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男大学生战绳训练的代谢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5 03:51
【摘要】:研究目的:招募男性大学生,采用不同重量的战绳运动方案,分析在运动期、间歇期及恢复期的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其能量代谢特征,为大众制定针对性的锻炼计划提供依据。研究方法:以10名男性大学生为实验对象,先后进行两次实验,第一次实验采用9千克、12米的战绳(小重量组)进行双手波浪,末端波浪限定在40-60cm之间,运动和休息的时间比值为1:2,每组运动20s,组间休息40秒,频率为60次/分,共10组,运动时长共10分钟。在运动结束后,立即让受试对象指出所达到的运动自觉量表等级(RPE 6-20),然后继续佩戴呼吸面罩和心率带测量受试者训练后30分钟内的数据,观测机体的恢复状况及过量氧耗。在第一次实验后的48小时后,受试者进行第二次实验,除战绳重量改为14kg以外(大重量组),其他的运动方案设计与第一次完全相同。K5便捷式气体分析仪自动每10秒统计1次数据;战绳运动前静坐的10分钟里,取后5-10分钟的平均值用来计算安静状态下能量消耗及其相关指标;运动中的10分钟,取挥绳期间的20秒数据的平均值,取组间休息40秒的平均值;运动后休息的30分钟,取每5分钟的数据,计算平均值。测试指标包括:摄氧量、二氧化碳排出量、通气量、呼吸商、能量消耗、代谢当量、心率等。研究结果:(1)大重量组和小重量组在运动过程中的摄氧量、二氧化碳排出量以及肺通气量在第1组运动期间歇期至第4组运动期呈明显上升趋势。在第4组运动间隔期至运动结束时段较为平缓,此刻机体保持较稳定的做功输出状态。(2)小重量组在运动的后半程心率才达到110-130次/分的区间内,而大重量组在运动期间及运动间隔期的心率基本都处于这个最佳运动心率的范围。(3)在运动期间大重量组的摄氧量显著性高于小重量组(P0.05),而两组在运动期各个时段的心率并未一直保持显著性差异。在第2组运动期至第6组运动期,大重量组的心率和摄氧量显著性高于小重量组的心率,而第6组运动间隔期至第10组运动间隔时段的数据显示,两组不存在的这种差异性。(4)在本研究中,挥绳期和组间间隔时段心率、摄氧量不存在差异。(5)小重量战绳的代谢当量为5.77±0.75,大重量组代谢当量为7.09±0.59。(6)根据运动自觉量表(RPE)等级划分标准,大重量和小重量组的主观运动感觉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在本研究的设计中,战绳运动属于中高强度的间歇性体力活动,反映强度与战绳重量的公式为y=0.264x+3.394(y为代谢当量,x为战绳重量kg)。(2)本文所设计的战绳运动,挥动过程中和运动间隙期心率相近,组间间隙可以作为大众测量战绳运动心率的时间窗口。(3)在9kg和14kg的战绳运动后期代谢当量和心率的增长不同步,因此应避免使用心率作为评定战绳运动强度唯一指标。(4)运动自觉量表(RPE)在反映战绳运动强度时准确性不高,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5)9kg和14kg的战绳运动肺通气量平台期的出现时间不存在差异。(6)战绳的运动强度(战绳重量)与过量氧耗呈正相关关系,即战绳越重,过量氧耗越明显。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808.1
【图文】:

照片,照片,节拍器


共 10 组,运动时长共 10 分钟。在运动结束后,立即让受试对象指出所达到的运动自觉量表等级(RPE 6-20),然后继续佩戴呼吸面罩和心率带测量受试者训练后 30 分钟内的数据,观测机体的恢复状况及过量氧耗。既为了避免两次实验间隔时间过长,实验对象的身体素质发生变化从而对结果产生影响,又要确保受试者在第一次实验后机体完全恢复,在第一次实验后的 48 小时后[47],受试者进行第二次实验,除战绳重量改为 14kg 以外(大重量组),其他的运动方案设计与第一次完全相同。在实验过程中,采用节拍器严格控制挥绳的频率,以及在战绳末端设定可以判断高度的标志物,由专门人员观测实验对象是否按照相应的频率和高度进行运动,尽可能使每个受试者的都可以按照拟定的实验方案进行测试,保证每个实验对象运动强度一致。若受试对象未能按照节拍器设定的频率进行运动,或末端波浪的高度未在限定的范围内,前两次进行语言提醒,第三次则终止实验,此次数据作废,48 小时后再次进行实验。

实验流程,代谢当量,身体质量指数,摄氧量


图 2-2 实验流程图 测试指标态学指标:身高(cm)、体重(kg)、身体质量指数(BMI)。理学指标:摄氧量(VO2)、二氧化碳排出量(CO2)、呼吸商(RQ)、VE)、心率(HR)、代谢当量(Mets)、总能量消耗、运动自觉量表(

摄氧量,数据,期数,重量


R9 1499.65±106.97**1746.83±133.85**1466.66±157.98**1768.6±183.55**S10 1490.04±200.49**1733.62±174.26**1439.77±215.34**1741.47±167.76**R10 1486.57±76.54**1761.61±147.99**1450.97±119.43**1736.41±84.10**5 740.77±63.14**821.42±112.34**800.02±87.78**916.16±128.58**10 364.03±61.42 415.52±84.88 382.07±62.96 434.77±73.00**15 353.68±55.57 388.08±92.16 316.72±54.84 354.86±81.5320 331.54±80.64 385.19±96.79 275.72±65.61 315.48±73.3625 337.07±84.53 372.69±76.18 263.81±64.27 295.41±55.6030 329.30±72.85 366.37±106.04 256.25±58.42 283.4±79.26注:S1(Set 1)表示第 1 组战绳运动数据,S2 表示第 2 组战绳运动数据,……,S10 表示第 10 组战绳运动数据;R1(Rest 1)表示第 1 次间歇期数据,……,R10 表示第 10 次间歇期数据;5 表示运动后即刻至 5 分钟数据,……,30 表示运动后 25 至 30 分钟数据。*表示与安静时所测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表示与安静时所测数据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下同。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开飞;;对跳远比赛前准备活动最佳运动负荷的初步研究[J];山西体育科技;2001年01期

2 刘再贵;白琳;王萍;陈艳华;;简谈如何用体育学习概念控制运动负荷生成[J];青少年体育;2019年08期

3 姚晓春;;课堂运动负荷安排的“六要点”[J];青少年体育;2018年06期

4 周峰;;技校体育课运动负荷的科学安排与有效调控[J];成才之路;2014年03期

5 吴爱军;陈昌福;尹耀;;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保障学生体魄强健——以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学观摩展示课为例[J];中国学校体育;2015年08期

6 杨清妍;金文波;黄宁波;;如何安排合适的运动负荷[J];中国学校体育;2016年04期

7 杨清妍;;科学安排运动负荷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保障[J];中国学校体育;2016年04期

8 冯敏;;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监控和调控学生的运动负荷[J];中国学校体育;2016年10期

9 韩兵;魏敬;;有“理” 有“据” 有“标” 有“法”——如何在教学设计中预设合理的运动负荷[J];中国学校体育;2016年10期

10 高嵘;;体育课运动负荷内涵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201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平;;初中体育课堂运动负荷的设置及思考[A];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论文集卷三--课程改革[C];2018年

2 陈俊霖;李杰;;不同运动负荷对多目标追踪绩效的影响[A];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15年

3 陈耕;王琳;;运动负荷后的恢复[A];《体育科研》1998年1-2期(总第69期)[C];1998年

4 陈海秋;;递增运动负荷后肥胖青少年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C];2011年

5 苏全生;用薇;张立新;吕庆辉;;水球运动员递增运动负荷下的阻抗心动图研究[A];第二届全国心功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6 王黎敏;李荔;杨广;饶海青;;“基于适宜运动负荷的课堂改进”实践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9年

7 周萍;黄文英;帅华;;不同强度运动和慢性心理应激对IL-1β、IL-2、IL-6、TNF-α影响的动态观察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8 毛宗珍;葛新发;田石榴;;不同运动负荷大鼠心肌超微结构变化的研究[A];2002年第9届全国运动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9 卫国平;;大强度运动负荷后对尿肌酸等排出量的观察[A];第五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7年

10 徐卫伟;童胜玢;;北京市某小学三四年级体育课运动负荷调查研究[A];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三)[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石阡县石固九制学校 杜兵;体育训练中运动负荷初探[N];贵州民族报;2016年

2 宁在兰;间歇锻炼法[N];中国医药报;2003年

3 容小翔;运动的循序渐进与循序渐退[N];中国医药报;2004年

4 金炎奎;运动健康之友[N];华夏时报;2002年

5 李爱东;怎样控制运动负荷[N];农村医药报(汉);2003年

6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李爱东;怎样控制运动负荷[N];中国医药报;2003年

7 江苏省滨海县天场初级中学 闻建兵;领会课标理念科学安排学生的运动负荷[N];学知报;2011年

8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副主任 冯涛;得了帕金森 怎样运动最科学[N];健康报;2019年

9 梁平县屏锦中学 张文兵;决定锻炼效果的首要问题——运动负荷[N];学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王建影;慢病康复 让患者在运动中获益[N];健康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沈志祥;运动对老年小鼠骨代谢和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何伟;运动对人体免疫稳态影响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3 聂金雷;运动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水平变化规律及心肌生理与病理变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4 钟秀;小关节对称性与青年下腰痛的关系及其与运动相关的影像学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5 武海潭;体育课不同运动负荷组合方式对少年儿童健康体适能及情绪状态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6 王安利;年龄、运动负荷对小鼠免疫细胞凋亡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01年

7 郑晓鸿;高水平运动员年度周期的项群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

8 李俊涛;健步走对中老年代谢综合征人群心肺功能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城;基于信道自主切换的心电运动负荷系统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

2 罗秋香;运动APP在广州高校大学体育中的应用研究[D];广州大学;2019年

3 李彬彬;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D];济南大学;2019年

4 唐小凤;成都市新都区中小学运动舞蹈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8年

5 刘玉博;男大学生战绳训练的代谢特征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9年

6 张玉杨;石锁运动对办公室久坐人群身心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D];南京体育学院;2019年

7 马兰;基于生理信息反馈的跑步运动状态识别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8年

8 任子淇;基于跨理论模型的运动康复干预在减重代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9年

9 赵海燕;女性产后恢复与运动参与的调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9年

10 金乃婧;运动负荷的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032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8032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f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