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TMG技术在运动疲劳中监控作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9 06:53
【摘要】:研究目的:目前体育发达国家利用TMG(Tensiomyography)技术在优秀运动员肌肉运动疲劳与运动损伤评定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TMG技术以其无创、方便快捷、迅速准确的评估手段在竞技体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我国TMG技术的应用刚刚兴起,目前还没有建立不同运动项目优秀运动员相应的肌肉运动疲劳评估指标体系,对运动员训练疲劳的评定还依赖于生理生化指标的监测。因此,本文通过利用TMG技术对竞走国青队运动员在不同训练周期中不同运动负荷训练下目标肌肉状态进行测定,同时测定该负荷强度下的生理生化疲劳指标,对二者进行分析对比,探讨不同运动负荷下肌肉疲劳监控的生理生化指数与TMG技术疲劳监控指标指数的相关性,从而为利用TMG技术对我国竞走运动员运动负荷的合理性监控及运动疲劳预防损伤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经验。研究方法:本论文以竞走国青队(西体组)6名男性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以股直肌、腹外斜肌、腓肠肌内侧肌为目标肌肉,首先确立各运动员Dm、Tc最优值,并对不同周期训练下目标队员测试肌肉状态Dm值、Tc值进行跟踪监测,以预防肌肉疲劳导致损伤;利用常规疲劳指标血清CK、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浓度、尿素氮等对运动员疲劳进行监测,通过分析对比不同周期运动负荷下Dm、Tc值与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探讨TMG技术指标在运动肌肉疲劳监测中的意义,探索TMG技术在肌肉疲劳监测中的应用。研究结果:(1)不同的训练强度下,肌肉Dm和Tc也随之不同。Dm指标值随训练负荷强度的增加而降低,Tc指标值随训练负荷强度的增加而增高。在第10周运动负荷达到最大,腹外斜肌、股直肌、腓肠肌内侧测的数据分别占目标肌肉最优Dm值的74%、78%、43%,测得的Tc值分别占肌肉最优Tc值的132.68%、114.67%、135.00%。(2)训练量的增加,训练强度对身体刺激的增加,运动员晨脉会出现暂时性的升高,经练习适应后,晨脉会慢慢恢复平稳。(3)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数目大体上会随机体受到的外来负荷强度刺激的增加呈现降低趋势。(4)血清CK与Dm呈非常显著性负相关,与Tc呈非常显著性正相关(p=0.01,|r|"g0.8);红细胞数与Dm呈非常显著性正相关,与Tc呈非常显著性性负相关(p=0.01,|r|"g0.8);BUN与Dm和Tc均无非常显著性相关,血红蛋白与Dm、Tc无非常显著性相关(p=0.01,|r|0.8)。结论表明:(1)国青竞走队(西体组))在不同的训练周期其主要监测肌肉状态与生理生化指标数值表现有所不同:准备阶段,平均运动负荷为75.53,混氧阶段的平均负荷强度为89.77,赛前调整阶段的平均负荷强度为46.05。其目标监测肌肉状态没有过度疲劳而引起运动损伤。RBC数目、Hb浓度在不同周期中处于正常范围内,没有出现指标数值过低的现象;CK含量、BUN浓度在总体上都高于指标评价的正常范围。(2)肌肉状态Dm值与Tc值随训练强度不同而变化,Dm值随训练负荷的增加而降低,Tc值随训练强度的增加而升高。TMG技术可用于监控目标肌肉的疲劳状态。(3)肌肉状态Dm值、Tc值与血清CK和红细胞浓度的相关性显著,血清CK与Dm呈非常显著负相关,与Tc呈非常显著性正相关;红细胞数与Dm呈非常显著性正相关,与Tc呈非常明显性负相关;BUN与Dm和Tc均无非常明显相关,血红蛋白与Dm、Tc无非常明显相关。TMG技术可用于外周疲劳的监控。(4)TMG技术测试方法简便,且方便便携,随时可进行现场地测试,可以作为训练监控的新方法广泛运用。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80-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庆雷;罗明刚;;运动性疲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四川体育科学;2017年05期

2 杨壮壮;王红俊;;浅析泡沫轴在消除运动疲劳中的作用和优势[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8年06期

3 徐顺霖;;别让锻炼伤了你的“心”[J];37°女人;2017年01期

4 宋德宝;谢文竹;;长时间运动过猛 当心疲劳性骨折[J];健康博览;2017年05期

5 张雁航;宿曦文;王晓昕;成佳俐;侯莉娟;;不同强度运动对大脑皮层及基底神经节可塑性影响的研究进展[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7年15期

6 王晓军;吕林;;运动疲劳性骨折的影像学诊断[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9年07期

7 沙晓林;;心血管系统引起运动疲劳的假说与讨论[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16期

8 吴纪饶;杜少武;周桂金;;对极量运动疲劳时若干生理指标的观察与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9 殷劲;程旭光;杨范昌;;运动疲劳与乳酸体系变化[J];成都体院学报;1989年03期

10 余宗南;;运动按摩在体育保健中的应用[J];按摩与导引;198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宏伟;;消除运动疲劳 保持最佳状态[A];《体育科研》2004年第4期(总第96期)[C];2004年

2 夏登波;;浅谈运动疲劳的消除[A];《体育科研》2001年第1期(总第81期)[C];2001年

3 危小焰;吴云鹏;陆爱云;;运动疲劳恢复中的机械波按摩的基础理论研究[A];第八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1996年

4 陈佩杰;段子才;蔡斌;王人卫;高勇;郭仕达;;糖皮质激素受体减少对过度运动疲劳形成的影响[A];2002年第9届全国运动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5 乔德才;侯莉娟;刘晓莉;;运动疲劳后纹状体核磁共振1H谱特征分析[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6 杨建昌;潘玮敏;刘晓;;大学生运动疲劳前后记忆力变化的事件相关电位特征[A];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三)[C];2015年

7 乔德才;侯莉娟;刘晓莉;;运动疲劳对大鼠纹状体神经元电活动及BDNF表达的影响[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体育科学分会场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张日辉;韩忠媛;王忠梅;刘宇;;运动疲劳对脑组织5-羟色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9 陆阿明;;800米跑运动疲劳的生物力学研究[A];第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2年

10 刘鸿宇;刘定一;曹电康;王琳;耿少伟;;运动疲劳应激大鼠杏仁体核簇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表达[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 黄光民;晨练练什么?[N];中国体育报;2017年

2 ;经穴疗效筛选在运动疲劳恢复方面的应用[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王朝;为消除运动疲劳学上几招[N];保健时报;2008年

4 大契;速消运动疲劳的方法[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5 瑶瑶;轻松PK运动疲劳[N];中国企业报;2007年

6 傅坚;药膳消除运动疲劳[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7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 陈世益;脱水与运动疲劳[N];文汇报;2002年

8 寿南山;科学消除运动疲劳[N];保健时报;2005年

9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常翠青;合理膳食 帮你消除运动疲劳[N];健康报;2008年

10 梁仁政;巧用呼吸除疲劳[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婧;运动疲劳相关血清差异蛋白筛选及糖蛋白分离、富集和检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年

2 张华莹;益气生津法抗体力性疲劳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年

3 李芳宇;基于主客观信息反馈的运动健身服务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徐超;燕麦β-葡聚糖的体内代谢和抗运动疲劳作用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河;运动疲劳实时监测系统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2 闫博;TMG技术在运动疲劳中监控作用的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8年

3 齐馨怡;不同恢复方式对普通大学生运动疲劳恢复效果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7年

4 高洁;瑜伽对拉丁舞运动疲劳恢复作用的实验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5年

5 朱履刚;脉冲电流经皮刺激运动疲劳大鼠肝区抗疲劳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6 李红梅;运动疲劳大鼠心肌释放20-HETE导致心肌损伤分子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7 赵立平;运动性疲劳对大鼠骨骼肌蛋白质组表达谱影响的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8 陶蕾;音乐对跑步训练的调适作用及应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7年

9 张海岛;腓肠肌运动疲劳肌声谱特征及有限元模态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晓雷;音乐电针对慢性运动疲劳大鼠乳酸、超氧化歧化酶、丙二醛的影响[D];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2011年



本文编号:27867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7867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3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