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传统武术拳种发展研究
【学位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G852.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提升文化自信助力国脉传承的需要
1.1.2 “健康中国”战略实现的重要途径
1.1.3 新旧动能转换为武术拳种发展带来新机遇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齐鲁地域的界定
2.1.2 武术拳种概念的界定
2.2 关于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
2.3 关于传统武术拳种的研究
2.4 关于齐鲁传统武术拳种的研究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研究法
3.2.2 实地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齐鲁传统武术拳种起源探析
4.1.1 齐鲁传统武术拳种起源文化背景分析
4.1.2 齐鲁传统武术拳种起源的历史沿革
4.1.3 齐鲁传统武术拳种起源发展的两大影响因素
4.2 齐鲁传统武术拳种发展现状分析
4.2.1 齐鲁传统武术拳种的传承发展现状分析
4.2.2 齐鲁传统武术拳种的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4.2.3 齐鲁传统武术拳种习练人员现状分析
4.3 齐鲁传统武术拳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3.1 齐鲁传统武术拳种发展空间缩小
4.3.2 传统武术拳种繁杂且缺乏现代元素
4.3.3 拳种传承中缺乏科学的训练方式且途径单一
4.3.4 拳种习练人口较少且意识不到位
4.3.5 传承人年龄阶段的断层与性别比例的失衡
4.3.6 缺乏经济支撑的武术产业的发展
4.4 新时代背景下齐鲁传统武术拳种发展的对策
4.4.1 增强拳种意识提升文化自信
4.4.2 政府引导下全面服务于“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
4.4.3 对齐鲁传统武术拳种进行科学创新
4.4.4 利用学校平台搭建传承桥梁
4.4.5 “外销内化”扩大拳种的传播途径
4.4.6 利用新旧动能转换机遇拓展武术产业
5 结论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斌;高健;;中国传统文化对武术拳种形成与命名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17年08期
2 陈冬;徐泉森;;湖南地方拳种的湖湘文化解读[J];湖北体育科技;2016年02期
3 卢艳彬;;八卦掌动静之宗——步法变化(上)[J];武当;2017年03期
4 李宏源;;地域文化对武术拳种的影响[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年01期
5 周汉毅;姜娟;;对我国稀有拳种的保护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6 曹雪莹;;探析传统武术拳种失传之原因[J];中华武术(研究);2011年07期
7 马敏卿;张艳霞;;地域文化对武术拳种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以齐鲁文化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10期
8 季建成;;浅谈浙江地方拳[J];浙江体育科学;1987年04期
9 陶仁祥;;武术著名拳种的技法特点与套路(上)[J];体育科研;1988年11期
10 陶仁祥;;武术著名拳种的技法特点与套路(下)[J];体育科研;1988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宗豪;江南船拳文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2 杜舒书;秦晋武术文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3 梅秀南;中国传统武术对越南传统武术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4 徐烈;关东武术文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梁成赞;形意拳运动仿生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霄凌;齐鲁传统武术拳种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
2 刘威;菏泽武术拳种谱系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7年
3 高健;传统武术拳种名称的文化内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6年
4 席晓磊;对传统武术拳种界定的探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2年
5 王慧;河南传统武术拳种在郑州高校开展的状况及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6 梁石云;中国传统武术拳种流派的保护与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7 王永生;地方拳种在山西省本科院校武术选项课中开展的现状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8 李春蓬;伏義八卦拳传承研究[D];河南大学;2014年
9 王建才;仿生学视角下武术拳种项目的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10 田力;江汉平原主要武术拳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453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845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