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激活增强效应对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肌肉活性的影响
【部分图文】:
时间的7个时点进行两两比较,检验两两之间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在此之前检验组间因素(训练水平)与组内因素(恢复时间)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交互效应,然后比较两组之间同一恢复时间点的PAP诱导前、后的运动学指标、动力学指标以及肌电数据的差异性。2研究结果2.1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PAP诱导前后不同恢复时间运动学数据变化特征经过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下同),显示时间和训练水平之间无交互作用(P>0.05),不同训练水平两组间CMJ高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36<0.05)。由图1可知,相对基准值来说,一级组和二级组的下蹲跳高度均在PAP诱导后的4min、8min、12min时增长,且在8min增长幅度最为明显,其中一级组增长幅度为6.24%,二级组增长幅度为5.90%。即刻(15s)下降最为明显,16min、20min时与基准值基本保持一致。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时间和训练水平之间无交互作用(P>0.05),恢复时间对两组下蹲跳峰值力时刻下肢髋、膝、踝的角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一级、二级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由图2显示,一级、二级两组CMJ峰值力时刻的髋、膝、踝角度在PAP诱导后16min内整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图1被试PAP诱导前后不同恢复时间CMJ高度曲线图Figure1.CMJHeightCurveofDifferentRecoveryTimesbeforeandafterPAPAdoption图2被试PAP诱导前后峰值力时刻髋、膝、踝的角度柱状图Figure2.AngleHistogramofHip,KneeandAnklebeforeandafterPAPAdoption2.2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PAP诱导前后不同恢复时间运动学数据变化特征经过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
33刘敏,等:后激活增强效应对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肌肉活性的影响4可知,一、二级组在PAP诱导后8min时的PPO相对于基准值均明显增加。另外,一级组在PAP诱导后4min的PPO显著性增加,二级组在PAP诱导后即刻(15s)时PPO明显低于基准值,两组的其余时刻均无显著性变化。图3被试PAP诱导前后不同恢复时间vGRF变化柱状图Figure3.HistogramofvGRFChangesatDifferentRecoveryTimesbeforeandafterPAPAdoption图4被试PAP诱导前后不同恢复时间PPO变化柱状图Figure4.ChangeofPPOatDifferentRecoveryTimesbeforeandafterPAPAdoption经过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时间和训练水平之间无交互作用(P>0.05),不同训练水平两组间pRFD无显著性差异(P=0.062>0.05),但恢复时间对两组下蹲跳pRFD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进行两两比较后,由图5可知,一、二级组均在PAP诱导后即刻(15s)的pRFD相对于基准值均明显减校另外,一级组在8min、12min时明显高于基准值,二级组在4min、8min时显著性增加,两组的其余时刻均无显著性变化。2.3PAP对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不同恢复时间CMJ下肢肌肉活性特征比较由图6可知,一级运动员在CMJ的蹬伸阶段,恢复时间对股直饥股外侧饥腓肠肌的iEMG有显著影响,而股内侧饥股二头饥胫骨前肌与恢复时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股直饥股外侧饥腓肠肌经PAP诱导后8miniEMG达到峰值,分别为184.71uV·s、207.14uV·s、151.19uV·s;股内侧饥股二头肌在PAP诱导后12min达到峰值,分别为145.04uV·s、67.76uV·s;胫骨前肌在PAP诱导后
33刘敏,等:后激活增强效应对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肌肉活性的影响4可知,一、二级组在PAP诱导后8min时的PPO相对于基准值均明显增加。另外,一级组在PAP诱导后4min的PPO显著性增加,二级组在PAP诱导后即刻(15s)时PPO明显低于基准值,两组的其余时刻均无显著性变化。图3被试PAP诱导前后不同恢复时间vGRF变化柱状图Figure3.HistogramofvGRFChangesatDifferentRecoveryTimesbeforeandafterPAPAdoption图4被试PAP诱导前后不同恢复时间PPO变化柱状图Figure4.ChangeofPPOatDifferentRecoveryTimesbeforeandafterPAPAdoption经过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时间和训练水平之间无交互作用(P>0.05),不同训练水平两组间pRFD无显著性差异(P=0.062>0.05),但恢复时间对两组下蹲跳pRFD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进行两两比较后,由图5可知,一、二级组均在PAP诱导后即刻(15s)的pRFD相对于基准值均明显减校另外,一级组在8min、12min时明显高于基准值,二级组在4min、8min时显著性增加,两组的其余时刻均无显著性变化。2.3PAP对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不同恢复时间CMJ下肢肌肉活性特征比较由图6可知,一级运动员在CMJ的蹬伸阶段,恢复时间对股直饥股外侧饥腓肠肌的iEMG有显著影响,而股内侧饥股二头饥胫骨前肌与恢复时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股直饥股外侧饥腓肠肌经PAP诱导后8miniEMG达到峰值,分别为184.71uV·s、207.14uV·s、151.19uV·s;股内侧饥股二头肌在PAP诱导后12min达到峰值,分别为145.04uV·s、67.76uV·s;胫骨前肌在PAP诱导后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宋兆铭;张辉;张诚;韩治国;董如军;;预激活增强效应对散打运动员冲拳峰值功率的影响[J];体育科学;2015年11期
2 霍兴华;;单、双腿纵跳爆发力练习的比较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4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韩卫国;负重颈后蹲后激活增强效应对排球运动员移动能力影响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年
2 张新;下肢力量与负荷后恢复时间对后激活增强效应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贾菲菲;宾光宇;吴水才;师玉涛;;基于加速度信号的纵跳力学参数计算[J];中国医疗设备;2015年09期
2 蒲佳奇;;浅谈初中标枪教学爆发力训练的方法[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芹;不同负荷的末端释放训练对下肢纵跳成绩的后激活效应[D];北京体育大学;2017年
2 张雅祺;急性低氧抗阻练习对下肢肌肉募集和激活后增强效应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7年
3 韩卫国;负重颈后蹲后激活增强效应对排球运动员移动能力影响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年
4 刘恒源;不同形式颈后蹲预刺激对浅蹲纵跳能力即时影响的实验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2015年
5 鲍珊珊;后激活增强效应对男性体育大学生30米跑成绩影响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6 赵晓磊;乒乓球训练准备活动的设计与应用[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侯世伦;张新;王安利;;下肢力量与负荷后恢复时间对后激活增强效应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2 王安利;张新;;力量训练的理论探索及实践进展:后激活增强效应的生理学机制[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4年10期
3 任满迎;闫琪;刘颖;;上肢鞭打运动链肌力诊断与评价新方法的初步研究——以网球正手抽击动作测试分析为例[J];山东体育科技;2013年04期
4 邱宏;金国琴;金如锋;赵伟康;;水迷宫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及其在SPSS中的实现[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7年01期
5 罗炯,金季春;表面肌电的处理方法及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前景[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刘北湘,石玉琴,李晓峰,周继和,高善芬,陈松,古富明;发展肌肉爆发力的“最大动量训练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晓菲;功能训练视角下的沙滩排球运动员沙地移动能力训练方法与手段分析[D];首都体育学院;2015年
2 齐爽;我国优秀女子排球运动员赛前准备活动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3 鲍珊珊;后激活增强效应对男性体育大学生30米跑成绩影响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4 孙文广;负重深蹲后激活增强效应对足球运动员变向移动能力影响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5 赵付领;世界优秀女排比赛分竞赛过程多级结构特征及得失分规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6 姬鲁宁;不同负荷、间歇及蹲角颈后蹲后激活增强效应对纵跳能力影响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7 张新;下肢力量与负荷后恢复时间对后激活增强效应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8 孟青;核心力量训练对足球运动员快速变向移动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9 苗欣;不同速度离心力量训练对下肢肌肉快速力量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琦;晓新;;排球教练员的新课题——针对个性特征提高训练水平[J];中国体育科技;1987年04期
2 啜鹏群;杨可心;王晓明;杨玲;;速滑短跑道运动员时间心肌抗阻特征(摘要)——从心泵功能探讨运动员的训练水平[J];冰雪运动;1988年06期
3 王舜德;;提高足球队训练水平的几个环节[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4 王法信;;评定运动员弹跳训练水平的几个公式[J];体育科研;1984年10期
5 朱永泰;;提高男排二传训练水平[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5年11期
6 O·C·希洛夫;E·B·阿法纳谢娃;王路德;;运动员跳跃训练水平的评价[J];湖北体育科技;1982年04期
7 侯晓晖,葛新发,詹实技,刘新黎;不同训练水平赛艇运动员多级负荷中血浆心钠素的变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8 刘森;张荣魁;;影响速度滑冰教练员执教效果与训练水平因素的研究[J];冰雪运动;2006年05期
9 高启麟;;如何评价体操教练员的训练水平[J];贵州体育科技;1992年03期
10 杨锐;;从对业余体校武术运动员训练水平的测定看武术运动员的再选[J];少年体育训练;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晓花;王佳;;浅谈提高射击技术训练水平的方法[A];“决策论坛——管理决策模式应用与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6年
2 陆明辉;麻雪田;吴燕波;;我国U-17男子少年足球队训练水平综合评价方法[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3 李徐飞;;艺术体操素质测量指标的生理依据[A];第十四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4年
4 杨峗;姚远;姚政立;;不同训练水平对大鼠心肌CamkⅡ与CaN的影响[A];第四届(2016)全国运动生理与生物化学学术会议——运动·体质·健康论文摘要汇编[C];2016年
5 骆建;;速度节奏对100m运动员的体能能力发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6 蒲佩权;;运动队管理体会[A];《体育科研》1991年第1期(总第41期)[C];1990年
7 石晓苏;苑玲伟;赵玮琳;;不同训练水平男子高尔夫专业学生挥杆动作中下肢关节的运动学分析[A];第十八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 2016)论文集[C];2016年
8 石晓苏;苑玲伟;赵玮琳;;不同训练水平高尔夫专业学生全挥杆技术动作中时间特征和身体重心变化[A];第十九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7年
9 张勇;赵清波;;科学分析跑的动力学结构,为提高我国跑速训练水平寻求新的突破口[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10 罗腾岳;杨树红;;更新观念,适应市场经济 提高我省田径运动水平[A];《体育科研》1998年第3期(总第71期)[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东方分校 杨凰;多方面因素导致训练水平下降[N];中国体育报;2007年
2 记者汪大昭;加强紧迫感提高训练水平[N];人民日报;2002年
3 记者 李中印;长治体校教学质量训练水平双提高[N];长治日报;2007年
4 记者 彭青;廖辉对全运会充满期待[N];湖北日报;2009年
5 江苏省赣榆县体育总会 宋小红;五方面考验教练员综合能力[N];中国体育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汪大昭;拿什么做强中国足球[N];人民日报;2006年
7 记者 彭青;湖北泳军今日出战全运会预赛[N];湖北日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郭燕兰;后激活增强效应对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肌肉活性的影响[D];中北大学;2019年
2 李宗涛;不同训练水平男子皮划艇运动员训练评价中某些生化指标的应用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2007年
3 李继超;14-16岁足球运动员训练成就动机对训练水平的影响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年
4 陈瑞;教练员在校园足球活动中训练的调研分析[D];成都体育学院;2013年
5 葛尚奇;后激活增强效应下不同负荷深蹲和恢复时间对纵跳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2018年
6 郎殿栋;不同相对力量运动员后激活增强效应的差异性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7年
7 姬鲁宁;不同负荷、间歇及蹲角颈后蹲后激活增强效应对纵跳能力影响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279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827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