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不同体力活动水平成年女性心肺耐力及血管生物标志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20 13:08
【摘要】: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发现不同体力活动水平成年女性心肺耐力状态,找到体力活动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敏感血管生物标志物,,探寻体力活动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机制,以明确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新策略。 研究意义:通过研究不同体力活动水平成年女性的心肺耐力及血管生物标志物差异,找寻出不同体力活动水平女性的血管生物标志物特点。帮助40-59岁成年女性在日常体力活动中科学地提高心肺耐力水平,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使用血管生物标志物客观评价心血管功能,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不仅对40-59岁成年女性自身的健康状况产生积极影响,对其家庭幸福、社会稳定发展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方法:采用问卷的形式调查40-59岁成年女性日常体力活动水平;通过递增负荷功率自行车测试40-59岁成年女性运动中,心率、血压、等相关指标;空腹抽血测试40-59岁成年女性血管生物标志物。评价不同体力活动水平成年女性心肺耐力和血管生物标志物。 研究结果: 1.安静状态时,不同体力活动组受试者组间比较,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均无明显差异。逐级递增负荷试验中,不同体力活动组受试者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与低体力活动组相比中体力活动组和高体力活动组在终止心率、终止收缩压、终止舒张压、终止脉压差有显著差异。 2.逐级递增负荷试验中,不同体力活动组受试者组间比较摄氧量、相对摄氧量、呼吸商、每分通气量、每分耗二氧化碳量在不同负荷时有显著差异。 3.对比hs-CRP均值,高体力活动组与低体力活动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对比ApoB均值,中体力活动组与低体力活动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比IL-6均值,中体力活动组与低体力活动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TNF-α在均值时,与低体力活动组相比高体力活动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有统计学意义。 4.对比血脂四项三组受试者各指标的均值发现,与低体力活动组相比,中体力活动组仅TG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他指标无显著差异;与低体力活动组相比,高体力活动组TG、LDL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他指标无显著差异。 5.体力活动量与低密度脂蛋白在0.01水平上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78;与hs-CRP在0.05水平上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99;高体力活动水平组体力活动量与高密度脂蛋白在0.05水平上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32,呈中度相关。 6.甘油三酯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在0.05水平上呈正相关。与载脂蛋白B在0.01水平上呈正相关;总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在0.01水平上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在0.05水平上呈正相关;低密度脂蛋白与载脂蛋白B在0.01水平上呈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与载脂蛋白B、白细胞介素-6在0.05水平上呈正相关;肿瘤坏死因子与白细胞介素-6在0.01水平上呈正相关。 研究结论: 1.体力活动水平虽然与最大心肺耐力指标无显著性相关,但在逐级递增负荷试验各个指标变化过程中不同体力活动水平出现显著差异,人体在负荷强度不断增加时,高体力活动组机体的适应性和心肺耐力指标优于低体力活动组。 2.体力活动不足人群血清中IL-6的浓度低于中、高等体力活动人群,与前人的研究不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低体力活动人群的血管还未发生炎症反应,未对心功能造成伤害,若仍不改变生活方式,增加体力活动会导致血管发生炎症。同时,遗传等因素也未被考虑在本实验内。 3.低体力活动组和中体力活动组人群血液中hs-CRP含量均值无差异,高体力活动组均值明显低于低、中体力活动两组,说明每周体力活动量在3000MET-minutes/week以下的人群血液中hs-CRP含量无差异,故每周体力活动量需达到3000MET-minutes/week以上才能有效控制血液中hs-CRP含量。 4.体力活动过高或不足都会对Apob产生副作用。为了有效控制Apob,降低由Apob上升而导致的CVD,需将体力活动量保持在每周600-3000MET-minutes/week。 5.每周体力活动量需达到3000MET-minutes/week才能有效影响血清中TNF-α数目。 6.体力活动水平与血管炎症因子的剂量效应线性关系需对大样本长期跟踪研究进一步确定。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0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健荣;;健身跑运动对中年人血脂异常者血脂、身体成分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07期

2 谢敏豪;李红娟;王正珍;王娟;隋雪梅;Blair Steven N;;心肺耐力:体质健康的核心要素——以美国有氧中心纵向研究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3 赵可伟;运动对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2与白细胞介素-6影响的研究进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王陪;杨振军;;雌激素的相关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焦纯,董秀珍,杨国胜,霍旭阳;人体运动量及能耗的测量方法[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2002年05期

6 张洁;俞敏;陈雅萍;钟节鸣;何青芳;胡如英;龚巍巍;;浙江省成年居民体力活动模式与影响因素研究[J];疾病监测;2008年04期

7 尚金华;黄文英;王保华;苏静;马磊;;运动的抗炎作用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段金成;丁志峰;和红兵;;炎症反应介质对炎症影响机制的探讨[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年S2期

9 Mary Cushman;Christie M.Ballantyne;Daniel Levy;Nader Rifai;Gerald R.Cooper;Gary L.Myers;梁红艳;王腾姣;姜晓峰;郑芳;鄢盛恺;;美国临床生化科学院检验医学实践指南:心血管疾病和卒中一级预防中新的生物标志物 第3章 炎症生物标志物和心血管疾病危险[J];临床检验杂志;2013年05期

10 崔光杰;;运动与IL-6的生物学效应[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11期



本文编号:22832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2832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5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