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研究
【图文】:
育局组织操办的,各地市教育局和体育局具体承系统、业余体校排球竞赛系统两个形式进行开展定,每年参加由各地市教育局和体育局承办的排管理的比赛制度,这样既办又管的制度,实际上具有局限性,很难突破现有体系,阻碍了排球制度云南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人才输送方式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人才输送途径主要由属系统主要负责竞技体校和业余体校排球运动员首先从教育系统排球后备人才的队伍中选拔出优采纳系统操练,业余体校培养出更高水平的运动员分为男队、女队、成年队、青年队以及二级队伍的培育,其中运动水平更高的队员输送到云南省。云南省竞技排球后备精英的运送如图:
图 3 竞技体校生源参加排球练习的初衷现状分析由图4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个人兴趣爱好为参加排球训练动机的学生有20%,有利于身体健康作为参加排球训练动机的学生有 7%;可以加分或者是特招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深造作为参加排球训练动机的学生有 33%;想成为一名优秀运动队队员而参加排球锻炼的学生有 13%;学习差为将来找出路而参加排球训练的学生有 8%;有一定排球基础通过教练员鼓励、动员进行排球训练的学生有 6%;有4%的学生参加排球训练是由家长决定。通过分以上数据析发现,大多数竞技体校的学生想通过排球训练获得更好的出路,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进行深造,也有的想变成一名优秀队员,一些队员的进修念头是良好的,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并不是自愿参加排球训练的。3.2.1.3 影响竞技体校学生参加排球训练的因素影响竞技体校学生参加排球训练的因素有很多,通过调查发现影响学生参加排球训练因素有以下几点:自我兴趣爱好、家长的支持程度、教练员水平、场地器材、比赛机会和学校领导重视程度。因为不同的因素都会影响学生是否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8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敏;;中国排球竞技后备人才的现状和对策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年26期
2 史青;;浙江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3 潘哲浩;陈浩庆;;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之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11年02期
4 张浩;;河南省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1年02期
5 金宏宝;;中日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王萍丽;薛文标;许榕;;中美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比较[J];体育学刊;2010年12期
7 王幼华;;福建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队伍现状与培养对策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毛燕平;邓欣博;;江苏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因子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9 王建;孙正;黄志伟;;山东省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丁永玺;张迎迎;;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健;张虹;汪鸿;李昆;赵俊;;影响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积极性的因素及分析——对近年来青少年业余运动员训练积极性影响因素的追综考查[A];第五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原田;北京市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5年
2 朱瑞岗;北京市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5年
3 王小燕;潍坊市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4 刘浩;山东省青少年男子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开展现状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4年
5 牟晓珊;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4年
6 上官一琳;中美竞技体育排球运动员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7 王培培;安徽省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3年
8 于爱军;山东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模式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健阳;对河南省排球后备力量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10 仪名蕾;山东省排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913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691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