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利川市土家族“肉连响”的继承与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8 20:12
“肉连响”作为“利川民间文艺三朵奇葩”之一,是湖北省第一批非遗,它是利川人民智慧代代相传的结晶,同时也是土家族民族体育项目的杰出代表。1949年之前,在寒冷的冬天里,利川市区及周边就出现了赤裸上身,全身涂满稀泥巴,用双手拍打身体的人群,到处乞讨。当时人们就根据这种有一定节奏感的舞蹈称作“泥神道”。而在之后,由于社会变迁等各方面的的因素,“肉连响”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直到1986年,湖北省首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在恩施举行,利川市土家族“肉连响”再次被世人所知。“肉连响”历史悠久、动作粗旷明快、节奏鲜明,通过探讨湖北省利川市土家族“肉连响”的起源、形成、历史渊源、动作形态,深入分析其动作结构、主要特征及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为“肉连响”在现代社会潮流中发展提供对策建议,在新时代新文化里永葆生机。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等科研方法对湖北省利川市土家族“肉连响”的继承与发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1949年之前,在寒冷的冬天里,利川市区及周边就出现了赤裸上身,在全身涂满稀篱笆,用双手拍打身体的人群,到处乞讨,当时人们就根据这种有一定节奏感的舞蹈称作“泥神道”。1949之后,“肉连响”插入秧歌舞、耍耍、莲花落的格调,随兴而出唱词。在长期实践中,舞蹈动作逐步趋于规范和定型。由于大多数动作类同“莲湘”,人们一度称之为“肉莲湘”;又因舞蹈全系肉体接触、碰击,逐渐被人们称为“肉连响”。土家族“肉连响”的表现形态主要有:四响、七响、秧歌步、穿掌吸腿跳、双打等;主要的价值是:历史价值、教育价值、健身价值、研究价值;“肉连响”的主要特征:生态性、娱乐性、群众性、体育性。通过研究发现,土家族“肉连响”在农村地区主要是以“比赛、节庆”等活动展开;在市区以“广场舞”的形式发展;在学校以“两操一课一会”开展;在景区主要以“表演”方式开展。湖北省利川市土家族“肉连响”在继承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土家族“肉连响”在农村地区发展中主要有缺乏有效组织、场地设施不够完善。在学校里发展的困境是没有统一的教学内容、师资不强、学校领导不够重视和现代体育项目的冲击。在景区发展的困境是政府工作行动力不足、政策不够完善、资金不足和人才缺乏。老龄化的传承人以及其他文化的渗透导致民族文化认同缺失等困境。湖北省利川市土家族“肉连响”发展的建议:在市区发展的建议:落实有效的政策保障;组织推广“肉连响”广场舞比赛。在农村发展的建议:政府加强对草根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利用新媒体、现代化推广。在学校发展的建议:增强培训途径、完善师资水平;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资源共享、加强交流;组织比赛、科学交流。在景区发展的建议:景区节目表演;广告活动赞助宣传;搭建平台、创新载体;成立机构、数据库保护;培养传承人、创建表演队;健全队伍、落实经费。
【学位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G852.9
【部分图文】:
第 3 章 结果与分析人,不太了解的人数是 33 人,不了解的人数是 23 人,各自所占比例分别是19.24%,49.15%,18.64%,12.99%。说明在农村地区对“肉连响”有着一般了解的人数所占比例最大,不了解的人比较少,在农村地区对于本地区、本民族的体育项目大多数都有所了解,有的是在平时聊天的时候听说的,有的在年轻时候接触过。
图 3.2 农村地区参加肉连响体育比赛的场所(n=177)根据图 3.2 显示参加“肉连响”体育比赛的场所主要有自家庭院、本村学校内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田间、路边、其他地方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经济条件相对以前也大有改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对外认识也逐渐增强;土家族儿女以能歌善舞著称,尽兴起舞,在自家庭院比要是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吃饭、过重大节日、为长辈庆祝生日等的时候会在唱歌跳舞为酒助兴;本村学校,相对而言学校的空间范围相对宽广,距离
图 3.3 农村地区参加肉连响体育比赛的目的(n=177)根据图 3.3 显示,农村地区参加“肉连响”体育比赛主要是兴趣爱好和遵从民族习惯;农村地区主要居住的是老人和小孩,在老人眼里,本民族的、民族风俗习惯不能遗忘,“肉连响”作为利川民间三绝之一,深深的耕织于他们的心理,多年的习惯也就养成了他们的兴趣爱好。通过对“肉连响”在农村的开展情况和走访得知,“肉连响”在农村的传承与发展主要是通过体育比赛和节庆两种形式进行。通过分析可知在农村地区推广“肉连响”的优势在于:第一,保持着原生态的舞姿、浓厚的乡土韵味;第二,农村地区的节庆日、比赛使得“肉连响”得到了很好的传播与推广;第三,村委会的有效组织使得“肉连响”成为本村的一大特色;劣势在于:第一,会跳“肉连响”舞蹈的人群出现了断层,青黄不接;第二,场地、设施具有一定的限制;第三,非正式传承人没有得到完善的保护。3.3.3 湖北省利川市土家族肉连响在学校开展现状的分析
本文编号:2829215
【学位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G852.9
【部分图文】:
第 3 章 结果与分析人,不太了解的人数是 33 人,不了解的人数是 23 人,各自所占比例分别是19.24%,49.15%,18.64%,12.99%。说明在农村地区对“肉连响”有着一般了解的人数所占比例最大,不了解的人比较少,在农村地区对于本地区、本民族的体育项目大多数都有所了解,有的是在平时聊天的时候听说的,有的在年轻时候接触过。
图 3.2 农村地区参加肉连响体育比赛的场所(n=177)根据图 3.2 显示参加“肉连响”体育比赛的场所主要有自家庭院、本村学校内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田间、路边、其他地方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经济条件相对以前也大有改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对外认识也逐渐增强;土家族儿女以能歌善舞著称,尽兴起舞,在自家庭院比要是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吃饭、过重大节日、为长辈庆祝生日等的时候会在唱歌跳舞为酒助兴;本村学校,相对而言学校的空间范围相对宽广,距离
图 3.3 农村地区参加肉连响体育比赛的目的(n=177)根据图 3.3 显示,农村地区参加“肉连响”体育比赛主要是兴趣爱好和遵从民族习惯;农村地区主要居住的是老人和小孩,在老人眼里,本民族的、民族风俗习惯不能遗忘,“肉连响”作为利川民间三绝之一,深深的耕织于他们的心理,多年的习惯也就养成了他们的兴趣爱好。通过对“肉连响”在农村的开展情况和走访得知,“肉连响”在农村的传承与发展主要是通过体育比赛和节庆两种形式进行。通过分析可知在农村地区推广“肉连响”的优势在于:第一,保持着原生态的舞姿、浓厚的乡土韵味;第二,农村地区的节庆日、比赛使得“肉连响”得到了很好的传播与推广;第三,村委会的有效组织使得“肉连响”成为本村的一大特色;劣势在于:第一,会跳“肉连响”舞蹈的人群出现了断层,青黄不接;第二,场地、设施具有一定的限制;第三,非正式传承人没有得到完善的保护。3.3.3 湖北省利川市土家族肉连响在学校开展现状的分析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依克;胡小明;;民族传统体育的走向[J];体育科学;2014年12期
2 何雪芸;;土家族清江舞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4年06期
3 黄力;;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思政教育研究[J];学理论;2013年29期
4 曾鸣;;民俗竞技文化复兴探析——以鄂西“肉连响”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5 熊晓辉;;土家族民间曲艺“九子鞭”与“莲花落”的比较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6 李率文;余小平;;“清江舞”在鄂、黔两省全民健身中的作用[J];体育科学研究;2011年05期
7 徐林江;;对土家族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制约因素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0年04期
8 万义;胡建文;白晋湘;;少数民族地区民俗保护与全民健身体系的同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9 涂传飞;;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概念再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10 黄文辉;;湘西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守勇;“下里巴人”的重建[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延超;水与火洗礼中的民族传统体育[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292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829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