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堡枪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9 10:20
【摘要】:王堡枪是明末清初时一个重要的武术流派,枪法以对扎为主要形式,动作凶狠、实战性强。近代王堡枪逐渐淡出历史,基于王堡枪技术传承、文化立国以及河南省武术文化强省建设之目的。文章采用田野调查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深度访谈法对王堡枪的起源、王堡枪的技法、王堡枪的传承脉络进行挖掘整理。研究结果主要包括:一、王堡枪的起源在一定程度上受唐村千载寺武学系统影响,是有着深厚武学文化背景的支撑。从博爱县考古研究中发现,以唐村为轴心形成的无极宫、千载寺、三圣殿的千载寺武术文化圈,为陈氏太极拳、王堡枪诸多拳种奠定了文化、技术基础,因此千载寺武术文化圈可作为王堡枪的起源始点。王堡枪由王仲锦在博爱县王堡村首传,并以所在村庄王堡村命名的枪法,随后在家族传承三百余年。其中王堡枪第一代传人王仲锦曾师承唐村李氏八世祖李春茂以及唐村千载寺董秉乾,但目前发现的李自奇墓碑为孤证。在王堡村王氏后代,涌现出枪法精通、枪法绝伦、枪法大师的称号,到清乾隆年间王堡村王堡枪第五代传人王安民、王霖苍一代,王堡枪被誉为“王堡神枪”。二、王堡枪为唐村武术文化圈中的重要武术流派,它继承了文武兼修的优良传统,除了技术动作的言传身教外,还重视实战经验、技法特点、习练心得的文字总结传承,形成了丰富的枪术理论内容,保持着古朴风茂的原始本色。王堡枪技术动作古朴实用,无单人演练的花法动作,只有双人大杆对扎套路。在公元1787年王堡枪传人王安民在唐村李氏第十二世李鹤林的指导下系统整理王堡枪,随后《王堡枪谱》著作问世,传至今天王堡村王景略老人。王堡枪有严格的武德要求,“未成功器,勿名师门”的尊师格言、在外传承择德而传的武德要求。王堡枪技法特征主要表现为套路实用性强、握把手法独特、技法实战性强、古朴实用的技术动作和对扎套路。三、王堡枪分为王堡村王氏一族传承、村外传承两大传承脉络,其中村外传承主要包括博爱县境内王堡村周边村庄、博爱县境外地区。村外的传承范围主要流传于博爱县、沁阳、济源、温县、孟县、武陟、原武、阳武的古代怀庆府八县地区。王堡枪在王堡村王氏一族的传承主要以父子、叔侄、祖孙之间的传承方式,家族传承方式下没有拜师仪式。而在王堡村村外传承是师徒之间的传承,他们有古今的拜师仪式。王堡枪在当今的传承现状主要表现为技术流失严重、传承人生存状况堪忧、习练人群不断缩小、组织活动欠缺。四、文章提出王堡枪的发展策略。规范和加大传统武术文化村落的保护,加大经济扶持力度,政府出台管理传统武术文化村落的政策;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加强申遗指标的建设。政府部门应加强引导与支持,加大传承群体的保护力度,加大对王堡枪的社会保护力度;拓宽王堡枪的传播途径,推进博爱县王堡枪进校园工作;以比赛为龙头,促进王堡枪的交流与提高。
【图文】:
堡枪没有单人演练套路,只有双人大杆对扎套路(或称双人攻一人防守往返演练,崩挑、劈砸、缠拿招招制敌,,所有套路,无花法动作,突出枪法技击实用性,很好地再现了传统武术枪主要内容包括:单势的功法和成套的对练套路两大类。其功力性的单个技法重复练习,如“神枪八法”中的抽、勒、迎技法。对练套路包括滚缠捉棍十六势(又名十六缠、十六棍棍)、小使手、大使手、大枪、小枪、长打、大返枪、大盖枪、摧坚霹雳棒等。其中,十六路缠捉棍为入门对练套路,注重基回、大六回、摧坚霹雳棒则为实战精华。) 古朴实用的技术动作和对扎套路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852.23
本文编号:2686784
【图文】:
堡枪没有单人演练套路,只有双人大杆对扎套路(或称双人攻一人防守往返演练,崩挑、劈砸、缠拿招招制敌,,所有套路,无花法动作,突出枪法技击实用性,很好地再现了传统武术枪主要内容包括:单势的功法和成套的对练套路两大类。其功力性的单个技法重复练习,如“神枪八法”中的抽、勒、迎技法。对练套路包括滚缠捉棍十六势(又名十六缠、十六棍棍)、小使手、大使手、大枪、小枪、长打、大返枪、大盖枪、摧坚霹雳棒等。其中,十六路缠捉棍为入门对练套路,注重基回、大六回、摧坚霹雳棒则为实战精华。) 古朴实用的技术动作和对扎套路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852.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邓宏浪;李远伟;;王堡枪法的传承谱系与技术体系特征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9年01期
2 李务公,乔保龙;漫话王保枪[J];中州统战;1995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邓宏浪;王堡枪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867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686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