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河北保定民间抖空竹活动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2 23:43
【摘要】:河北保定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在保定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数千年来在民间流传下来了很多优秀的民间体育项目。抖空竹活动作为一种优秀的民间体育项目,在保定开展有着坚实的文化根基和群众基础。本文以保定抖空竹活动传承形式和发展动因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综合分析法等方法,认真分析了保定抖空竹活动现行传承方式,并对保定抖空竹活动发展迅速的社会文化动因进行探讨,对进一步传承这一文化遗产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对保定抖空竹活动传承和发展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保定抖空竹活动传承与发展形势良好。保定在传承推广抖空竹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组织支撑、全民参与、空竹进校园、竞技规则引入和民间传承等传承方式,为保定抖空竹活动的发展创造了极好的社会文化条件。2.保定抖空竹活动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动因。社会变迁使保定抖空竹活动发展的根本动因;其次,历史的沿革、政府的导向、文化的创新驱动、社会组织和大众的文化自觉、竞技体育的杠杆作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等,都极大地促进了抖空竹活动的发展。3.保定抖空竹活动在传承发展过程中过程中存在问题。在文献资料的查阅上出现无史料可查,影响了保定抖空竹活动的历史探源。出现了政府在引导空竹活动的发展时,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社会公益组织的组织体系不健全,作用发挥不完整;举办空竹活动过程中“重大型、轻日常”化发展;空竹赛事的评判体系不统一,导致赛事不公正;保定空竹活动场地相对缺失;学校体育引入抖空竹活动不完善;空竹产业化发展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保定抖空竹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传承。
【图文】:

空竹,单轮


第 3 章 抖空竹活动的特征与价值功能3.1 空竹的造型、材质与种类3.1.1 空竹的造型传统空竹为圆盘状,中部有木轴,是用以竹棍系线绳缠绕木轴拉拽抖动。空竹又分为单轮空竹(见图 3.1)和双轮空竹(见图 3.2),单轮空竹中部木轴一端为圆盘,双轮空竹中部木轴两端各有一圆盘。双轮空竹因其平衡性更好而比单轮空竹容易操作。空竹顶部圆盘四周有一个大哨口和若干小哨口,其中哨口为低音孔,小哨口为高音孔,以各圆盘哨口的数量而分为双响、四响、六响,直至三十六响。空竹的一大特点是空竹轴的长度与发音轮的直径相同。

空竹,双轮


第 3 章 抖空竹活动的特征与价值功能3.1 空竹的造型、材质与种类3.1.1 空竹的造型传统空竹为圆盘状,中部有木轴,是用以竹棍系线绳缠绕木轴拉拽抖动。空竹又分为单轮空竹(见图 3.1)和双轮空竹(见图 3.2),单轮空竹中部木轴一端为圆盘,双轮空竹中部木轴两端各有一圆盘。双轮空竹因其平衡性更好而比单轮空竹容易操作。空竹顶部圆盘四周有一个大哨口和若干小哨口,其中哨口为低音孔,小哨口为高音孔,,以各圆盘哨口的数量而分为双响、四响、六响,直至三十六响。空竹的一大特点是空竹轴的长度与发音轮的直径相同。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898.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虎;;云南彝族支系花腰女子“凤舞龙”现象的社会文化成因探析——以石屏县慕善村村落体育研究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2 于鹏飞;朱华杰;;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提升全民健身水平[J];学习月刊;2014年22期

3 刘笑玲;;民族传统体育对和谐社会构建的促进作用探析[J];理论观察;2014年08期

4 路鹏;;空竹运动“校本化”与文化的传承[J];当代体育科技;2014年12期

5 杨学勤;王宏革;高峰松;;以保定市体育文化艺术节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策略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6 张立新;;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域体育文化特征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3年05期

7 李延超;;人类学视野中民族体育的文化变迁及其社会动因[J];山东体育科技;2013年05期

8 刘文艺;李德江;张红波;;抖空竹与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小议——抖空竹进校园的成因[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2年10期

9 王洪军;裴广;赵永秋;;传统体育对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价值与策略——以沧州武术为例[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年09期

10 张善斌;;休闲娱乐——大众体育生活的未来[J];运动;2012年1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存;新中国成立以来宣武“抖空竹”的传承和发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2 丁梅;保定市空竹运动的开展现状与因素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102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7102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5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