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钟腰腹训练”对办公室文员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康复效果研究
【图文】:
图 24.2.3 两组患者左侧的多裂肌屈曲时的平均表面肌电值与伸直时平均肌电值的比值比较,见表 4(1)在治疗前,两组患者左侧多裂肌屈曲时的平均表面肌电值与伸直时平均肌电值的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的左侧多裂肌的FER 值具有可比性。(2)左侧多裂肌的 FER 值组内比较:对照组患者左侧多裂肌的 FER 值与治疗前相比,治疗 4 周时和治疗结束时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左侧多裂肌的 FER 值与治疗前相比,,在治疗 4 周时和治疗结束时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左侧多裂肌的 FER 值降低更明显。(见图 3)(3)左侧多裂肌的 FER 值组间比较: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在治疗 4周时和治疗结束后左侧多裂肌 FER 值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多裂肌功能的改善方面,常规治疗+12 分钟腰腹训练优于单纯常规治疗。
图 34.2.4 两组患者右侧的多裂肌屈曲时的平均表面肌电值与伸直时平均肌电值的比值比较,见表 5(1)在治疗前,两组患者右侧多裂肌屈曲时的平均表面肌电值与伸直时平均肌电值的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的右侧多裂肌的FER 值具有可比性。(2)右侧多裂肌的 FER 值组内比较:对照组患者右侧多裂肌 FER 的值与治疗前相比,治疗 4 周时和治疗结束时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右侧多裂肌的 FER 值与治疗前相比,在治疗 4 周时和治疗结束时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右侧多裂肌的 FER 值降低更明显。(见图 3)(3)右侧多裂肌的 FER 值组间比较: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在治疗 4周时和治疗结束后右侧多裂肌 FER 值均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改善多裂肌功能方面,常规治疗+12 分钟腰腹训练优于单纯常规治疗。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80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玲;赵祥虎;张炎;;全身垂直律动结合威伐光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9年06期
2 刘建航;余绍涌;李锦威;;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治疗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19年03期
3 李继华;江华基;陈煜辉;李淑华;邓佩瑛;;非特异性下腰痛对青少年生理功能影响及其医疗求助行为的调查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9年13期
4 段生艳;赵云龙;陈广超;;非特异性下腰痛评估量表、发病机制及诊疗的研究进展[J];大医生;2017年08期
5 叶倩;胡智宏;;肌内效贴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7年17期
6 张淑会;;主动运动与推拿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年64期
7 韩立龙;;探讨个体化康复治疗在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治疗中的疗效[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年01期
8 白玉梅;张海霞;;温针灸结合功能锻炼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30例临床观察[J];双足与保健;2017年02期
9 乔钧;刘志浩;王会儒;伍勰;陈文华;;肌内效贴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老年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7年03期
10 王洋;周秀玲;;百笑灸调治对社区老年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及其生命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李阔;刘炎;林巧茂;;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应用康复处方治疗的效果分析[A];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专集:国际数字医学会数字中医药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数字中医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年
2 田耕毓;;超声波/电针结合腰腹肌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对比研究[A];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三)[C];2015年
3 王斌;倪朝民;;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与康复[A];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2003年康复医学发展论坛暨庆祝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4 吴建贤;王斌;;定量有氧运动早期干预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康复作用[A];第四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5 李阔;林巧茂;张春艳;;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康复处方治疗的临床研究[A];中国转化医学和整合医学研讨会(广州站)论文综合刊[C];2015年
6 詹晖;;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治疗方法的思考[A];第4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丁献军;范顺武;;非特异性下腰痛保守治疗的研究进展[A];2005年浙江省骨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8 赵宝平;刘日光;叶川;;膝关节置换术后非特异性下腰痛原因分析及对策[A];贵州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9 李军汉;;躯干等速肌力训练与腰腹肌功能锻炼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对比研究[A];2013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暨“运动与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姚卫光;在校儿童和青少年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危险因素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2 汪敏加;非特异性下腰痛功能特征分析及针对性康复计划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倩;“12分钟腰腹训练”对办公室文员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康复效果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9年
2 黄鑫鑫;空中瑜伽对青年女性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影响的实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年
3 王小飞;浮针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气滞血瘀型)的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9年
4 鲁慧敏;中国古典舞者非特异性下腰痛研究[D];北京舞蹈学院;2019年
5 潘良;麦粒灸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观察[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8年
6 冯栋宏;腰腹部肌耐力与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7年
7 衣娜;不同粗细毫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及与针感关系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7年
8 乔钧;肌内效贴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上海体育学院;2017年
9 张琳;非特异性下腰痛个体化运动疗法APP程序初步设计[D];成都体育学院;2017年
10 贺洋文;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相关肌肉功能的DAVID评价[D];成都体育学院;2017年
本文编号:26161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616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