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中国网球学院网球竞技人才培养路径分析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8 21:33
【摘要】:网球是一项独特而优美的体育运动,好多人无不为其无限的魅力所倾倒。凭借着网球在全世界的狂热程度,一些网球院校有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女子网球不断带来惊喜与突破,在奥运会以及大满贯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使之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这种运动中来。虽然国内网球氛围逐渐提升,网球人群也逐渐攀升,但此时缺少一个全方位的网球训练基地和一套科学又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去促进中国网球在未来的发展。中国网球学院便在后奥运会时代经过多年筹备与规划诞生了。网球作为世界头号个人项目,近年来中国网球项目上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以“举国体制“为主的竞技人才培养模式,但正因为网球这一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的有着职业化的特点,“举国体制”已经不足以支撑整个中国网球走向国际舞台,中国网球未来道路要朝着全新的方向迈进。中国网球学院旨为拉近中国网球与国际网球的距离,使中国网球走上国际化和职业化的道路。本文立意于中国网球学院网球院竞技人才培养路径,首先对我国网球竞技人才培养路径进行深入分析,现阶段我国网球人才培养主要依靠以下三种方式:体工队培养模式;俱乐部培养模式;政府、企业、家庭联合培养模式。通过研究中国网球学院网球竞技人才培养路径,主要总结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落实“全程全人发展(LTAD)”的综合化人才培养,注重长期、可持续培养方式;第二积极引入西班牙桑切斯·卡萨尔网球学校,学习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三为优秀网球竞技人才搭建平台,挖掘社会、政府资金支持他们走职业道路。对于中国网球学院网球竞技人才培养路径利用SWOT分析法分别对其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四个方面作具体分析。分析研究得出,优势因素:整合了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江苏省体育局、南京体育学院三方资源;拥有国际一流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多元化的培养渠道;借助南京体育学院的高等教育;国家队的高端平台和完善的医疗康复体系;承办了很多国内外网球赛事。劣势因素:竞赛体制和国际竞赛体制不能完全接轨;缺乏对网球职业化科研水平的提升;运动员文化程度和职业素养不够;训练过程与比赛存在的问题;训练过程与比赛存在的问题;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分配的矛盾;高级别职业化教练的匮乏。机遇因素的PEST分析,政治因素:国家大环境的支持;经济因素: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国内外大型网球赛事的推广和举办;社会因素: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对网球的热爱;科技因素:信息和生物科技的运用以及科学的制度及职业网球团队的趋势。挑战因素:网球市场仍显匮乏;培养体系有待不断更新与完善;网球无形资产加大开发;与国际网球水平存在差距。中国网球学院是以网球为特色的综合性运用型国家级专项运动学院,非常具有代表性。分析和研究中国网球学院网球竞技人才培养路径为中国网球事业的发展和培养以及输送更多优秀人才提供理论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845
【图文】:

网球,模型分类,人才培养


的父亲为徐诗霖筹集高昂的学费四处打工,课余父女俩只能在练球,功夫不负有心人,3 年“苦读”直到 11 岁的徐诗霖凭借美国国际网球学校的全额奖学金,之后在青奥会上夺得冠军。没有那么幸运,中国网球选手袁梦从小自费培养、自费比赛,一度进入前 100,,但是随后因为伤病的困扰、训练条件有限、逐渐退出网坛。这充分表明中国在培养环境及土壤方面与国外以上的培养模式各有千秋,为了培养出更多网球竞技人才我国途径。国网球学院网球竞技人才培养路径分析1 落实“全程全人发展”(LTAD)的综合化人才培养今世界网球人才培养模型大致可分为天才型培养模型和运动员图 2)。天才型培养模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运动天才,是一种

阶段递进,竞技体育


南京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根据个人意愿自行结合身体状况进行锻炼。前三个阶段统称为对于仅仅以锻炼身体为主不以竞技体育为目标的可以从第三阶段段,而针对于选择向高水平提升走上竞技体育道路的还需要经历段,最后也会向第七阶段发展(图 3)。七个阶段基本介绍如下

场地,网球,国家,优质资源


南京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教育为辅,非学历教学为主,有效地整合了国家、省、院三方优质资源,球事业的国家平台、国家基地以及国家窗口已经打开,目的依靠网球项目的创新,努力实现竞技网球发展方向的溶原转变,在未来的国家网球发展实现更进一步。3.2 场地及硬件设施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曦东;;竞技网球运动可持续发展探析[J];福建体育科技;2015年05期

2 顾建晨;;网球学校面面观[J];网球大师;2015年06期

3 孙艳;;中外青少年网球培养模式对比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年03期

4 卢文云;陈宁;龚文平;;英国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LTAD模式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3年05期

5 杨同坤;方明;;我国竞技网球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运动;2013年12期

6 于文谦;戴红磊;;我国职业网球赛事管理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年03期

7 蒋宏伟;;中国职业网球科学化训练探索——在探索中完善在风雨中前行在积累中升华[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8 李俊;;具有中国特色网球竞技人才培养机制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2年29期

9 蒋宏伟;;试论中国网球从“专业化”向职业化的转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赵丰;;浅谈青少年网球运动培养模式[J];内江科技;2011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蔷;中国竞技网球的举国体制和单飞模式的探讨[D];扬州大学;2016年

2 郑一材;我国网球后备人才培养中网球学校培养模式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734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7734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a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