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我国冰壶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5 22:53
【摘要】:我国冰壶运动得益于“举国体制”的实施,在引入国内仅仅20余年的时间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但与我国竞技冰壶的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冰壶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滞后正严重制约着我国冰壶运动的进一步发展,鉴于此,对于冰壶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势在必行。本文主要采用专家访谈法、参与观察法和比较分析法,先后考察多支国内知名冰壶队,采访多位冰壶领域专家。通过对我国冰壶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专业运动队、“体教结合”、俱乐部三种模式进行研究和对比,得出如下结论建议:1.我国冰壶运动发展的总体特征是竞技冰壶项目发展迅速,成绩优异,冰壶运动群众基础薄弱,其原因在于我国冰壶运动发展面临场地资源有限、“学训矛盾”凸显、冰壶赛事数量有限、教练资源短缺、冰壶科研缺失等多方面问题。2.现阶段我国冰壶运动后备人才培养主要包括专业运动队、“体教结合”和俱乐部三种主要模式,通过4个竞技体育要素作为维度将三种模式进行对比:“运动员选材”方面,专业运动队模式采用典型的竞技体育“三级训练网”选拔运动员,“体教结合”模式对在校学生进行试训选拔,俱乐部模式接受社会报名加入,不进行专业性选拔;“运动训练”方面,专业运动队模式采用6天半训练制将训练和教学赛结合,“体教结合”模式对运动员训练安排灵活宽松但重视“以赛代练”,俱乐部模式的训练以培养兴趣为原则;“运动竞赛”方面,专业运动队模式在国内赛场具有统治地位,“体教结合”模式不强调竞赛成绩但也屡创佳绩,俱乐部模式安排运动员多参加业余、半专业比赛;“竞技体育管理”方面,专业运动队模式一般受当地体育局直接管理,“体教结合”模式是多方共建的“理事会”管理方式,俱乐部模式由当地体育局或冰壶协会管理。3.我国冰壶运动后备人才培养三种模式分别有各自所适应的环境和地域,并相应地体现出各自的独特价值和优劣势:专业运动队模式在竞技冰壶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高效性,但存在严重的“学训矛盾”;“体教结合”模式适应于高校体育发达地区,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但可能造成训练效果不佳;俱乐部模式适应于冰壶群众基础较好的地区,在后备人才的基础性培养方面对另外两种模式是有效的补充。4.在对三种模式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应尊重中国冰壶运动发展规律,坚持模式多元化发展原则,分别从实现“学训结合”、完善待遇政策、推进“以赛代练”等方向入手对各个模式进行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86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文海;;我国高校开展冰壶项目的优势及制约因素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31期

2 杜威;;我国冰壶俱乐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武魂;2013年10期

3 王珂;李妍;;加拿大冰壶后备人才培养的LTAD模式与启示[J];冰雪运动;2013年05期

4 洪美玲;;从2012年泛太平洋冰壶锦标赛看中国冰壶队亟待解决的问题[J];冰雪运动;2013年02期

5 徐杏玲;;从2011年泛太平洋冰壶锦标赛看我国冰壶运动的发展现状[J];辽宁体育科技;2012年06期

6 徐杏玲;倪建清;;2012年中国女子冰壶世锦赛赛况评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年05期

7 沈丽英;;我国女子冰壶运动发展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2年08期

8 陈林会;王宏江;;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制度审视[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9 吴南斐;蔡玉军;郑松源;余顺得;;我国冰壶运动制胜因素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1年11期

10 柴如鹤;李振伟;梁志剑;;我国冰壶运动发展优势及制约因素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纯佳;冰壶运动在上海市校园开展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2 赵曼;我国冰壶运动发展中的大众传媒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3 陈绍卓;我国冰壶运动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岳清爽;我国冰壶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模式的现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4年

5 魏云华;我国冬季运动项目“体教结合”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体育学院;2012年

6 李海霞;我国冰壶项目发展状况及策略的研究[D];哈尔滨体育学院;2011年

7 郭琪;我国冰壶运动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1年

8 杜俊锋;现行体制下我国竞技体育资源投入与收益分析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1年

9 王广贵;黑龙江省冰壶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彦飞;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947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7947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f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