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津教会“兴女学”思潮与女子体育身体观的生成逻辑
[Abstract]:The church women's school opened the feudal thought to the female body imprisonment, the western sports became the modern woman body thought transformation logic intermediary. This paper comb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Jin Church's "exhilarating Women's School" in the past hundred years, interprets the modern women's physical view of spo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estern aesthetics,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gender difference, and analyzes the inner logic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body view. According to the study, the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exhilarating Women's School" of Tianjin Chur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the start-up,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heyday. The aesthetic philosophy of "body-subject" in the West and the "embodiment logic" of body thinking have become the internal tension of the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continu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omen's sports. The social consciousness of equality, freedom and fraternity in western churches has become the logical intermediar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women's sports values in modern China, and the church women's studies have promoted the flourishing of modern women's sports. The western philosophy's criticism of "male-centrism" plays a normative, guiding and dynamic role in the historical formation of women's physical view of sport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trend of thought in modern Jin Church, the formation logic of women's physical view of sports is the evolutionary formula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emotional rationality, individual freedom and self-worth rationality".
【作者单位】: 厦门理工学院公共体育部;
【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闽台高校体育交流与合作模式创新研究》,项目号:2013C053
【分类号】:G81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阳煜华;张卓;吴广亮;;寻回身体的记忆:清末民初女子体育教育的身体社会学读解[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年05期
2 刘欣;侯文韬;;天津近代女子学校体育的演进与透视[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3 卢玲;杨雪;;近代上海教会学校女子体育教育发展历程、特色及其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4 张娟;;运动中的新女性——近代中国女子体育价值观的转变[J];中国体育科技;2014年06期
5 王晓华;;中世纪基督教美学的身体观与身体意象探析[J];河北学刊;2012年04期
6 文军;;身体意识的觉醒:西方身体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及其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任春艳;;传教士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J];宗教学研究;2007年04期
8 燕连福;;中国哲学身体观研究的三个向度[J];哲学动态;2007年11期
9 刘小明;刘娣娥;;析我国近代以来女子体育教学从“化大众”到“大众化”的发展历程[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大志;中国近现代体育身体观的生成逻辑[D];苏州大学;2015年
2 吴华眉;当代西方女性身体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政祥;近代天津女学若干问题的历史考察(1902-1920年代)[D];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艳莉;周洪宇;;论教育身体史的学理支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04期
2 何梦影;;1912—1949:青岛教会学校的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学;2016年04期
3 詹俊峰;;从“小鲜肉”现象看男性身体的表征与物化[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5期
4 陶运三;韩永红;徐正旭;;狂欢与体育的互渗:巴赫金狂欢理论视域下的身体之维[J];体育与科学;2016年05期
5 石超;;从修身到治国——孔门威仪观背后的微观身体政治哲学初探[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5期
6 林磊;;我国校园暴力现象研究的再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6年05期
7 朱晨聪;;健康的呈现与社会团结——基于K健身APP的网络社区考察[J];经济研究导刊;2016年22期
8 李申申;李志刚;;中国古代“即身而道在”教育的基本特征——一种具身性教育的永恒魅力[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9 袁宏;;传统身体观与群众体育发展路径选择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年06期
10 郭慧玲;;由心至身:阶层影响身体的社会心理机制[J];社会;2016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崔婷;民国时期天津妇女社团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大志;;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文化中的身体政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2 刘君;;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课程设置及特征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石鸥;;中国教会大学——震旦大学[J];书屋;2009年02期
4 赵子江;;构建多元文化理念下的女子体育课程[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陈明远;画珈;;老上海名媛学校:中西女中[J];上海采风;2007年12期
6 刘小明;刘娣娥;;析我国近代以来女子体育教学从“化大众”到“大众化”的发展历程[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7 张再林;;中国古代宗教观的身体性[J];人文杂志;2006年06期
8 黄俊杰;;东亚儒家思想传统中的四种“身体”:类型与议题[J];孔子研究;2006年05期
9 张再林;;中国古代伦理学的身体性[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张再林;;中国古代宇宙论的身体性[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云;社会性别视域中的近代中国女子体育(1843-1937)[D];南京大学;2011年
2 何芳;清末学堂中的身体规训[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锋莉;天津近代女子学校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2 刘晶晶;近代天津师范教育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3 杨昱;河北女子师范学院音乐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晓芬;近代湖南自办女子学校教育与妇女解放运动[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爱勇;抗战前十年的华北女子教育[D];河南大学;2010年
6 陈玉玲;民国初期女子中学教育发展研究(1912-1927)[D];西南大学;2010年
7 巢小妹;国民政府时期女子师范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8 马婉君;清末至民国前期女子职业教育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陈烨;上海美专早期校董会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10 辛艳慧;美国高校董事会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薇;宋代女子体育项目及其特点[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2 夏晓陵;中国近代女子体育与近代妇女运动[J];体育文化导刊;2002年06期
3 谭锋,乐钟萍;试述中国近代女子体育教育[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黄健;唐代女子体育的兴盛及其原因[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卢兵;对我国女子体育文化兴衰流变的历史考察[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07期
6 章茹;李海峰;;从社会学角度解析我国女子体育的崛起[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肖宁;;对我国女子体育文化历史脉络的回溯与探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系列论文之一[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黎莎;;比较近代中日女子体育之兴起[J];体育文化导刊;2008年04期
9 宋丽;潘华;;论20世纪的中国女子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8年06期
10 马铮;张春燕;;中国女子体育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回顾与展望[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黎莎;;比较近代中日女子体育之兴起[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2 王云;;社会性别视域中的近代中国女子体育[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 邓亚萍;中国体育凤先飞[N];人民日报;2008年
2 代刚;中国女子体育:抒写新的光荣[N];中国妇女报;2008年
3 ;软式网球运动的发展历程(待续)[N];中国体育报;2000年
4 本报评论员;奥运改变妇女 妇女改变奥运[N];中国妇女报;2008年
5 史律 旅美学者;美国体育“阴盛阳衰”的法律秘密[N];华夏时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淼;从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看女子体育地位的提高[D];苏州大学;2008年
2 赵玉婷;论中国近代女子体育的演进及其社会基础[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3 王浩;民国时期的女子体育研究(1927-1937年)[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马梅玉;抗战时期成都女子体育发展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2年
5 赵\~;我国近代高校女子体育教育演进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4年
6 王艳坤;四川师范大学代表队女子体育健身模特训练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7 夏季;现代夏季奥运会女子体育发展研究[D];长江大学;2016年
8 潘勤;中国社会的三次转型与中国女子体育的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9 贾致国;延安根据地时期女子体育开展状况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3年
10 付佳琪;20世纪三十年代天津女子体育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3333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333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