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我国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2 14:48
【摘要】:人口老龄化作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将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全面、深刻、持久的影响,已成为影响国计民生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社会问题。体育作为人口老龄化的便捷、经济、有效的应对方式以及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的理想途径,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然而,我国日益增长的老年人体育服务需求与相对不足的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因此,如何以老年人体育需求为导向,建立完善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体系,以补齐老年人体育服务的“短板”,满足老年人体育服务需求,成为当前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结合我国老年人体育发展的具体实践,综合运用社会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人口学、体育学和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分析我国老年人体育需求现状及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困境,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立足中国国情,构建了我国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系统,并提出了我国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系统的实现路径。本文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本文选题的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国内外的文献进行综述与分析,明确研究的思路、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提出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首先对本文研究的研究对象以及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把老年人界定为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人群,老年人体育服务泛指老年人在体育参与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体育产品与体育服务,一定程度上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社会支持是指对于老年人体育发展的支持行为,本文的社会支持主体包括政府、社区、非政府组织等正式支持以及个人、家庭、邻里、朋友等非正式社会支持。其次,阐释本文研究中要用到的老龄化理论、魅力质量理论以及协同治理理论三种理论的内涵及主要内容。第三部分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老年人体育政策的发展历程,分析这些政策的演进特征。研究认为我国老年人体育政策经历了肇始阶段(1978至1991年)、探索阶段(1992年至1998年)、发展阶段(1999至2010年)和深化阶段(2011年至今)四个阶段,每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我国老年人体育政策演进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制定主体范围不断扩大、内容更加具体及社会支持主体日益多元化。第四部分主要内容是分析老年人体育活动现状及其需求层次。研究以湖南省的2153位老年人为样本,对参加体育活动的老年群体的基本情况、老年人体育活动现状以及老年人体育活动需求3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老年人体育活动及需求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基于魅力质量理论及Kano模型的分析,对湖南省老年人体育服务的需求层次进行了分析,明确了老年人的体育服务需求层次。第五部分在第四部分的基础上分析我国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的困境,进一步明确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存在的问题。研究认为,我国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困境在于:正式社会支持主体未能发挥应有的支持作用;非正式社会支持主体未能提供足够的情感支持;体育设施供给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体育信息服务匮乏位,宣传推广方法不多,体质监测推广力度不够,面向老年人普及程度偏低,健身指导人才培养不足,宏观设计与后续管理缺乏,体育活动偏重赛事,其它活动形式不多,社会体育组织力量薄弱,社区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支持形式单一,重单向指导,轻双向互动。第六部分对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发达国家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和日本四国老年人体育服务的社会支持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四国老年人体育服务的社会支持表现出以下特征:多元主体协同推进老年人体育服务系统建设;政策法规保障老年人体育服务系统建设;社区组织供给老年人体育服务;体育指导员和志愿者服务于老年人体育;体育和医疗卫生部门共建老年人体育服务系统等。由于各国的体育管理体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老龄化程度以及治理老龄化理念的不同,四国的老年人体育服务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七部分在明确问题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构建系统的五个基本理念:基于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目标,基于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基于政府“掌舵”与社会“划桨”相结合,基于老年人体育服务的需求导向,基于以社区为依托发展老年人体育服务的思路。构建了由“宏观结构——微观结构——运行机制”三部分构成的我国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系统。宏观结构上,这一协同支持系统的内容包括协同理念、协同规范、协同方式与协同主体;运行机制主要设计了行政机制、市场机制与社群机制三种机制;微观结构上构建了“政府——社会体育组织——社区——其它组织——个人社会支持网”五位一体的多元主体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系统微观结构。并从多元主体的确定、多元主体的角色定位、多元主体的责任分析3个方面重点阐释了微观结构。第八部分在所构建系统基础上,提出我国老年人体育服务社会支持系统的实现路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明确自身职责,加大正式社会支持力度;培育社会组织参与能力,提升社会力量协同支持水平;拓展市场协同机制,丰富老年人体育供给;发展社区老年人体育,提升社区体育服务能力;支持老年人体育赛事,丰富老年人身边的体育活动;加强体育与健康信息服务,营造协同支持舆论氛围;弘扬传统美德,构建个人社会支持网。
【图文】:

质量理论,满意度,顾客,系数


地划分魅力质量理论中每个要素属性的具体特性归类,狩提出 Kano 模型。Kano 模型作为魅力质量理论的测算工具性分析模型,通常不直接用来测量顾客的满意度,往往用分类,让公司了解不同层次的顾客需求,找出顾客和公司,准确识别让顾客感到满意的不可或缺的影响因子①。美 Kano 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顾客满意度系数(customer sa简称 CS)和顾客不满意系数(cus-tomer dissatisfaction coeffici②,用来区分不同需求要素的满足对满意度的影响差异。通过意度系数(CS)等于魅力需求(A)、一维需求(O)的频率之,取值范围从[0,1],即满意度系数(CS)越接近于 1,该意度提升的作用越大,越接近于 0 则该项需求的满足对整图2-3-1 Kano 模型要素层次划分图

老年人体育,政策


图 3-1 老年人体育政策年出台数量(1978-2017)注:此图为根据资料统计自制的年人体育政策的肇始阶段(1978 至 1991 年)78 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元年,,经济上的改革开放也带来了社会的发放以后,我国的体育工作开始了全面的拨乱反正,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老年人体育问题的关注也始于这一时期。本文自然以这一时间节点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老年人的体育政策。.1.1 政策概况表 3-1-1:1978—1993 年间中央各部委颁布的有关老年人体育政策一览表政策名称 出台年份 出台部门关于老龄工作情况与今后活动计划要点》1983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员会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812.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会平;;德国老年人体育政策演进特征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5年12期

2 李幸;周乐山;;老年人心理健康与运动处方干预[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年23期

3 刘利鸿;葛春林;孙平;;我国气排球运动推广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年11期

4 戴健;张盛;唐炎;郭修金;马志和;;治理语境下公共体育服务制度创新的价值导向与路径选择[J];体育科学;2015年11期

5 黄亚茹;梅涛;郭静;;医体结合,强化运动促进健康的指导——基于对美国运动促进健康指导服务平台的考察[J];中国体育科技;2015年06期

6 马宏斌;;公办养老机构体育活动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年10期

7 毛志帮;张玲莉;赖小勇;于小明;王宏林;蒋黎明;余竹生;;静态拉伸与下肢肌力锻炼在老年平衡能力中的意义[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年42期

8 屈红林;;运动与心率变异[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年18期

9 刘会平;程传银;;芬兰高龄者运动促进方案及其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5年09期

10 李建波;刘玉;;中国老年公共体育服务模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娣娟;城市中老年人居住偏好及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分析[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年

2 陈德旭;社会治理视域下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与运行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7年

3 王占坤;浙江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4 胡精超;我国老年人家庭运动健康服务运营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5 王莉丽;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反思与优化[D];武汉体育学院;2015年

6 戴志鹏;居家养老服务视角下的老年人体育运行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7 胡科;社会精英、民间组织、政府之于群众体育运行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2年

8 王淑康;城市社区老年人规律体育活动行为的社会生态学探索及健康干预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李文川;上海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10 赵德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老年人体育政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许晓峰;山东老年体育需求与体育发展战略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2011年

2 郑敏;金华城市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特征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096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7096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a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