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不同专项运动员血红蛋白总量与有氧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3 14:49
【摘要】:研究目的:血液运输氧的能力是影响有氧能力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不同专项运动员的血红蛋白总量及相关血液指标,分析其专项差异性并拟建立用相关血液指标预测有氧运动能力的非运动回归模型。研究方法:以北京体育大学无专项训练男生,竞技体校和总局自剑中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共97人,其中男55人分五个专项:无训练(UT,n=15)、举重组(WL,n=6)、体育舞蹈组(SD,n=12)、WR组(WR,n=15)、铁人三项组(TA,n=7);女生42人分五个专项:举重组(WL,n=9)、体育舞蹈组(SD,n=12)、WR组(WR,n=9)、中长跑(R,n=5)、铁人三项组(TA,n=7)。用改良Bruce方案对受试者进行跑台递增负荷实验测定其最大摄氧量(VO_2max)和通气无氧阈(VT)等指标;利用CO吸入法测定其血红蛋白总量(tHb)、血容量(BV)、血浆量(PV)、红细胞容量(RCV);血常规方法测定血红蛋白浓度([Hb])、铁蛋白(Fe)等指标;对血液指标和有氧能力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预测VO_2max和VT的非运动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不同专项组的VO_2max相对值具有显著性差异,男生中TA组比UT和WL组高出约48.9%、比WR、SD高出约31.9%、SD和WR组比UT和WL组高出约12.9%;女生中R和TA组比WL组高出约57.8%、比WR、SD高出约25.9%、SD和WR组比WL组高出约25.6%。同专项不同性别之间的VO_2max相对值与绝对值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2)不同专项的tHb、BV相对值具有显著性差异,男生中TA组比UT组和WL组高约23.6%,比WR和SD组高约9.1%,WR和SD组比UT和WL组高约13.3%;女生组TA和R组比WL组高约26.9%,WR和SD组比WL组高约23.3%。各组间PV、BV和RCV相对值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部分血液指标如BV、RCV等与VO_2max和VT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其中tHb绝对值与VO_2max绝对值(r=0.85,p0.01)以及VT值(r=0.75,p0.01)相关性最高,[Hb]与它们的相关性程度较低。研究结论:(1)不同专项运动员的VO_2max、tHb、BV等指标均存在显著的专项特征;(2)不同专项运动员血液指标与有氧能力的相关性中,tHb与VO_2max、VT相关性均最高,是影响有氧能力的重要因素;(3)可以用tHb绝对值来建立预测有氧能力VO_2max与VT的回归方程,其中VO_2max预测模型y=0.803+0.003x(x:tHb,y:VO_2max,r=0.85,R~2=0.72,P0.01);VT预测模型y=0.861+0.002x(x:tHb,y:VT,r=0.75,R~2=0.56,P0.01)。
【图文】:

方案,半衰期,吸入法,组织缺氧


中 O2的释放,使 O2解离曲线向左移动,CO 的这种特性会降低血液输出 O2的能力,从而导致组织缺氧。CO 吸入法吸入 CO 的量为男 1ml/kg,女 0.8 ml/kg,在 Schmidt 的研究中发现这氧的吸入量 HbCO%最高升至 5.8%-6.2%,人体不会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同时指出 HbCO 的半衰期为 132 分钟,与 Weaver 等[49]人对半衰期的报道基本一致。(3)CO 吸入后再体内的代谢变化吸入的 CO 在人体内的代谢排出时间如下图 2.1,,在吸入少量 CO 后的 6~8小时,HbCO%恢复至正常值 0.3%-1.6%,且在运动后,半衰期将至 89min,CO的清除速率更快。长时间的 CO 后,HbCO 在返回室内空气中的半衰期在 30-80分钟。CO 被肺中的氧气从 HbCO 中取代并在呼出的空气中被消除。如果大气呼吸,人体血液中 CO 的半衰期约为 2 小时,因此大约 12-14 小时足以使用将%HbCO 恢复到正常水平。因此,吸入少量 CO 测量血红蛋白总量是安全的[31]。

变化图,吸入法,变化图,碳氧血红蛋白


图 2.2 CO 吸入法后,受试者体内 HbCO%变化图[31]图2.2使用CO-O2混合气体10min(Proccom)和CO直接吸入2min( 单个受试者时血液碳氧血红蛋白(HbCO)随时间变化的过程[31]。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80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庆伟;;足球运动专项有氧能力研究[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 张立;外源性磷酸肌酸在提高足球运动员最大有氧能力中的作用及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2年01期

3 杨长山;;关于400米跑项目本质特性的研究Ⅰ.有氧能力训练在项目训练中的作用[J];福建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3期

4 张尔中;周良仁;;身体能力的提高[J];体育科技;1987年03期

5 王琳;;从生化角度谈马拉松训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6 周倩;李冰;;有氧能力与赛艇成绩的关系[J];浙江体育科学;1987年03期

7 纪惠君;杜国玺;;滑雪运动员有氧能力的测定[J];冰雪运动;1989年01期

8 柳百敏;;800米运动员有氧能力的评定方法[J];体育科研;1982年11期

9 ;肥胖带给宝宝的4个伤害[J];父母必读;2012年03期

10 王世波;;有氧训练对赛艇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睿;何子红;;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基因多态性与有氧能力的关联性及功能研究[A];2014年中国运动生理生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2 吴利知;;运用无氧阈值时的心率和桨频发展比赛有氧能力[A];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0年

3 曹佩江;;自行车女子中长距离项目运动员4周低氧训练前后有氧能力变化的研究[A];第四届(2016)全国运动生理与生物化学学术会议——运动·体质·健康论文摘要汇编[C];2016年

4 何子红;常芸;王升启;;IGF2基因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杰出有氧能力的关联研究[A];2002年第9届全国运动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5 魏文哲;;关于女子赛艇运动员有氧能力测试方法的研究[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6 陈青;马力宏;张薇;陈家琦;;Conconi-BrP理论以及体质特点与有氧能力的关系在评价少年运动员训练程度和选材中的应用[A];第五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7年

7 何子红;万仲兵;徐玄冲;张霞;许奎元;许志勇;席翼;文立;胡扬;;NRF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地区汉族男性有氧能力的关联性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8 常芸;于长隆;刘爱杰;高晓嶙;;我国耐力运动员mtDNA高变区Ⅰ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最大有氧能力的关联分析[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体育科学分会场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徐勇灵;高雪峰;苏首瑜;陈守超;温子豪;;综合运动对中年人群心功、肺功和有氧能力干预效果的研究[A];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三)[C];2015年

10 徐国栋;周超彦;刘重新;龚辉;;近红外光谱学监测技术在有氧能力评定中的应用——无损监测个体乳酸阈新途径探讨[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报记者 陈思彤;八公里长划检验冬训成果[N];中国体育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郭铭;防治肥胖实行科学生活方式[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杜文杰;引入新观念 科学训练用数据说话[N];中国体育报;2016年

4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胡杨;科学服用“运动良药” 活出“人生的长方形”[N];中国妇女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邹志春;上海市青少年体质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与应用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2 郭黎;优秀击剑运动员肌力特点、有氧、无氧能力及赛前机能状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3 吴小彬;女子中短距离游泳运动员训练过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4 周超彦;游泳长距离项目专项训练生理生化监控方法的研究与建立[D];上海体育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圣涛;不同专项运动员血红蛋白总量与有氧能力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9年

2 王海龙;学生有氧能力分群研究及其在系统中的实现[D];浙江工业大学;2018年

3 卢楠;高强度与中等强度跑步训练对男性业余马拉松选手有氧能力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8年

4 孙顺利;血清钙浓度与有氧能力对学龄前儿童认知影响的交互作用[D];上海体育学院;2018年

5 王斌;高强度间歇训练对提高13-17岁男子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实验研究[D];广州体育学院;2018年

6 陈

本文编号:27113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7113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1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