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基于数据分析下乒乓球运动员马龙、樊振东技战术特征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6 20:41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国乒现如今的两大主力马龙与樊振东在2016年与2017年中参加的国内外重大顶级赛事各三十场共六十场比赛中的技战术运用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以技战术为主线,分别从发球技术、进攻技术、进攻线路、控制技术、控制线路、控制落点六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各技战术方面既有单板微观比较研究,又有整体宏观比较研究。克服现有三段式统计或接、发球轮统计分析方法中技战术主线不明确以及微观宏观难结合的缺陷。为乒乓球技战术分析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具体得出如下结论:1.二人发球均质量较高,发球线路均多运用反手直线和反手斜线。发球落点均控制在台内,以半出台球结合短球。樊振东正手逆旋转发球具有威胁性。马龙使用发正手上、下旋球(包括侧上、侧下旋球),质量较高,但较为单一,对手易适应。2.马龙的正手拉/攻、侧身拉/攻、台内挑打等正手综合进攻能力比樊振东更稳定,更有得分优势。樊振东的反手拉/攻、反手拧/弹等反手综合进攻能力高于马龙,得分优势明显。3.马龙在进攻线路技战术使用上比较均衡,无明显短板。相比之下樊振东反手直线技术非常突出。两名运动员在进攻中路直线的技术上使用率很低但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4.马龙的控制技术运用更为稳定,控制能力高于樊振东。5.与其他技术环节类似,马龙正手直线、正手斜线控球技术稳定性较好,反手斜线、中路直线控球技术相对薄弱,有待加强提高。樊振东反手斜线、中路直线的线路控制比较稳定,正手斜线控球的稳定性需要加强。6.马龙控制落点技术全面、扎实,尤其台内短球控制落点比较细腻、稳定。樊振东更擅长控制落点半出台球,体现出樊振东更迫切地想把比赛拉入相持的心态,凶狠与稳定的度需要更多的大赛磨练。
【图文】:

进攻技术,正手,得分率


表 14 中得知,在相持到第八板及以后板数上,樊振东和马龙的进同。樊振东选择在相持多板数后运用反手拉/攻技术作为主要的进更加依赖自己稳定的正手拉/攻技术。得分率上来看,樊振东的反手拉/攻技术得分率为 51.72%,高于马.67%的得分率。樊振东的正手拉/攻和侧身拉/攻两项技术得分率合分析,,在第八板进攻技术上樊振东的各项得分能力较为平均,综于马龙。樊振东以反手进攻技术为主,但是主要得分手段还是在正进攻上,由此可见在多板数相持回合中,高水平运动员的正手进攻位正手进攻技术是主要的得分技术。马龙的正手拉球相持能力极强力较低,因此马龙需要针对相持段反手进攻相关技术展开系统的 马龙樊振东进攻技术宏观比较研究马龙和樊振东各项进攻技术宏观比较研究。1 马龙樊振东正手拉/攻技术比较研究

进攻技术,得分率,板球,进攻能力


图 2b 进攻技术—反手拉/攻技术对比图 2b 得知,在反手拉/攻方面,樊振东的整体使用率高于马龙,可依赖反手进攻技术,对自己反手进攻能力较为自信。从得分率方面振东的前四板球得分率低于马龙,第四板球及以后得分率高于马龙合得分能力高于马龙,由此可见樊振东的反手是其强项且优势较需要加强反手拉/攻对细节球的处理能力,而马龙则需要进一步加时的反手进攻能力。3 马龙樊振东侧身拉/攻技术比较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8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斐;;基于数据挖掘的乒乓球技战术多因素组合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11期

2 樊玉明;;探讨乒乓球发球规则的演变对乒乓球技战术的影响[J];价值工程;2015年07期

3 张志国;;第12届全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接发球技战术的对比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年06期

4 王鹏;;基于马尔科夫模型的乒乓球技战术分析系统[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年01期

5 王玉苹;王晓凤;;第27届亚洲杯乒乓球男单亚军樊振东在决赛中技战术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年31期

6 秦志戬;肖丹丹;;第12届全运会国家乒乓球男队队员个案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14年04期

7 徐君伟;孙荑茜;唐建军;;我国乒乓球技战术分析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热点与展望[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8 肖志民;;乒乓球规则对乒乓球技战术的影响分析[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9 李威;;中国乒乓球优秀运动员马龙的反手拉弧圈球技战术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年02期

10 王飞;;优秀乒乓球横拍选手马龙和张继科接发球技战术分析[J];运动;2014年01期



本文编号:26823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6823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b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