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宁夏回族杨氏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5 00:54
【摘要】: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之一。传统优秀武术文化既能体现民族精神,又能彰显民族文化。在中国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诞生了诸多武术拳种,从古至今,荟萃云集,绚丽多彩,百家争艳,各放异彩。宁夏回族杨氏拳与宁夏这片土地紧密相连,它既具有浓厚的回族宗教色彩,也融入了回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同时体现着宁夏回族人民的聪颖和善战。宁夏回族杨氏拳是杨士鹏先生倾其一生,耗尽心血,在其家族拳种的基础上,凝炼百家绝招,荟萃数派绝技,冶内外功于一炉,融武术、气功、医疗、养生为一家,以传统武术为根基,以伊斯兰文化为指导,中阿武技相结合,融入强烈的回族宗教色彩和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劳作器具的武术流派。宁夏回族杨氏拳包括:徒手、器械、内功和独特的杨响板等套路,此外,有单练、对练和辅助套路。为了使宁夏回族杨氏拳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同时为宁夏回族杨氏拳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宁夏回族杨氏拳的传承与发展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其进行研究,研究得出:1.结论(1)宁夏回族杨氏拳是杨士鹏先生(1779-1870),在其家族拳种的基础上,凝炼百家绝招,荟萃数派绝技,融入强烈的回族宗教色彩和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劳作器具所创的武术流派,流传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2)宁夏回族杨氏拳包括:徒手、器械、内功和独特的杨响板等套路,此外,有单练、对练和辅助套路。宁夏回族杨氏拳风格独特,拳势勇猛,技法灵巧,招式诡异。(3)宁夏回族杨氏拳以“血缘传承”的方式进行传承至今已传承七代。杨氏拳第六代传人杨文玺先生打破以往“血缘传承”和“口传心授”等传承壁垒,整理了相应的资料,以供予学习者参考。(4)宁夏回族杨氏拳具有防身技击价值、表演观赏价值和健身强体价值。杨氏拳集教育与文化于一体,增强民族骨气,提升民族文化。(5)宁夏回族杨氏拳传承人老龄化,传承中坚力量薄弱,传承方式和管理模式不完善;杨氏拳缺乏理论体系。(6)宁夏回族杨氏拳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传承缺乏中坚力量,组织松散、管理不完善,师资力量单薄,教学模式和训练方法不完善,宣传力度不足,缺乏资金保障等。2.建议(1)保护、培养优秀、专业拳种传承人,建设杨氏拳传承人中坚力量已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宁夏非遗杨氏拳的传承与发展,优秀的传承人是拳种传承与发展核心。(2)加强各武术拳种流派之间武术交流和合作,互相派遣学生至各派访学、交流,互相学习技术和理论,取其之长,补己之短,消除门户之见和排异观念。(3)宁夏回族杨氏拳传承者应奋发图强,精炼杨氏拳,与时俱进,完善训练方法,更新教学模式,使之科学合理;整理杨氏拳拳械套路,编排成书,加强理论体系构建,完善杨氏拳理论完整性和系统性,建立标准化体系。(4)建立宁夏武术交流平台,吸纳优秀武术传承人,注入新鲜血液,吸纳先进管理经验和运营模式;积极进行定期武术交流和经验学习活动;倡导资源、资料共享理念,建立系统的发展体制。(5)增加投入资金,建立标准化武术教学体制;吸收优秀武术专业人才,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整改武术场地和设备,建立标准化教学、训练场地。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852.1
【图文】:

谱系,宁夏回族,谱系,学校


宁夏回族杨氏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同凡响。返乡后接任掌教职,传教习文练武(文通阿波中,武达神州峰),将家传回回拳,以回教文化为导,历时数十载,几经精研加工提炼,组成拳套,即徒手、器械、内功是为杨氏拳。立下文字,留下谱传,以传后人。谱系辈分:士清吉生金,文正家自兴;武成卫真教,圣道悟仙境(如图 1 所示)[37]。一世杨士鹏先生、于清同治六年斋月

宁夏回族,器具,经文,学校


4.3.4.7 杨响板杨响板器具来源于羊的肩胛骨,故也称羊响板。旧时代纸张珍贵稀少,这给清真寺的阿訇学习经文时带来很大困扰和无奈。有一次,一位阿訇在学习经文时,发现旁边有很多羊的肩胛骨,于是就用其代替竹简,将经文写在上面,然后等默记在脑海之后,便将经文擦洗掉,再写其他经文,这种方法迅速在穆斯林之间传播。到了杨氏拳创立者杨公士鹏先生任掌教时,他不仅教授经文还教授武艺,让学生在学习经文和知识之外,能够修身养性,强健体魄,防病愈疾。学徒中不乏有活泼好动、调皮嬉戏之徒,他们在学习之余,便会以武嬉戏,舞拳秀腿,他们随手携带的羊响板便成为嬉闹最便捷的器具。这个现象给了具有敏锐洞察力的杨公士鹏先生很大启发,于是杨公士鹏先生刻苦钻研,勤学构思,结合杨家徒手拳套路,最终整理出一套以羊响板为器械的科学合理、符合人体特点的双手短兵近身套路。羊响板套路表演在 2017 年马来西亚国际武术大赛上首次亮相,并获得金奖,受到随行领导和各界外商的好评和赞赏。此外,还有板凳、榔头、筢子、鞭杆等完整套路,单练、对练和辅助套路。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余龙;陈吉;;文化基因对武术发展的重要性探析[J];大众文艺;2019年01期

2 马佩;吴旭东;姜传银;;健康中国战略下群众武术开展的困境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19年01期

3 薛浩;郑国华;;反本溯源拟议成变:传统武术之打的理性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8年05期

4 杨建营;王水利;;中华武术的文化精神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年03期

5 李文鸿;;“武术挖整”再考释[J];武术研究;2019年03期

6 吴蓉;;竞艺武术发展特征研究[J];武术研究;2019年06期

7 曾小芮;;建设“健康中国”背景下武术进校园发展问题反思与对策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9年08期

8 黄贤德;;武术进校园的推广模式和路径选择[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年03期

9 邵哲;;浅析武术微杂志模式的建构[J];当代体育科技;2017年33期

10 孟凡莉;邵扬扬;孙浩巍;;体育强国梦背景下武术振兴探析[J];武术研究;201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青涛;;从全民健身视角探析中华传统武术发展[A];《西部体育研究》2012年第1期(总第125期)[C];2012年

2 郭守靖;;从文化学视角看北京2008奥运会武术比赛[A];首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颜秉峰;李成银;陈寿忠;;2008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突发事件及其应对策略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4 张海龙;;探究武术融入校本课程的现状与对策[A];《西部体育研究》2015年第1期(总第137期)[C];2015年

5 郭玉成;;论“2008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期间的武术传播[A];首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林清;;浅谈农村传统武术的优化与创新[A];《西部体育研究》2013年第2期(总第130期)[C];2013年

7 张茂林;姜明;孙红梅;;21世纪武术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A];首届中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5年

8 张毅;;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市场运作分析研究[A];第三届全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8年

9 曾e

本文编号:27136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7136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1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