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量弱侧手训练对9-10岁儿童网球底线正手击球落点的影响研究
【学位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G845
【部分图文】:
3_2.2_5测评方案??本研宄借鉴前人实验研宄所使用的测试方法NQ,19-211,参考ITN国际网球等级测试??系统中原地底线击球深度测试(图2)和原地底线击球精度测试(图3)对60名受试者??底线正手击球落点进行评测与计分。??原地底线击球深度测试(图2):由本人担任测评教练,在图中F处隔网送球,安??排一名助理教练在场边观察击球落点并进行计分。实验对象在球网对面底线固定位置??(图中P位置)进行10次正手击球,根据球的第一落点在场地不同得分区域进行打分。??场地内的得分区域如图2所示,场地球网一侧,发球线以前有效区域分值为1分,发球??线与底线之间被平均分成三个得分区域,每个区域分值不同,越靠近底线分值越高,最??高为4分,最低为2分。如果正手击球第二落点在底线与图中双倍得分区域之间,额外??的加上1分;如果第二落点在加分线之后的双倍得分区,则得分翻倍。成功击球次数就??是受试者10次底线正手击球在对面场地单打边线与底线构成的有效得分区域内的次数,??14??
I??■■■■■■■■■■■■??图2原地底线击球深度测试??原地底线击球精度测试(图3):由本人担任测评教练,在图中F处隔网送球,安??排一名助理教练在场边观察击球落点并进行计分。实验对象在球网对面底线固定位置??(图中P位置)进行12次正手击球,分别为6个直线球与6个斜线球,要求直线、斜??线交替进行。依据球的第一落点在图3场地不同得分区域进行打分(两条单打边线往里??2.05米有两条直线与底线与发球线构成如图3所示的5个区域,两条直线中间区域为1??分区,直线与单打线之间,在发球线之前为2分区,在发球线之后为3分区);如果球??的第二落点在底线与图中双倍得分区域之间,额外的加上1分;如果第二落点在加分线??之后的双倍得分区,则得分翻倍。成功击球次数就是受试者12次底线正手击球在对面??场地单打边线与底线构成的有效得分区域内的次数,成功次数乘以1就是成功率得分,??两项之和就是总得分。结合现实情况,实验对象年纪较小,击球力度有限,因此不考虑??15??
经过12周实验,全部6个组实验前、后正手击球落点深度测试成绩均有所提高(p??<0.01);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实验组2、实验组3、实验组4、实验组5这四组弱侧手??训练量占多球训练总量超过20%的实验组与对照组(无弱侧手训练)在12周实验后落??点深度测试成绩均有差异(p<0.05),说明如果想通过弱侧手训练产生大量的迁移效果??来提高正手击球落点深度测试成绩,应该设置20%以上弱侧手训练量;观察数据发现,??从弱侧手训练量超过30%?(实验组3)以后,底线击球落点深度测试成绩逐步下降,实??验组5与实验组3相比,成绩下降较为明显(p<0.05),说明弱侧手训练量应该控制在??50%以下;通过数据分析,实验组3即弱侧手训练量占多球训练总量30%时,底线正手??击球落点深度测试成绩最好,超过30%以后成绩略有下降,但实验组3与实验组2、实??验组4之间无差异(p>0.05),说明通过12周实验,弱侧手训练量占多球训练总量的??30%左右时底线正手击球落点深度测试成绩提高效果最为显著。??4.?2实验前、后各组底线正手击球落点精度测试成绩比较??4.2.1各组实验前底线正手击球精度测试成绩比较??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德梅;;试论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弱侧手的重要性[J];中国学校体育;2008年07期
2 张才超;;篮球运动员弱侧手投篮的攻击性探讨[J];山东体育科技;2013年05期
3 姜明;;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弱侧手教学与训练的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5年01期
4 周茂田;;浅谈加强弱侧肢体篮球基本技术的教学与训练[J];辽宁体育科技;1986年03期
5 张班;;对于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弱侧手培养的思考[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年02期
6 刘洪伟;;加强弱侧手练习提高打球能力[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S1期
7 熊绍华;;篮球教学实践中弱侧手技术训练的实验研究[J];明日风尚;2018年11期
8 曹世昌;林伟华;;手捧“邓选”细细读[J];政工导刊;1995年10期
9 刘战义;易正春;邓蓉;张秀丽;;上颌Ⅱ类洞牙体充填后易折侧调查分析[J];口腔医学;2007年01期
10 赵彦龙;;中国男篮第16届世锦赛掩护运用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费明亮;不同量弱侧手训练对9-10岁儿童网球底线正手击球落点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2 张超;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弱侧手能力训练的实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常坤;篮球教学实践中弱侧手技术训练的实验研究[D];南京体育学院;2012年
4 谷明俊;第31届奥运会男篮四强队阵地进攻中弱侧进攻配合运用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7年
5 张宁;弱侧手发展模式对提高青少年篮球技术的实验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6 党慧玲;弱侧手练习在业余青少年网球训练中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4年
7 朱慧慧;共同性斜视弱侧眼肌的组织形态及超微结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465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846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