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第十三届全运会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18 10:49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三维录像解析、数理统计、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用两台三维高速摄像机对2017第十三届全运会男子跳高比赛进行现场拍摄,以比赛前8名的运动员最好成绩的起跳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对起跳腿着地瞬间、最大缓冲瞬间、离地瞬间、缓冲阶段、蹬伸阶段、完整起跳阶段六个部分对运动员身体各环节的角度、速度、身体重心高度和时间变化等指标进行三维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1.在起跳腿着地瞬间,从左膝和左髋关节的角度来看,我国运动员这一瞬间起跳腿伸的较直,着地技术做的较好,但有个别运动员还存在屈膝着地的现象。八名运动员的摆动腿膝关节角度基本合理,并且腿部折叠技术较好。经检验,在起跳着地瞬间的身体重心高度越高,取得的运动成绩会越好,同时,身体重心高度与身高有较大关系,经调查我国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身高差距不明显,表明我国运动员这一技术表现较好。2.从最大缓冲瞬间的左膝关节角度来看,八名运动员的起跳腿缓冲较充分,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差距不大,但是孙钊的膝关节角度偏小,没有在田径教材给定范围140°-160°之间,可能与孙钊下肢力量较差有一定关系。我国运动员在起跳最大缓冲瞬间的身体重心高度大于世界优秀运动员,我国运动员这一技术表现较好。3.在离地瞬间,我国运动员起跳腿各关节角度偏小,我国运动员在这一瞬间起跳腿蹬伸不充分,八名运动员腾起角度只有王宇在50°-55°合理范围内,其余七名运动员腾起角偏小。经检验,左踝水平速度越大,运动成绩越好。我国运动员在起跳离地瞬间的身体重心高度普遍低于世界优秀运动员,只有个别运动员达到了世界水平;同时,身体重心高度与身高有较大关系,经调查我国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身高差距不明显,表明此时我国运动员技术有缺陷。4.在起跳缓冲阶段,除王宇之外的其他运动员左踝角度变化呈下降趋势,根据技术原理得出王宇在这一技术中左踝关节动作技术存在不合理现象。经检验,左踝关节垂直速度,右踝关节垂直速度变化值越小取得的运动成绩越好。我国运动员在缓冲阶段的身体重心位移变化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较小。我国运动员在起跳缓冲阶段的缓冲时间变化差距较小,并且我国运动员缓冲时间均值大于世界优秀运动员缓冲时间均值。5.我国运动员在蹬伸阶段的髋、膝、踝关节的蹬伸幅度都小于世界优秀运动员,我国运动员的髋、膝、踝关节伸展不充分。8名运动员身体重心变化速度基本合理,8名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身体重心垂直蹬伸距离相比较短,我国运动员的蹬伸时间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蹬伸时间相比差距较小,同时蹬伸时间小于缓冲时间,并且我国运动员的重心垂直速度较快,由此得出我国运动员的蹬伸速度较快。6.我国运动员在完整起跳阶段的下肢关节角度变化基本合理,经检验,左踝和右踝关节垂直速度变化值越大,取得的运动成绩越好,我国运动员在完整起跳阶段的身体重心垂直位移变化差距较大,并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差距不大,但有个别运动员出现蹬伸距离较短现象。我国运动员在蹬伸阶段的起跳时间都在合理范围内,并且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差不大。希望通过本论文研究,为改进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提供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823.1
【图文】:

机位


利用天津体育学院图书馆,通过检索万方、维普、CNKI 等网站查阅与跳高起跳技术方面相关的书籍、报刊、网上资料等,重点阅读了有关男子跳高起跳技术方面的文章共 50 多篇,为本研究提供足够的理论依据。2.2.2 三维录像拍摄法本文通过现代拍摄手段用二台 JVC-GC-P100 的高速摄像机对 2017 年全运会男子跳高运动员的比赛过程进行拍摄,运动员分别从正面和正侧面同时进行定点拍摄,拍摄背越式跳高整个起跳技术过程的画面,拍摄过程不停机完整不间断拍摄运动员的比赛过程,每台摄像机均有经过培训的人员进行操作。摄像机主光轴的夹角约为 75 度符合生物力学的要求,拍摄频率为 5oHz/s,拍摄距离分别为12米、36 米,摄像机高度均为 1.2 米。在标定三维定标框架时,应摆放在横杆的右侧(图 2-1)其中 X 轴正向平行于横杆指向助跑方向,与助跑方向相反为负;Y 轴垂直于横杆,朝向横杆为正,远离横杆为负;Z 轴垂直向上为正,垂直向下为负。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青松;;背越式跳高技术与起跳技术的关系[J];德州学院学报;2014年S2期

2 李厚林;王鹏;黄建民;许崇高;;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付太山;管延伟;;现阶段中国部分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08年01期

4 段宁;郑志强;;中国电子竞技体育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12期

5 宋广林;闫之朴;;对我国男子优秀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J];体育学刊;2005年06期

6 程丽平,邰崇禧,李磊;中外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运动学指标的对比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7 何涛,刘建国,吴新宇;背越式跳高“两轴一杆平行”过杆技术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2年12期

8 李建英;王黎明;许家巧;;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助跑最后一步与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体育科学;2002年01期

9 吴劲松,吕乙林,李秀卿;背越式跳高起跳阶段摆动腿摆动的运动学特征及对起跳效果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10 陈洁敏,章莺;对我国部分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1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崔连红;我国部分优秀男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最后两步助跑及起跳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D];苏州大学;2007年

2 闫之朴;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前摆动腿支撑技术和起跳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607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7607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3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