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水九龙村苗族摔跤的田野调查
发布时间:2020-10-18 00:57
惠水县位于贵州省中南部,是贵州省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苗族人口最多的县份。九龙村位于涟江街道大龙社区驻地北部,距离惠水县城8公里,苗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99%。2014年的“六月六”节九龙村作为省级苗族摔跤的比赛地点成功举办了“贵州省首届苗族摔跤节”,并被国家民委列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九龙村苗族摔跤在苗语中被称为“搓阔颠”,最早被用于裁决族群之间争夺土地资源和生产资料的归属,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摔跤时双方必须抓住对方腰间的布带不能松手,待寨老发出号令开始搏斗,使用各种技巧让对方倒地即获胜,没有时间限制,三战二胜。九龙村苗族摔跤不仅是当地苗族同胞生活娱乐、节庆表演中最重要的活动方式,也是传承当地苗族英勇善战、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以及敦厚朴实的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九龙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的苗族摔跤一方面在慢慢衰落乃至消失,另一方面加入了现代自由式的摔法及比赛规则,以“苗族摔跤节”的形式重新出现在九龙村花场上,但因其省略了摔跤的仪式崇拜及相关文化活动,失去了原生态性。无论九龙村苗族摔跤是衰落或是异化,必然会对当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以及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采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的方法,真实客观地记录这一独特的身体活动方式,分类并研究翔实且有价值的田野资料,让人们对其形成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对于保护和传承九龙村苗族摔跤文化、引导这项活动向持续、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追溯九龙村苗族摔跤文化的起源和变迁,展现九龙村苗族摔跤的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客观地记录人们对这项身体活动方式的真实态度及其开展现状,并寻访摔跤传承人了解九龙村苗族摔跤的主要传承方式共同拟定传承谱系。得出结论:传统的九龙村苗族摔跤主要通过民族传统节日选拔传承人,并在生活化的训练中开展教学、练习进行自然传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九龙村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早已经没有了苗族摔跤的身影。民族节日中的苗族摔跤加入了现代自由式的技术和规则,传统的技术动作几乎失传,它所展现的是现代体育公平、公开的价值,失却了苗族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原生态性。自然传承体系也几近解体,九龙村苗族摔跤的传承面临严峻的考验。
【学位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G886.2
【部分图文】:
同时,由于摔跤运动在九龙山地区源远流长,群众基础深厚,并且现出许多摔跤能手,2014 年的“六月六”节九龙村野鹿井苗族花场作为省级苗摔跤的比赛地点成功举办了“贵州省首届苗族摔跤节”,并得到了贵州省民委、州省体育局和省、州苗学会的大力支持。九龙村也因此被国家民委列为“中国数民族特色村寨”。二是,随着九龙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外来文化的冲击,九龙村苗族生产方式、生活形态以及社会结构等都发生了剧的变化,致使苗族摔跤作为其传承苗族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也在慢慢衰落至消失。同时,九龙村的大规模外出务工现象、苗族摔跤参与者和传承人的相辞世等因素,都让苗族摔跤传承发生断裂的可能性增大,与之相关的历史、文、传统和思想也将不复存在,对苗族摔跤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变得刻不容缓;三,作者是惠水县人,对家乡有着浓厚的情感,也希望能为家乡少数民族传统体文化事业的发展尽到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同时对当地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比了解,选取九龙村作为田野点有利于田野调查的开展。
熙二十年(1681 年),楚人寺僧来定番州,“见马门九峰高峙开创梵宇”。故取名为“九龙山”,沿袭至今①。据苗族老人回忆,九龙山兴建寺庙以前有苗族先民在山上建高炉炼铁,将练好的铁打造成农用器具,拉到摆金等地进行物物交换的互惠交易,重要的证据就是在九龙山随手就能捡到的炼铁时产生的杂质当地人称为“铁屎”。关于炼铁的历史,九龙村的老支书这样说:在古源和尚(九龙寺的创建者)到九龙山开山立庙的时候就已经有炉子炼铁了,原计划建 100 架炼铁炉,总是完不成,只能建到 99 架,第一百架总是垮掉,因此 99 座炉子就称为“九炉山”。从祖辈开始算来应该有十二、三代人,三百多年历史,从九龙寺的古银杏树就能看出来,比九龙禅寺还要早。(王 XX,男,苗族,1950 年出生,原大龙乡支书)这个说法与《惠水县志》当中关于九龙寺历史的介绍基本吻合。
苗族》中记载:“在黔南惠水、长顺鉴定除部分是魏晋南北朝的以外,大就保存着八处不同苗族支系的岩洞葬上的历史。惠水苗协会按照当地各个苗苗族以地名划分为九个支系,按其人口摆榜支系、大坝支系、岗度支系、董上罗马支系。九龙村苗族属于摆金支系,高土语。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我了解到这个称呼与苗族先民在九龙山上筑炉随当地村民登上九龙山中最高的一座,村民介绍这也是过去炼铁的主要用具呼有一定的歧视含义,官方主要使用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45550
【学位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G886.2
【部分图文】:
同时,由于摔跤运动在九龙山地区源远流长,群众基础深厚,并且现出许多摔跤能手,2014 年的“六月六”节九龙村野鹿井苗族花场作为省级苗摔跤的比赛地点成功举办了“贵州省首届苗族摔跤节”,并得到了贵州省民委、州省体育局和省、州苗学会的大力支持。九龙村也因此被国家民委列为“中国数民族特色村寨”。二是,随着九龙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外来文化的冲击,九龙村苗族生产方式、生活形态以及社会结构等都发生了剧的变化,致使苗族摔跤作为其传承苗族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也在慢慢衰落至消失。同时,九龙村的大规模外出务工现象、苗族摔跤参与者和传承人的相辞世等因素,都让苗族摔跤传承发生断裂的可能性增大,与之相关的历史、文、传统和思想也将不复存在,对苗族摔跤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变得刻不容缓;三,作者是惠水县人,对家乡有着浓厚的情感,也希望能为家乡少数民族传统体文化事业的发展尽到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同时对当地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比了解,选取九龙村作为田野点有利于田野调查的开展。
熙二十年(1681 年),楚人寺僧来定番州,“见马门九峰高峙开创梵宇”。故取名为“九龙山”,沿袭至今①。据苗族老人回忆,九龙山兴建寺庙以前有苗族先民在山上建高炉炼铁,将练好的铁打造成农用器具,拉到摆金等地进行物物交换的互惠交易,重要的证据就是在九龙山随手就能捡到的炼铁时产生的杂质当地人称为“铁屎”。关于炼铁的历史,九龙村的老支书这样说:在古源和尚(九龙寺的创建者)到九龙山开山立庙的时候就已经有炉子炼铁了,原计划建 100 架炼铁炉,总是完不成,只能建到 99 架,第一百架总是垮掉,因此 99 座炉子就称为“九炉山”。从祖辈开始算来应该有十二、三代人,三百多年历史,从九龙寺的古银杏树就能看出来,比九龙禅寺还要早。(王 XX,男,苗族,1950 年出生,原大龙乡支书)这个说法与《惠水县志》当中关于九龙寺历史的介绍基本吻合。
苗族》中记载:“在黔南惠水、长顺鉴定除部分是魏晋南北朝的以外,大就保存着八处不同苗族支系的岩洞葬上的历史。惠水苗协会按照当地各个苗苗族以地名划分为九个支系,按其人口摆榜支系、大坝支系、岗度支系、董上罗马支系。九龙村苗族属于摆金支系,高土语。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我了解到这个称呼与苗族先民在九龙山上筑炉随当地村民登上九龙山中最高的一座,村民介绍这也是过去炼铁的主要用具呼有一定的歧视含义,官方主要使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小明;;原生态身体文化的田野调查[J];体育学刊;2015年03期
2 王华;李开文;祝建甫;;苗族“踩花山”的体育文化内涵及特征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5年01期
3 赵国炳;谭广鑫;向有明;王广进;张洁;杜高山;;体育人类学的身体动作分析法[J];体育科学;2014年12期
4 王颢霖;;质疑与重释:田野调查在民族传统体育学中的应用——兼论当代民族传统体育学的转变[J];体育科学;2014年07期
5 杨海晨;王斌;胡小明;沈柳红;赵芳;;想象的共同体:跨境族群仪式性民俗体育的人类学阐释——基于傣族村寨“马鹿舞”的田野调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6 谭广鑫;周志俊;许爱梅;杨世如;陆学杰;赵国炳;杜高山;;巫风武影:南部侗族“抬官人”挖掘整理的田野调查报告[J];体育科学;2014年03期
7 胡小明;;体育人类学方法论[J];体育科学;2013年11期
8 汪全先;商汝松;李乃琼;;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体育学刊;2013年03期
9 王智慧;;图腾崇拜与宗教信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精神力量[J];体育与科学;2012年06期
10 杨长明;寒川恒夫;;回顾中国古代摔跤运动名称的变化——从“角抵”到“相扑”[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年08期
本文编号:28455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845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