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养生背景下亳州武术现代传承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2 11:37
【摘要】: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遗产,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至今仍有适用价值。由于亳州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因而习武之风盛行,且出现众多独具特色的武术拳种,并延续至今。当今,养生文化在亳州以迅猛的速度繁荣发展,“养生亳州”被列为亳州市的未来行动计划之中。因此,使亳州武术在养生发展背景下抓住契机,走好亳州武术的现代传承之路,显得尤为必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探求亳州武术发展状况,对亳州武术的发展脉络,亳州武术与养生之间的关联,以及养生对亳州武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方面进行探索,最后对亳州武术的现代传承进行探讨。为亳州武术传承发展献计献策,使之更好地走上现代传承道路,力求为亳州武术及中华武术的繁荣发展尽微薄之力。研究结果如下:1)地处中原的亳州地区,是淮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此地历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此影响下亳州逐渐形成了勇猛尚武的精神风貌,至今流传下来的拳种也较多,且不乏各具特点的如晰扬掌、六合八法拳、马氏查拳等特色拳种。同时,在这片广阔的地区上出现了丰富的养生文化,也涌现出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养生人物及养生功法。受自然和社会的影响,亳州武术与养生逐渐形成内在的联系。2)养生的发展使得亳州武术面临一个新的处境,一方面,打造养生平台的同时也给亳州武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使亳州武术的健身养生功能得到凸显;但同时养生的发展也给亳州武术的传承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以五禽戏为代表的亳州特色养生功法的强势崛起,使得亳州武术传承主体逐渐缺失,技击功能的弱化和拳种的异化,同时也遏制了亳州武术拳种的发展空间。3)养生背景下,做好亳州武术现代传承,深入发掘其健身养生和文化影响等多样性功能,满足主体需要;保护亳州武术资源完整,明确体系范畴,规范亳州武术体系,防范亳州武术异化,防止亳州传统武术流失;在理论上加强科学研究,在实践上加大宣传力度,从而增强亳州武术传承动力,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相结合,使亳州武术反哺于乡村,扩大亳州武术传承空间。
【图文】:

亳州,行政区划图,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


亳州隶属于安徽省,位于华北平原的安徽省西北部地区,辖区总面积达 8429平方千米,人口 572 万人(详见表 5),所辖三县一区分别为: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和谯城区(详见图 1),所辖乡镇、街道共为 89 个。《续通典》所记载道:“遥取古南亳之名以名州”[74],这是对“亳州”名称又来的第一次阐述,明朝的王九思也曾作出关于古时亳州的诗句:“出门二月已三月,骑马陈州来亳州”[75]。历经漫长历史的发展,如今的亳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6],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发现已有在此地区生产活动的人类,从周朝建立谯城开始,亳州早期城市逐渐开始形成,距今已有 2500 多年历史,商朝时期在亳建都 190 年。随后,经历魏(221 年)、南北朝、北周(579年)、隋朝(607 年)、唐开元年间、五代时期、明初不同朝代历史的更迭,亳州曾多次被设为郡或州建制。元朝末年,设亳州为都。民国元年(1912 年)、民国 37 年(1948 年)、民国 38 年(1949 年),亳州经历了由县成为市,又由市成为县的变迁。1986 年 3 月,亳州被撤县建市,,同年,亳州市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武术,伊斯兰,亳州,技法


养生背景下亳州武术现代传承研究具体如下。3.2.2.1 晰扬掌晰扬掌(图 4 )是亳州特有的拳种,它是伊斯兰根据伊斯兰教的礼拜动作、和伊斯兰经文等内容所创编而成的独特的武术技法,在回族中流传。“晰”意为清晰,本意为明确与其它诸教的不同,即“晰诸教异同之理,阐幽明生死之说,上穷造化,中尽修身,末言后世”[79]。因晰扬掌的每套动作的开始必须有一个扬手的动作,是从伊斯兰教中的“抬克米尔”(即其中的一个扬手的动作)中演化而来,因此称为“扬掌”,故这套独特的武术技法被称为“晰扬掌”。有传闻道晰扬掌也称作为“棋势功”,是从两人对弈的象棋中而得来的,后来逐渐演化成拳法,因此也被人称为“棋势功”。
【学位授予单位】:淮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8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余龙;陈吉;;文化基因对武术发展的重要性探析[J];大众文艺;2019年01期

2 马佩;吴旭东;姜传银;;健康中国战略下群众武术开展的困境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19年01期

3 薛浩;郑国华;;反本溯源拟议成变:传统武术之打的理性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8年05期

4 杨建营;王水利;;中华武术的文化精神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年03期

5 李文鸿;;“武术挖整”再考释[J];武术研究;2019年03期

6 吴蓉;;竞艺武术发展特征研究[J];武术研究;2019年06期

7 黄贤德;;武术进校园的推广模式和路径选择[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年03期

8 邵哲;;浅析武术微杂志模式的建构[J];当代体育科技;2017年33期

9 孟凡莉;邵扬扬;孙浩巍;;体育强国梦背景下武术振兴探析[J];武术研究;2018年04期

10 马新录;吴雅彬;;试论传统武术的文化特征[J];新西部;201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青涛;;从全民健身视角探析中华传统武术发展[A];《西部体育研究》2012年第1期(总第125期)[C];2012年

2 郭守靖;;从文化学视角看北京2008奥运会武术比赛[A];首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颜秉峰;李成银;陈寿忠;;2008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突发事件及其应对策略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4 张海龙;;探究武术融入校本课程的现状与对策[A];《西部体育研究》2015年第1期(总第137期)[C];2015年

5 郭玉成;;论“2008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期间的武术传播[A];首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林清;;浅谈农村传统武术的优化与创新[A];《西部体育研究》2013年第2期(总第130期)[C];2013年

7 张茂林;姜明;孙红梅;;21世纪武术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A];首届中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5年

8 张毅;;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市场运作分析研究[A];第三届全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8年

9 曾e

本文编号:27094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7094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e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