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目的:利用高速摄像机对女子标枪前八运动员在助跑后程及最后用力技术阶段的动作技术进行不间断拍摄,从运动学分析视角对这两个关键阶段进行研究分析,并获取她们的在助跑后程和最后用力阶段的相关运动学参数,并根据不同参数所反映出的运动员动作特点进行相应分析,尽力阐明目前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的技术特征。依据相关技术理论从中探索运动员个体技术特征与投掷效果间的相关关系;与此同时在解析过程中出现的有些在以前研究中很少分析的相关参数和指标,比如:运动员在倒数第二步中踝、膝关节的对比、交叉步前后人体位移的水平速度损失值,我们认为这对投掷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进而为运动员技术提高开拓新的道路。同时从形成合理、有效的技术层面上,也提供一点理论数据依据,使我国女子标枪项目整体水平得到持续发展。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实验法,以2017年全国田径投掷项群赛(四川犀浦站)前八名女子标枪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对运动员在本次比赛中的掷标枪运动过程采取了定点拍摄,并运用DARTFISH视频解析软件,对前八名女子标枪运动员在助跑后程和最后用力阶段的技术动作进行视频分析处理,并获取相应数据参数,例如标枪的出手速度,最后一步左腿支撑角及右腿弯曲度等几个重要的角度,速度,距离运动学参数。研究结果:1.国内这八名运动员助跑的倒第四步和倒第三步步长、身高比值基本都低于哈内斯的标准除了吕会会在倒第三步和平均步长高于哈内斯的标准。所用的平均时间和平均步长分别为0.29S和1.44M,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平均时间和平均步长的差值为0.2S和0.24M。2.刘诗颖在投掷步倒数第二步中膝关节和踝关节的运动轨迹趋于平坦顺滑向前摆动,使得下肢积极形成向前抛甩出的姿态。而朱丹丹的膝、踝关节运动轨迹,有明显的向上突起的部分,出现右腿有的屈膝高抬的动作。3.形成左侧支撑时,运动员躯干,后倾角不在合理范围之内只有李玲蔚、杨新利和苏玲丹,这三名运动员而他们的躯干后倾角仅为17.6°、17.3°和16.9°。4.本次比赛成绩最好的刘诗颖在交叉步前的水平移动速度为24.8米/秒,交叉步后水平移动速度下降到20.96米/秒。但是成绩中下等的朱丹丹和苏玲丹在交叉步前后的水平移动速度损失值大小,没有下降反而提高了 3.16和3.04米/秒。5.我国运动员杨新利,朱丹丹,任青卓玛三人的出手高度系数分别为0.86、0.83、0.85,低于合理出手高度系数。6.李琳蔚和杨新利这两名运动员出手角过大,高于世界平均值大概在2°左右,标枪的出手角过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运动员出手的速度。同样朱丹丹出手角过小,也会影响出手速度。7.通过出手速度数据的对比,除了刘诗颖、吕会会和任青卓玛这三位运动员基本能与世界优秀选手出手速度相媲美,剩下的伍位女运动员在标枪的出手速度方面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研究结论:(1)2017年全国田径投掷项群赛(四川犀浦站)的女子标枪前八名运动员中最后四步的助跑速度并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优势,在最后四步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基本低于国外优秀标枪运动员的平均速度,并且投掷步中最后四步每步的步子的长度、时间、很难与世界优秀女标枪运动员投掷步最后四步的结构特征相媲美,我国这八名优秀运动员步长相对较短、助跑用时也相对较短,特别是在投掷步倒数第四步数据对比中相当明显。(2)研究这几位运动员中在交叉步倒数第二步时,普遍存在步长减小而用时缩短的现象,表明了运动员出现相对明显的速度下降,说明这些运动员的躯体及某些关节部位的支撑能力有限,从高速助跑突然进入到急停阶段形成左支撑时,由于在自我保护意识下,导致降低了位移速度。(3)在本次比赛中朱丹丹投掷步倒数第二步的膝、踝关节运动轨迹是呈现向上突起的部分最显著,说明这名运动员在完成投掷步倒数第二步时,出现右腿较明显的屈膝抬腿的动作。(4)运动员在形成“左侧支撑”瞬间,人体、器械与支撑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中,刘诗颖各项参数,基本代表中国顶尖女子标枪运动员个人技术特征,体现着动作的合理性。当在研究探索其他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时,这些运动员在最后用力时的工作距离较小,而且握点到左腿支撑距离也相对较短导致在最后用力阶段所形成的“满弓”姿态不好,上下肢舒展不足,完成的超越器械动作较差。(5)杨新利,朱丹丹,任青卓玛三人的出手高度系数过低,导致身体重心过早降低,身体的弯曲幅度过大。这既减小了标枪出手角度,同时还破坏了最后用力的运动节奏和减小了出手速度。
【图文】: 设备摆设示意图
李玲蔚在助跑后程中倒四步的各步距离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82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杰;任燕;;中外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技术的运动学研究[J];中国体卫艺教育论坛;2009年05期
2 李建英;谢威;刘生杰;;中外优秀标枪运动员投掷步技术的运动学比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3 成万祥;张庆文;;我国优秀标枪运动员陈奇投掷步技术特点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4 钱国军;李赞;;对我国掷标枪技术中几个有争议问题的探析[J];体育科研;2006年02期
5 刘生杰;刘虎平;;我国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的三维运动学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周曙;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最后出手特征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5年04期
7 陈洁敏;不同投掷项目最后用力阶段右腿技术特征的比较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8 郭红生,汤雪英;对掷标枪最后用力中相关指标值的分析探讨[J];体育科研;2003年03期
9 田志成;浅析掷标枪最后用力前一步(交叉步)的技术[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10 刘平;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重心及下肢动作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赵龙飞;李晓峰;周继和;高瞻乐;张丹;;对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吕会会投掷步技术的运动学比较分析[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第六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龙飞;对我国部分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运动学分析[D];成都体育学院;2013年
2 肖丽娟;我国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D];山西大学;2011年
3 董海军;我国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中“延缓”动作的运动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
本文编号:
26794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679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