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地域武术视角下七星螳螂拳的源流与传承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0 12:56
【摘要】:中国山川众多,疆域广阔,辽阔的疆域孕育诞生了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社会传统文化。以春秋时期的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山东的地域传统文化奠定了深厚的底蕴,也为山东传统武术拳种的诞生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山东的螳螂拳是我国象形拳中的优秀代表,它独具特色,刚柔相济,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目前已形成梅花、七星、六合等诸多流派。二十世纪80年代初,专家学者进行了武术的挖掘整理,官方认定了129个武术拳种。至今经过现代发展,仅有50多个拳种得到保存和发展,而螳螂拳是其中一种。改革开放以来,螳螂拳的发展一直呈下降趋势,即使是发源地的莱阳和海阳也是如此。基于此,本文在地域武术视野之下,运用专家访谈、文献资料、实地调查和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收集螳螂拳的相关资料,针对代表性地区的螳螂拳传人、武术学者、教授进行访谈,对螳螂拳主要流传分布地区拳馆进行考查,收集到宝贵的七星螳螂拳相关资料。文章首先对山东地区进行界定,在地域武术视角下,对七星螳螂拳源流、特征、传承方式、弟子戒律、收徒仪式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研究结果如下:1.七星螳螂拳和螳螂拳均起源于山东。山东丰富的物质基础和浓厚的尚武之风为螳螂拳的繁衍提供了保障。2.王永春取名为“七星”,确立了七星螳螂拳在螳螂拳中的核心地位,表明七星螳螂拳是螳螂拳中最古老之拳架。3.七星螳螂拳传承中,传承主体地区分布不均,传承客体数量太少。4.传播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是七星螳螂拳传承中的核心难题。建议:1.相关部门应当主动承担责任,对封建老旧思想进行现代化教育,改变老拳师对七星螳螂拳展演等宣传活动的态度。2.当地学校应借助地域优势,引入教育考核机制。3.把握政策方针机遇,有序做大国外市场。4.积极与主流媒介合作,加强宣传力度,合理利用现代化社会成果,提高其知名度。5.门派自身积极探索和完善七星螳螂拳的人才培养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85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雅丽;;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的当代转型阐释[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15年12期

2 郭瑞青;;论当代文化冲突背景下中国地域武术的文化创新[J];四川体育科学;2015年06期

3 侯胜川;吴丽晶;;当代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现状的问题及展望[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5年05期

4 彭军;;普通高校特色地域武术课程设想与探讨[J];搏击(武术科学);2015年09期

5 赵斌;代凌江;;峨眉武术文化的特征与发展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6 马剑;孙建伟;张文利;;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若干理论问题论议[J];搏击(武术科学);2015年06期

7 张胜利;郭志禹;;武术文化的地域特征研究——基于甘肃境内武术文化的地域分布及典型拳种的地域风格[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年03期

8 李成银;李杉杉;张志成;;非遗视野下山东传统武术文化特征与价值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9 张国锋;甘海霞;李军;;戚继光对明代武术发展的影响[J];兰台世界;2013年30期

10 代丛蔚;王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螳螂拳”法律保护的路径研究[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朱君;京师武术文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7年

2 王明伟;青藏武术文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6年

3 田海军;漠南武术文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3年

4 杜舒书;秦晋武术文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5 龙行年;武当武术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朱磊;中国古代北斗信仰的考古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王家忠;荆楚武术文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8 郭守靖;齐鲁武术文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维维;晋陕蒙边界地区武术文化研究[D];中北大学;2017年

2 许亚丽;山东省冠县查拳协同保护与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

3 林腾飞;林景山七星螳螂拳的技术体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

4 陈继辉;徐州地域文化对徐州武术的影响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7年

5 王飞飞;梁山武术文化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2017年

6 张乃文;宜昌武术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7 周永芹;地域武术文化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5年

8 魏卿;浙江沿海武术文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

9 赵天博;杭嘉湖地域武术文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

10 于兆文;清朝前期山东人口迁移及其对山东社会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573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6573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4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