国强;;小波包分析与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探索60秒全力蹬踏自行车致股直肌疲劳过程中的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特征[A];第十三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陈香;张旭;赵章琰;涂有强;杨基海;;多类手势动作表面肌电信号模式识别研究[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8 陈伟婷;王志中;胡晓;;基于熵的表面肌电信号疲劳特征分析[A];2005年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梁政;杨基海;李强;陈香;钱晓进;冯焕清;;一种基于FIR滤波器的多导表面肌电信号合成方法[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10 王颖;李颖;李丹;刘志朋;殷涛;;基于表面肌电信号区分上肢动作的实验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通讯员 平扬 张轶帆 记者 冯国梧;新技术让“机器手脚”活动自如[N];科技日报;2011年
2 平扬 张轶帆 冯国梧;猜透主人心机器更灵活[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牟永阁;基于时频和时间尺度分析的表面肌电信号研究及应用[D];重庆大学;2004年
2 李强;表面肌电信号的运动单位动作电位检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3 宁勇;多通道表面肌电信号分解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4 姚博;表面肌电信号分解算法及其在小儿脑瘫评诂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5 王刚;基于小波变换和多重分形分析的表面肌电信号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陈伟婷;基于熵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提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7 宋全军;人机接触交互中人体肘关节运动意图与力矩估计[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会;上肢表面肌电信号的特征分析方法研究[D];华侨大学;2015年
2 孙光林;人体上肢表面肌电信号分析方法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3 温倩;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人体行走模式识别[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4 李晗;基于表面肌电信号控制的人机交互系统设计[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陈涛;基于DSP的便携式表面肌电信号处理系统的研究[D];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5年
6 苏芳茵;表面肌电信号分析及运动模式分类研究[D];华侨大学;2016年
7 于亚萍;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人体下肢动作识别及关节力矩分析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8 林上耀;高密度表面肌电信号采集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9 王涛;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多自由度假肢控制算法及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10 鞠徐;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动作模式识别[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163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116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