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世界优秀女排二传队员传球习惯动作与分配球特点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9 21:48
【摘要】:现代排球比赛进攻战术快速多变,拦网技术日趋完善,二传队员作为球队组织进攻的灵魂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对二传队员的战术意识、组织分配球能力以及传球技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积极备战第31届奥运会,世界各国女排均对二传队员的培养与训练给予高度重视。自2013年4月郎平担任中国女排主教练以来,对二传位置的人员替换频繁,其原因就是能够起到核心作用的二传难得一见。因为一个球队攻击性能否充分发挥,进攻战术能否成功运用,主要取决于二传队员能否得心应手地把球传得恰到好处;而防守一方能否组织有效的拦防,主要在于能否准确把握对手组织进攻的路线。因此,如果能够在对方二传队员传球前就预先准确判断出传球的路线,对本方的拦防战术部署显然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观看大量比赛视频和现场观摩训练,发现即使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二传队员,也都有比较固定的传球习惯动作。论文选题立意点即在于通过深入分析世界优秀女排二传队员传球习惯动作,,掌握其传球分配球的基本路线,为中国女排备战第31届奥运会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基础。 论文通过现场观察和统计2012年至2014年中国女排及主要对手比赛录像(国家队专业机位拍摄),对世界优秀女排现役主二传队员进行习惯动作的观察统计和技术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问卷法、现场观察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世界优秀女排现役主二传队员的研究主要从传球方式、传球击球点、身体姿势三方面进行观察统计,并针对每位二传队员的传球习惯动作以及紧密结合分配球情况进行归纳分析,得出二传队员传球习惯动作与分配球之间的特点,为中国女排在今后比赛中能够提前对对方二传队员组织的进攻战术做出判断,并进行有效拦防提供参考性建议和对策。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总体分配球方面:美国、中国和意大利二传队员均以分配4号位强攻和2号位背平快球为主,巴西和日本二传队员以分配4号位强攻和2号位强攻球为主。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二传阿格拉斯分配2号位背平快比例最高;巴西二传达尼-林斯分配3号位短平快比例最高,且后排6号位分配比例仅次于日本女排;中国二传魏秋月在一传不到位情况下4号位强攻分配比例最大的;日本女排二传队员宫下瑶分配后排6号位比例最高。 2、传球方式方面:五名二传队员均以正面传球方式为主,其次为背面传球,除巴西二传运用侧面传球比垫传较多外,其他四名二传队员运用垫传方式均比侧面传球多。正面传球方式均以分配4号位强攻球为主,所占总分配球比例由高到低为:日本,意大利,中国,美国,巴西;背面传球方式均以2号位强快攻为主;侧面传球均以后排6号位为主;美国和中国二传运用垫传方式均在组织4号位强攻。 3、传球击球点方面:五名二传队员均以击球点在额头前上方为主,意大利二传击球点在后上方比例多于击球点在中上方外,其他四名二传队员均是击球点在中上方的比例多于后上方。击球点在前上方时,以分配4号位强攻球为主;击球点在中上方时,只有日本二传分配球以后排6号位为主,其他四名二传均以2号位为主;击球点在后上方时,分配球以2号位为主。 4、传球身体姿势方面:五名二传均以直立和后仰为主。其中,巴西二传运用直臂和屈臂比例基本相同,而其他四名二传运用直臂比例明显多于屈臂。前冲、半蹲和后退姿势时,均以组织4号位强攻为主;直立姿势时,分配球较均匀,但仍以4号位强攻为主,分配3号位快攻、6号位后排攻和二次球较其他身体姿势均有所增加;后仰姿势时,以分配2号位强快攻为主。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鲁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耀东;杨卓;;中国女排与奥运会欧美强队的若干非技术因素对比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2 马常明;;如何提高排球二传手技术的隐蔽性[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3 刘曼冬;;排球二传手调整传球组织进攻方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05期

4 孟凡明;;关于隐蔽二传技术及其运用的探讨[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5 陈光华;对我国女排甲级队二传手传球方式与效果的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2年04期

6 孙伟;;现代女子排球二传手应具备的专项素质[J];当代体育科技;2013年09期

7 陈宏星;排球二传手的选材与训练[J];湖北体育科技;2005年03期

8 魏倩;郭开强;谌之道;熊灵敏;;2008奥运会中外女排二传手技能运用效果的统计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9年02期

9 侯娟艺;浅谈排球二传手的训练手段[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10 孟凡强;;我国男、女排二传手现状分析[J];内江科技;2008年01期



本文编号:23435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3435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c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