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目的:长期规律的力量练习和耐力练习,可诱导机体在细胞分子水平产生特异性适应,维持机体健康状态。肌肉力量和心肺耐力是人体进行日常生命活动的基本保证,单一的练习方式可以促进肌肉力量或心肺耐力提高,而力量和耐力组合训练可同时改善肌肉质量和心肺耐力,在促进大众身体健康、维持身体适能、提高运动能力、预防疾病和损伤/疾病后的康复训练等方面可能是一种最佳的训练手段。但是同时进行力量和耐力训练时,两者在适应过程中会产生干扰,从而降低训练质量。因此,本研究设计不同训练学参数的急性和短期的力量和耐力组合训练方案,评估机体外在和内在的应激反应,为最佳化地组合力量和耐力训练,维持大众健康体适能、促进运动能力提高等方面提供一定依据。研究方法:主要进行不同急性和短期的组合训练方案前后,对基本身体机能指标、生理指标、身体能力指标、身体姿势力学指标进行测试,包括体重、BMI、HR、HRV、血乳酸、无氧能力、有氧能力、最大力量、协调能力、下肢爆发力、静态平衡能力等。研究结果:1、急性组合训练方案:(1)练习强度:与安静状态相比,三种组合训练方案运动中和恢复期HR和LF/HF均值显著增加(P0.05),RMSSD、SDNN/HR、HF和LF均值显著降低(P0.05),运动中MH+E运动方案SDNN均值显著增加(P0.05),其余运动方案无显著变化,恢复期各组SDNN均值显著降低(P0.05),EPOC、TRIMP、血乳酸值和RPE均值显著增加(P0.05)。在运动中和恢复期,三种组合训练方案HR、RMSSD、SDNN、SDNN/HR、HF、LF和LF/HF均值组间均无显著差异。其他指标中,三组间EPOC、TRIMP和RPE均值无显著差异,而MH+E运动方案运动后即刻血乳酸均值显著高于ME+E和MM+E运动方案(P0.05)。(2)练习次序:与安静状态相比,6种组合训练方案,在运动期间和5min恢复期HR和LF/HF均值显著增加(P0.05),RMSSD、SDNN/HR、HF和LF均值显著降低(P0.05),运动中MH+E运动方案SDNN显著增加(P0.05),E+MH和E+MM运动方案SDNN均值显著降低(P0.05),EPOC、TRIMP、血乳酸值和RPE均值显著增加(P0.05)。在运动期间,不同练习次序间HR、RMSSD、SDNN/HR、HF和LF均值均无组间差异,而MH+E和MM+E运动方案SDNN均值显著高于E+MH和E+MM运动方案(P0.05),E+MH运动方案LF/HF均值显著高于MH+E运动方案(P0.05)。恢复期间,与E+S运动方案相比,S+E运动方案HR均值显著增加(P0.05),而RMSSD、HF和LF均值均显著降低(P0.05),MH+E和MM+E运动方案LF/HF均值显著低于E+MH和E+MM运动方案(P0.05)。其他指标中,与E+S运动方案相比,S+E运动方案EPOC均值显著增加(P0.05),而TRIMP和RPE均值各组间无显著变化,MH+E运动方案血乳酸均值显著高于E+MH运动方案(P0.05)。(3)间歇恢复期:与安静状态相比,运动中和运动后恢复期,三种组合训练方案HR均值均显著增加(P0.05),各组之间不存在差异(P0.05),在恢复期中,各组RMSSD、SDNN、SDNN/HR、HF和LF均值均显著降低(P0.05),LF/HF均值显著增加(P0.05),且各组间无显著差异。此外,与安静状态相比,运动后各组静态平衡能力指标均显著增加(P0.05),但与C-0h和C-3h运动方案相比,C-24h运动方案后指标变化幅度显著降低(P0.05);在运动后20min,各组静态平衡能力指标均恢复至安静水平。在其他指标中,与安静值相比,各组EPOC和TRIMP均值显著增加(P0.05),而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2、短期组合训练方案:与训练前相比,训练后体重和BMI无显著变化(P0.05),静息HR均值显著降低(P0.05),RMSSD均值显著增加(P0.05),SDNN、SDNN/HR、HF、LF和LF/HF均值略有增加,但无显著差异(P0.05),无氧能力、有氧能力、最大力量(卧推、半蹲和提拉)、肌肉耐力(引体)和协调能力均显著增加(P0.05),600m和5000m跑成绩显著提升(P0.05),而下肢爆发力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1、急性组合训练:不同的急性力量和耐力组合训练可诱导正常心脏自主神经系统产生特异性应答。力量练习的强度不影响运动中和运动后恢复期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调节;练习次序不影响运动中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但力量+耐力练习次序在恢复期产生的高代谢和较高的交感活性,可能影响力量练习的适应;不同恢复期时长不影响运动后恢复期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但间歇恢复期时长增加至24h,运动后即刻躯干静态平衡能力波动显著降低,提示隔天进行的组合训练可有效降低急性训练干扰。2、短期组合训练:短期组合训练可有效改善静息状态迷走神经活性,以及机体无氧能力、有氧能力、最大力量、肌肉耐力、协调能力、600m和5000成绩,但下肢爆发力并无变化,提示本研究中短期组合训练存在干扰效应,研究推测组合训练中耐力训练的总量可能是干扰下肢爆发力适应的主要因素。
【图文】: 力量训练诱导骨骼肌中转录和核糖体生物合成增加的信号通路示意图
有无训练经验者进行训练后骨骼肌产生适应性练(蓝色,阴影柱)潜在的诱导适度肥大,力量训练化能力。短期的组合训练(灰色)均对不同的训练模无训练经验者或者积极运动人群中,干扰效应不明显后产生特异性适应,两种训练模式(耐力训练和力量响。组合训练中,力量训练没有影响有氧代谢和有氧增长(灰色)。主神经系统适应骨骼肌产生特异性变化,同样的,规律运动也rvous system,ANS)发生适应性变化,,以期满正常生理代谢需求。心脏自主神经系统主要分剖学和功能均不相同。心交感神经效应具有弥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80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奇;;一起,全身动起来(二)[J];羽毛球;2017年05期
2 吴永龄;有效突破“弹跳障碍”的组合训练结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4期
3 丰田博;;青少年排球技术训练的几种方法——防、调、扣的组合训练[J];体育科研;1989年02期
4 武海燕;;跳远训练中运用组合训练法解析[J];山西青年;2017年22期
5 张岚,屠建利;组合训练法在青少年投掷训练中的应用[J];田径;2004年05期
6 李万鹏;;大学足球组合训练的理论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3年42期
7 杨海平;;跳远训练中运用组合训练法解析[J];才智;2015年25期
8 彭仁信;;组合训练法在中职足球教学活动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7年23期
9 高建超;跳远训练中运用组合训练法初探[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何晓涛;;利用组合训练形式来提高中长跑的成绩[J];田径;2013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庆清;;对浙江省优秀男子中跑运动员冬训期组合训练效果的探讨[A];第十四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4年
2 马方舜;;多种组合顺序训练对运动员快速力量表现的实验研究[A];《西部体育研究》2016年第3、4期(总第143、144期)[C];2016年
3 张锐;傅旭波;陈志强;吴叶海;;铅球运动员力量组合训练手段的优选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特约通讯员 刘洋;“组合训练”拉近实战距离[N];中国国防报;2015年
2 本报记者 丰家卫;用组合训练放大模拟功效[N];中国交通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敬秋;新疆萨吾尔登男班教材构建研究[D];新疆艺术学院;2019年
2 胡斐;急性和短期组合训练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和运动能力产生的影响[D];南京体育学院;2018年
3 邓任花;组合训练法在马拉松业余运动员10公里训练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8年
4 朱军;抗阻组合训练方法手段多媒体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制作[D];首都体育学院;2015年
5 易述鲜;组合训练法在高校中长跑业余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训练中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6 张腾宇;青少年悬吊组合训练多媒体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制作[D];首都体育学院;2013年
7 马立新;运用“PC”组合训练法提高高考体育生快速力量的训练学探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8 李朝阳;组合训练法对提高体育专业田径专项学生快速力量素质的实验研究[D];云南农业大学;2017年
9 李荣辉;力量与耐力不同组合训练方式对下肢爆发力的影响[D];西安体育学院;2014年
10 贺静;力量与耐力组合训练对青少年体成分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
26987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698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