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少年儿童身体素质及执行控制能力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9 12:52
【摘要】:目的:高强度间歇训练的方法作为一种省时有效的运动方式,已有研究将高强度间歇训练植入体育运动中用以改善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但由于运动要素方案不同得出的结论不一。有关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少年儿童认知能力影响如何的研究少见。大量的实验研究已经证实了中等强度的运动能够增强青少年的认知能力。那么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儿童少年的身体素质与执行控制能力有何影响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文观察比较了一段时间的高强度间歇训练与有氧持续训练后少年儿童身体素质及执行控制能力指标的差异。方法:采用纵向追踪、对照设计,观察比较六周运动干预前后少年儿童身体素质指标和执行控制能力指标的变化幅度。以山大辅仁学校五年级四班学生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22人,实验组23人,共45人。实验组为高强度间歇训练,运动/间歇比为1:1。对照组为有氧持续训练。分别于实验前和实验结束后测量受试者的身体素质指标和执行控制能力指标。执行控制能力的评价指标采用E-Prime2.0实验设计系统环境下进行的经典的Stroop反应时测试。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教学实验测试到的数据分别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结果:⑴六周的高强度间歇训练和持续有氧训练均能使受试者的身体素质指标发生改变,如10×4(P=0.06、P=0.08),但高强度间歇训练所致50米成绩(P=0.06)、50米×8折返跑成绩(P=0.06)的改进效果优于持续有氧训练。⑵六周高强度间歇训练后受试者stroop反应时,由训练前的892.72±170.36缩短为819.86±130.99,P=0.01;六周持续有氧训练后受试者stroop反应时,由训练前的901.47±151.69缩短为833.17±134.10,P=0.04。显示,两种运动方式均可显著提升受试者的执行控制能力,表现为stroop反应时缩短,但高强度间歇训练组的效果优于持续有氧训练组(P=0.01 vs 0.04)。结论:⑴六周高强度间歇训练和有氧持续训练对少年儿童身体素质各指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高强度间歇训练所致50米成绩、50米×8折返跑成绩的改进效果优于持续有氧训练。⑵六周高强度间歇训练和有氧持续训练对少年儿童的执行控制能力均以显著的促进作用,表现为stroop反应时显著性缩短,但高强度间歇训练组的效果优于持续有氧训练组。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808.1
【图文】:

技能动作,50米跑,学生,对比分析


图 1 实验前后两组学生在 50 米跑技能动作上的对比体用最短时间完成一定运动的能力[37]。按照人们度素质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这度素质训练后,机体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都得神经系统的灵活性与兴奋性,提高机体三磷酸腺能力的提高和代谢过程的改善。少年儿童时期学

立定跳远,学生,对比分析,间歇训练


知实验组学生 50 米跑前测平均成绩为 9.37s,后测平均成生 50 米跑前测平均成绩为 9.99s,后测平均成绩为 9.6组的前测成绩与后测成绩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如图 1都要好。说明高强度间歇训练与有氧持续训练都对少年作用,但高强度间歇训练对于运动成绩的提高更加明显间歇训练中的 10s 冲刺能很好训练学生的爆发力。没有较短,训练的时间还不足以让学生的 50 米跑成绩产生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循序渐进地适应实验内容,每节课气方面的原因,实验进行前期测试的时候气温较高,天,而实验进行后期测试的时候天气逐渐转冷,气温较低要多,这种情况也会影响实验的测试结果。

对比分析,立定跳远,学生,腿部力量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立定跳远成绩的提高都有促进作用。没有显著性差异的时间还不足以让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产生明显的提高。更好的,循序渐进的适应实验内容,每节课训练的时间需要良好的力量而且也是一种技巧性的运动项目,要想调配合、两脚蹬地以及腾空时两小腿前伸,但是五年级远的技术动作,通过训练后,虽然学生的腿部力量得到的话,立定跳远的成绩也不会有很大的提高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Outlaw;;间歇训练[J];中国自行车;2017年04期

2 曹洪宇;邵中平;;高强度间歇训练对速滑运动员有氧耐力的影响[J];冰雪运动;2010年03期

3 罗伯塔;安格洛尼;蒋金日;;间歇训练的运用及弊病[J];体育科研;1981年10期

4 刘瑞东;曹春梅;刘建秀;李庆;;高强度间歇训练的应用及其适应机制[J];体育科学;2017年07期

5 周纲炎;;体育课中的短段落间歇训练[J];北京体育;1982年05期

6 冯海,林惠英;论间歇训练法的掌握及具体指标[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2期

7 ;间歇训练的恢复时间[J];贵州体育科技;1990年04期

8 陈肖;孙俊杰;;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肥胖大学生的影响[J];体育风尚;2018年08期

9 吴翱;超量负荷在间歇训练中的运用[J];田径;2000年07期

10 栾正阳;;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高强度间歇训练研究可视化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璐;陈硕卒;;急性高强度有氧间歇训练对执行功能的即时及延时影响[A];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C];2015年

2 郑兵;熊若虹;苏全生;袁琼嘉;王东辉;孙军志;;间歇训练对力竭游泳运动后大鼠心肌脂质过氧化及钙代谢紊乱的保护作用[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3 宋淑华;朱滢桔;;间歇训练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记忆对海马BDNF信号通路的调节[A];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三)[C];2015年

4 杜聪;郝慧祯;;四周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初三肥胖学生身体形态影响的干预研究[A];第四届(2016)全国运动生理与生物化学学术会议——运动·体质·健康论文摘要汇编[C];2016年

5 杨明;张丹;;有氧间歇训练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A];2014年中国运动生理生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6 刘军;陈巍;;高强度间歇训练和抗阻训练对肥胖女大学生体脂改善及可能机制研究[A];2017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会议暨“学生体质健康与运动生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7 冯俊鹏;严翊;孔繁明;赵岩;;高强度间歇训练结合力量训练对特战学员5公里武装越野成绩的影响[A];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15年

8 秦剑杰;高斌;;高强性间歇训练对有氧耐力影响的实验研究[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第五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9 马国强;李之俊;梁效忠;倪大海;;两种不同类型速度型间歇训练的专项特征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 2013)论文集[C];2013年

10 唐浩轩;黄志剑;;高强度间歇训练中主观用力感觉RPE监测运动强度的有效性分析[A];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记者 张盖伦;想减肥,你该换个思路了[N];科技日报;2016年

2 昆明体育训练基地运动医学诊所 李红彪;三招让健身更有效[N];健康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崔新雯;连续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大鼠骨骼肌蛋白质代谢影响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8年

2 董蕾;高强度间歇训练对青年男性运动中心肌氧耗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2年

3 Seyed Reza Seyedi;[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国晓;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少年儿童身体素质及执行控制能力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

2 罗雅心;高强度间歇训练对高中女生身心影响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年

3 章鑫;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肥胖女大学生脂代谢、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8年

4 彭彩丽;不同锻炼方式对女大学生主观用力感觉及心境影响的对比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8年

5 原超;不同次间间歇训练方式对动作功率的影响[D];西安体育学院;2018年

6 钟璐;不同方式单次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年轻女性姿势稳定性的即时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7年

7 王京京;12周高强度间歇训练对青年肥胖女性腹部脂肪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8 王玲;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肥胖青年女性血清FGF21及糖脂代谢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7年

9 刘东晨;不同负荷方案的耐力型间歇训练对大学生中长跑运动员专项耐力特征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10 高丹;青少年短跑训练中间歇训练法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474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7474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1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