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民国以来陈氏太极拳发展的影响因子

发布时间:2018-10-17 15:50
【摘要】:陈氏太极拳创立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四百年左右的历史。从其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传承人与特征来看,陈氏太极拳经历了七个阶段:清初以前的筑基阶段、明末清初至清朝中期的初步发展阶段、清朝中期至清朝末期的总结提高与有限开放阶段、民国时期的国内广泛发展阶段、新中国裁立至“文革”前的短暂发展阶段、“文革”期间的停滞阶段、“文革”结束后至今的普及大发展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陈氏太极拳逐渐衍化出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四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创编于吸收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在技击、健身养生和文化意蕴三个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通过文献资料、田野考察,以民国以来影响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因子为线索,总结出民国以来陈氏太极拳发展的内外影响因子,其中内因是其发展的基础,外因对陈氏太极拳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具体而言,内因有传承、创新、门规戒律、使命意识等四个方面,外因有民国时期战乱和灾荒、建国以来国家政策、媒体宣传、经济因素等四个方面。从内因方面来看,首先传承是发展的基础。通过宗族间、师徒间和开放式这三种传承方式,陈氏太极拳在传承人、拳术套路、传承责任等三个方面得以延续,为陈氏太极拳在习练人数的增多、传播地域的扩展和套路种类的增加等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创新是发展的动力。陈氏太极拳的创新方式有三种,分别是增加招式,变换风格:简化融合,重新编排;借鉴移植,创新形式。通过这三种方式创编出了陈氏太极拳新架套路、新编套路和竞赛套路,推动了陈氏太极拳在拳械体系、普及推广和竞赛实力等方面的发展。再者门规戒律是发展的保证。陈氏太极拳门规戒律主要有门尊十二严、规守二十备、戒章十二禁、律则二格、五条须知等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分为勤奋练拳、黜恶扬善、崇尚武德、习拳明理等四个方面。通过遵守门规戒律,使得陈氏太极拳的传承人德艺双馨、队伍纯洁、形象良好,为陈氏太极拳的良好发展提供了保证。最后使命意识是发展的关键。陈氏传承人使命意识的表现有:陈品三立志著书、陈立清寻回长拳、陈照丕舍命教拳、陈正雷世界传拳等。这使得陈氏太极拳能够得以薪火相传和广泛传播,理论著作不断涌现并得到系统全面的总结与不断发展,而且还使祖传的拳术套路失而复得,在陈氏太极拳的发展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外因方面,一是民国时期的战乱和灾荒的影响。民国时期天灾人祸频繁,其消极影响使得拳乡的练拳人数锐减且有断代之虞,积极方面的影响则有维护地方秩序、参加对日作战、扩展传播地域、推动陈拳入校等四个方面,这使陈氏太极拳从宗族地域的传播转为开放大众的传播,促进了陈氏太极拳在国内的传播发展。二是建国以来国家政策的影响。关于建国以来国家的武术政策,主要介绍了竞赛武术、社会武术和学校武术等三方面。国家颁布的这些政策促进了陈氏太极拳在国内外的迅速发展。另外国家对陈氏太极拳是中国太极拳起源的认可或默认,则提高了其在武林中的地位。三是媒体宣传的影响。主要从印刷媒体(报纸、刊物、书籍)和电子媒体(电视、电影、互联网)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些媒体对陈氏太极拳的相关报道,不仅大大扩展了陈氏太极拳的受众人数,提高了其知名度。而且方便陈氏太极拳的学习交流,促进了陈氏太极拳的传播和发展。另外记录了其发展成果,对陈氏太极拳的相关资料实施了有效的保护。四是经济因素的影响。主要是从文化产业和年会赛事的角度来看。随着太极拳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年会赛事的举办,其积极影响是提高了陈氏太极拳的知名度,促进了陈氏太极拳在国内外的广泛传播,团结了其他太极拳流派,凸显了其“母拳”的地位。而其消极影响使得原创空间遭到破坏,传承人之间缺乏合力以及商标权益被他人侵害,这些都对陈氏太极拳的长远发展不利。通过对民国以来影响陈氏太极拳发展因子的探讨,可以为理解民国以来陈氏太极拳发展的兴衰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为深入理解陈氏太极拳发展的规律提供帮助,对当今陈氏太极拳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在促进陈氏太极拳相关研究方面抛砖引玉,使人们对于陈氏太极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有进一步的了解。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5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永胜;陈氏太极拳教学的优化改革[J];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2004年03期

2 韩雪;韩爱芳;;陈氏太极拳在现代发展过程中的思考[J];博击(武术科学);2006年04期

3 张东武;;陈氏太极拳系统化训练[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09年07期

4 王怀东;;陈氏太极拳教学策略探微[J];运动;2012年03期

5 陈玉民;;解读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的成书条件与过程[J];兰台世界;2013年18期

6 金太阳;我所认识的陈氏太极拳[J];中州今古;1996年06期

7 夏贵祥;;陈氏太极拳与人体健康[J];贵州体育科技;1997年02期

8 尚大海;文青云;;浅谈陈氏太极拳的练习要领[J];金田;2013年12期

9 陈志强;;引爆丹田——怎样练好陈氏太极拳爆发力[J];精武;2006年07期

10 邵义会;;陈氏太极拳行步游身推手法[J];少林与太极;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周兰萍;时静;;面向体验经济的传统武术产业发展模式探析——以陈氏太极拳为例[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田明霞;陈氏太极拳传人捐助江油贫困生[N];绵阳日报;2008年

2 李春耕;山西陈氏太极拳培训中心成立[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3 记者 吴剑路;《陈氏太极拳体用全书》出版[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4 刘强 项城市第二初级中学;浅谈对陈氏太极拳的认识[N];周口日报;2008年

5 苏凯邋徐丹;市陈氏太极拳研究会成立[N];驻马店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罗盘邋史钧;陈氏太极拳的前世今生[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7 本报记者 李伟;英国太极学员与中华自然门学员进行武术交流[N];张家界日报;2008年

8 陈茁;我省入围20项 戏剧独领风骚[N];河南日报;2006年

9 蔡仁明;以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新的发展机遇[N];人民政协报;2006年

10 身体周刊记者 罗燕倩;习武先修德[N];东方早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婧君;基于目的论的《陈氏太极拳剑刀》英译实践报告[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雷季明;洪洞通背拳与陈氏太极拳源流关系考[D];上海体育学院;2015年

3 朱超;陈家沟陈氏太极拳的口述史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5年

4 向岚峰;《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陈式太极拳》5-6段翻译报告[D];河南大学;2015年

5 宋歆;解读与感悟:《陈氏太极拳图说》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6 陈小利;陈氏太极拳国外传播与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7 刘勇;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陈氏太极拳传承路径的选择[D];郑州大学;2016年

8 张凯;民国以来陈氏太极拳发展的影响因子[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9 张元驰功;《陈氏太极拳图说》卷首的哲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10 贾金钢;对陈氏太极拳足底压力的实验研究[D];吉林体育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22771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2771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2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