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全运会视觉艺术形象的历史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13 05:46
【摘要】:自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以来,中国已举办了13届全运会。2019年,是全运会举办60周年。60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领域的巨大发展,中国在体育领域的成就也非比寻常。这些成就,在全运会的会徽、海报等视觉艺术形象上,有非常直观的展现、呼应。全运会其特点之一就是举办城市各有特色,视觉艺术形象的展现也丰富多样,本文通过分析全运会的视觉艺术形象特点,如何与举办城市在政治、经济因素相互关联、生发,论述和分析其基本要素以及应用条件。优秀的视觉艺术形象,不仅有利于树立中国在国际体育领域的形象,提升国际地位,同时也促进了举办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主办城市的旅游、市建规划、信息工程等相关产业,加快经济发展,丰富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本文将丹纳《艺术哲学》中提出的文学艺术与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作为分析和研究的理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系统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将20世纪中国艺术史发展历程、体育发展史、社会政治变革作为划分全运会视觉艺术形象演变的依据。在倡导科技体育、文化体育的大背景下,对60年来全运会的视觉艺术形象进行历史分析,挖掘、提升全运会的人文价值,为今后全运会视觉艺术形象良好发展提供可参考依据。得出以下结论:1.本文将全运会视觉艺术形象演变过程分为朴素期、改革期、全球化、多元化四个时期。早期的形象朴素、单一,政治色彩较浓,后期的形象多元、绚丽,国际化色彩较浓,它们可以视为一部视觉体育史、视觉文化史。2.全运会视觉艺术形象的成熟受艺术史发展、体育事业发展、社会政治变革的影响。全运会视觉艺术形象的不断进步对全运会运动和艺术设计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国家政策和政权斗争势必会影响所处时代的发展动向,体育事业并不例外,以及在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艺术思潮与流派,也会对全运会视觉艺术形象产生影响。新体育思想作为指导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的理论依据,成为体育事业不断前进的动力。在当代美术史的框架中,兼顾不同的艺术流派、艺术批评和艺术运动之间的互动,试图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变化中,形成具有标志性的视觉形象。由此可见,在新体育思想的主导下,艺术设计和社会环境的依托下,才能稳健的促进全运会视觉艺术形象的成熟发展。3.全运会视觉艺术形象经历了一个历史蜕变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象征性符号、图形,到后来数字化结合的多元化视觉设计;从最初单一的表现手法、展示方式,到现在多功能性的商业化模式,都彰显出了全运会视觉艺术形象的独立性、多元性。全运会进入商业化模式以后,全运会的举办需要从运动理念、行为需求、经营模式、视觉传媒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和策划,通过全运会设计团队的不懈努力,使全运会视觉艺术形象不仅发挥了标识作用,而且建立了多元化的视觉艺术形象,并将全运会视觉艺术形象塑造成具有国家形象特征和国际水平的运动盛事。同时提出以下建议:1.我们在发扬中国体育精神的过程中,未来全运会要不断加强与国际体育文化的交流,推崇民主、自由、公平、公开、竞争的运动理念。2.未来塑造成功的全运会视觉艺术形象,要提高社会的艺术审美意识。我国的体育文化价值观、表现方式、审美方向等方面与西方体育文化还存在一定差异。我国在传承和弘扬传统体育艺术的同时,还应汲取和借鉴西方体育艺术的优秀经验;在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的同时,加强与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实现中西方体育艺术设计的相融合。3.现代奥林匹克视觉艺术形象所展现的高水平的设计成果也为我国全运会视觉艺术形象的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图文】:

全运会,社会环境,体育史,当代美术


分析想的主导下,艺术设计和社会环境的依托下,发展。社会局势的变化势必会影响所处时代的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的理论依据,成为体育事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艺术思潮与流派,也响。在当代美术史的框架中,兼顾不同的艺术的互动,试图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变化。本文将艺术史发展、体育史发展、社会思想觉艺术形象发展过程分成四个时期。

全运会,会徽,第一


图 4.2 第一、二、三届全运会会徽年第一届全运会的会徽,,由金色的跑道、麦穗、绿色的草组成。麦穗,象征着建国十周年的丰收。“1”字,右上角微倾,雄姿英发,象征着当时新中国的锐气。全运会最初道组成,后来在第二届、第三届中加了国旗的元素,元素。设计理念主要从国家和运动会本身出发,运用红色调表和革命精神,绿色则象征运动会健康、奋进的体育精神。文化传统、激发人民运动热情为主,设计手法与表现手法接,反映了那个激情与动乱年代人们的设计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81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茂;;润土[J];中国艺术时空;2019年01期

2 余璐;;探究现代视觉艺术设计中的结构及形式[J];才智;2019年01期

3 余璐;;视觉艺术设计的教育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01期

4 托马斯·克洛;吴毅强;陶铮;;视觉艺术中的现代主义和大众文化(上)[J];当代美术家;2017年02期

5 托马斯·克洛;吴毅强;陶铮;;视觉艺术中的现代主义和大众文化(下)[J];当代美术家;2017年03期

6 马钦忠;;视觉艺术发展中的材料作用及观念转化[J];上海艺术评论;2017年02期

7 陈鹏;;探究网络媒体中的视觉艺术设计[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7年07期

8 伍莉莉;;现代视觉艺术设计中的结构与形式[J];现代装饰(理论);2015年09期

9 何召锋;;现代视觉艺术视野下图形设计中的黑白元素特征分析[J];艺术品鉴;2017年01期

10 辛文;;揭秘乌镇国际未来视觉艺术计划[J];收藏投资导刊;2016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圣超;王成凤;;视觉艺术理论在铸造仿真模拟设计中的应用分析[A];2017冶金企业管理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7年

2 吕力平;;文学与美术创作思维共同性的探讨——关于文学是想像艺术,美术是视觉艺术的辨析[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3 陈涛;;浅析游戏过场动画中的视觉艺术[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4 徐中红;曹三省;杨领军;;VR技术及其引发的视觉艺术变迁概述[A];科学艺术 传承创新—科学与艺术融合之路[C];2017年

5 刘雪;;以材料为载体的常态造型的重构与延伸——时间与空间的新语言表达形式[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6 陈晨;王可欣;陈爽;周奕欣;周明洁;张建新;;视觉艺术工作者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线性与非线性关系——创作压力的中介作用[A];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C];2017年

7 徐中红;曹三省;杨领军;;VR技术及其引发的视觉艺术变迁概述[A];科学艺术 传承创新——科学与艺术融合之路[C];2016年

8 彭牧;袁博;;作为表演的视觉艺术:中国民间美术中的吉祥图案[A];民间叙事的多样性——民间文化青年论坛[C];2004年

9 赵农;;鉴古知今——中国传统图形的现代化[A];“岁寒三友——诗意的设计”——两岸三地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蓁;;二十世纪西方艺术流派影响下的艺术学院教育[A];美术学研究(第5辑)[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阳;“异彩共生”:视觉艺术的邂逅与碰撞[N];中国艺术报;2018年

2 许奋 湖北美术学院院长;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新路径[N];美术报;2018年

3 李智馨;关于视觉艺术的媒介[N];中国文化报;2016年

4 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局经侦支队 程敏;从视觉艺术角度谈以文化服务经侦工作[N];人民公安报;2016年

5 张坚 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让中国的视觉艺术成为世界的学问[N];美术报;2017年

6 吴嘉葆;乌镇:搭建国际未来视觉艺术平台[N];中国文化报;2017年

7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王艾:我的视觉艺术是在诗歌基础上努力异化的结果[N];深圳特区报;2017年

8 何光渝;“双百”工程:视觉艺术里的当下贵州[N];贵州日报;2017年

9 澳门美术史研究学者 澳门理工学院艺术高等学校教师 陈继春;艺术展览频密 画家风格多样[N];中国艺术报;2009年

10 吴静;视觉艺术,改变的不仅仅是形式[N];中国文化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田欢;维吾尔族视觉艺术的族群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赵晶;视觉艺术视野下的景观设计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3 黄泓积;视觉艺术研究的心智先天性角度[D];中央美术学院;2017年

4 周丹;叶芝抒情诗中的视觉艺术[D];中南大学;2012年

5 郑伟;基督宗教传播的视觉媒介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6 李昕晖;20世纪以来西方视觉艺术中的“身体”[D];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莹;全运会视觉艺术形象的历史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9年

2 刘颜赫;浅谈绘画中的抽象语言[D];中央美术学院;2019年

3 李彤;民间视觉艺术对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话语研究[D];西北大学;2018年

4 邵晴;视觉艺术网络传播现状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8年

5 周慧怡;视觉艺术基础色彩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2018年

6 黄昌剑;论视觉艺术在当代的自律[D];鲁迅美术学院;2018年

7 王厚涵;蒸汽波视觉艺术风格的形成及视觉设计[D];海南大学;2018年

8 张金广;视觉艺术教育中网络教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秀玉;网络视觉艺术的美学文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8年

10 彭力晖;网络视觉艺术的设计语言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107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7107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b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