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纵观篮球强国的发展之路,能否抓好后备人才培养,直接影响到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不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就无法走向篮球运动的辉煌之路。作为篮球大国,高效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后备人才,我们才能向篮球强国迈进。从1995年CBA联赛的开始,我国篮球开始逐渐向市场化迈进。目前,我国篮球后备人才两种培养模式并存,一种是传统的培养模式,另一种是体教结合以及市场化介入的培养模式。为了更合理地培养篮球后备人才,我国先后两次成立了82所“中国篮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在现有的人才培养体制下,这些基地承担着我国篮球高水平后备人才的重任。由于这些基地分布地域广、规模不一,造成了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摸清他们的空间分布、人才的具体储备现状及人才培养现状、人才流向,并分析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第一批(37所)、第二批(45所)篮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的人才培养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4.1.1现状4.1.1.1目前我国高水平篮球后备人才基地在数量上呈各省市发展极不均衡的现象。以沿海发达城市最为集中,中西部数量较少;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发展态势和“一点”、“一带”、“多斑块”的发展格局。其中,“一点”是指新疆乌鲁木齐市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一带”是指东部沿海省市带,“多斑块”是指我国中部部分省市后备人才基地集中斑块。4.1.1.2我国高水平篮球后备人才基地数量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其中,人才培养方案中:运动员的训练次数平均保证每周7次、训练动机主要以兴趣为主、期望值出现多维度反馈、学习态度专注度不高,学习成绩不容乐观、生源主要来自于中学选拔,而选拔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关注发展潜力的身心素质能力,各后备基地毕业生的毕业去向以大学高水平运动员和高等体育院校深造为主。4.1.1.3我国高水平篮球后备人才基地教练员团队男性多于女性,年龄以41-50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大;文化程度以大专为主,多是执教10-15年的职称以讲师为主力的具有专业背景的退役运动员;教练员在工作条件、升迁发展、工作强度和工作薪酬这四个方面表现出不尽满意的态度;在训练计划上以一天两练、每次训练1-2小时为主;教练员的选材观受其本身运动经历、训练经验、理论积累等多方面影响而表现的不一而同。4.1.1.4我国高水平篮球后备人才基地人才培养的因素中,“学训冲突”仍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其次,经费不足也使得后备人才基地的训练比赛难以有效维持;另外,教练员本身的业务素质水平和选材以及运动员的就业问题也是影响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因素。4.1.2究因4.1.2.1我国高水平篮球后备人才基地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发展态势和“一点”、“一带”、“多斑块”的不平衡发展格局的深层次原因,与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篮球人才培养政策宏观发展布局不一致有必然的关系,只有从政策倾斜、制度创新、经济推动、思想解放等方面进行变革,才能实现篮球后备人才空间发展的“孔雀东南飞”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态势。4.1.2.2我国高水平篮球后备人才基地人才培养方案中出现的部分问题说明,目前我国高水平篮球后备人才基地虽数量出现增长,发展普及呈现扩大化,但培养体制、培养方案仍沿袭传统人才培养规制和思路,没有依据国家高水平篮球后备人才基地实施的政策优势,进行创新发展和创造性人才培养改革。4.1.2.3我国高水平篮球后备人才基地中的教练员团队在性别、年龄、学历、酬金等方面存在的非衡现状及不足,也进一步说明,目前我国高水平篮球后备人才基地教练员团队执教知识体系和发展理念更新不足,师资制度改革也是高水平篮球后备人才基地制度创新改革的重要方面。4.1.2.4我国高水平篮球后备人才基地发展目前仍任重道远,其中涉及人、财、物、政、文等各方面的因素,只有建立高水平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新体系,才会实现我国高水平篮球后备人才基地的动机。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841
【图文】: 图 1 中国高水平篮球后备人才基地数量发展分布图由图 1 可知,我国篮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呈现极度不均衡现象。首批后备人才基地名单中辽宁、江苏和山东老牌劲旅为第一梯队,分别占 4 个;河北、上海、河南、广东形成第二梯队,分别占 3 个,发展实力迅猛;北京、浙江、福建湖北形成第三梯队,分别占 2 个;天津、山西、吉林、黑龙江、新疆形成第四梯队,仅有 1 个入选。经过 6 年的发展,各省市发展有所变化,相比较首批入选名单而言,16 省市中大部分保持稳定发展,但缺乏突破,只有辽宁出现不升反降的现象,应值得留意;令人值得欣慰的是四川省经过再次评审后,实现大幅跨越式发展,一度有 3 个单位入选,进入第二梯队,而陕西省也经过努力发展后占有一席之地。综合两批次入选名单,经比较后,可惊喜的发现,多数省市(自治区)都实
首批全国高水平篮球后备人才基地空间分布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守恒;都娟;宫鲁鸣;殷学锋;王新华;张学领;靳勇;李明;申长庚;张景海;曹燕飞;张珂;刘长喜;刘长军;李勇啸;;我国篮球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发展的战略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2 罗建钢;;国外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及其启示[J];体育学刊;2013年04期
3 马成顺;隋远杰;刘凯;王超;张海珊;;竞技排球后备人才“核心力量训练”实践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2年06期
4 朱昆;赵丙军;王兴;;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热点及演进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5 孙克诚;何志林;董众鸣;;国外足球强国后备人才培养路径与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6 胡小明;;从“体教结合”到“分享运动”——探索竞技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新路径[J];体育科学;2011年06期
7 王向宏;董建锋;张锡庆;;“体教结合”模式培养我国竞技后备人才运行状况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海龙;北京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2 赵成九;吉林省中学生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杨忆南;对河北省中学篮球后备人才(13-17岁)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丹;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5 刘攀;新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念的变化与发展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08年
6 殷宏亮;湖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周军;我国社会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永训;山东省体育运动学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海;四川省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罗巍;“教体结合”—建立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教育培养机制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
27262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726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