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普通高校桥牌队“三分两化一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G892-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1.4.2 关于“高校部分团体运动项目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1.4.3 关于“高校桥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1.4.4 小结
1.5 研究内容框架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1.6.1 研究创新
1.6.2 研究不足
2 研究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厘定
2.1 研究理论基础
2.1.1 木桶理论
2.1.2 信任理论
2.1.3 实践教育思想
2.2 相关概念厘定
2.2.1 桥牌
2.2.2 桥牌队
2.2.3 人才培养模式
2.2.4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2.2.5 桥牌队“三分两化一适应”人才培养模式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高校桥牌队现状分析
3.1.1 高校桥牌队学生状况分析
3.1.2 高校桥牌队师资队伍状况分析
3.1.3 高校桥牌队训练与比赛状况分析
3.1.4 高校桥牌队管理与保障状况分析
3.2 高校桥牌队主体因素关系分析
3.2.1 关于生源途径与学生参与动机的关系分析
3.2.2 关于师资规划建设与教练数量、返聘状况的关系分析
3.2.3 关于训练次数、参赛次数与成绩满意度的关系分析
3.2.4 关于领导支持程度与桥牌队建设的关系分析
3.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3.1 队员青黄不接是阻碍高校桥牌队可持续发展的致因
3.3.2 师资队伍认知不同影响高校桥牌队的人才培养质量
3.3.3 训练理念偏差限制高校桥牌队竞赛成绩
3.3.4 重管理、高保障是建设高校桥牌队的基石
3.4 小结
4 “三分两化一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4.1 “三分两化一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
4.1.1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4.1.2 提高学生桥牌水平
4.1.3 促进高校桥牌开展
4.1.4 服务社会全面发展
4.2 “三分两化一适应”的人才培养规格
4.2.1 综合素质规格
4.2.2 专业知识规格
4.2.3 业务能力规格
4.3 “三分两化一适应”的人才培养过程
4.3.1 分层培养、分级选拔与分类指导的实施过程
4.3.2 普及化与精英化的操作手段
4.3.3 适应高强度比赛的应用技巧
4.4 “三分两化一适应”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4.4.1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原则
4.4.2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对象和范围
4.4.3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步骤、目标及内容
4.5 “三分两化一适应”的条件保障
4.5.1 加强高校桥牌师资队伍建设
4.5.2 做好学生服务工作
4.5.3 改善教学条件
4.5.4 利用赛事提升能力
4.6 山东大学桥牌队“三分两化一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
4.6.1 分层培养、分级选拔与分类指导的应用
4.6.2 普及化与精英化的应用
4.6.3 适应高强度比赛的应用
5 研究结论
附录
附件1 我国普通高校桥牌队人才培养状况调查问卷
附件2 高校桥牌管理者、教练员访谈问卷
附件3 问卷内容效度专家评审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美;;双创视域下高校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科技资讯;2019年19期
2 侯健群;;浅析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中的作用[J];人才资源开发;2016年22期
3 李猛;田立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问题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年11期
4 高俊芳;;对我国物业管理专业发展的探讨[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5 江光杰;;关于地质找矿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的建议[J];国土资源职教改革与创新;2009年Z1期
6 张志军;曹露春;;土木工程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09年09期
7 ;基于就业为导向的城建类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建设教育;2013年04期
8 张轶;;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成功之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王群瑛;;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J];中国高等教育;2018年19期
10 瞿振元;;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上下功夫[J];成才之路;2018年3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立华;南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2 吴昊;卓越医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3 邓岳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4 陈浩;基于知识联盟的政产学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谭菊华;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6 张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杨同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学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丁惠炯;内蒙古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使用政策实施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宋遂周;我国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10 叶俊飞;南京大学“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林琳;美国P-TECH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2 吴子伟;我国普通高校桥牌队“三分两化一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3 李笑展;普通高校艺术类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年
4 王云峰;交叉科学内涵及交叉科学人才培养实践路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5 吴美珍;广播电视大学“中职—大专直通车”人才培养现状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年
6 李永敏;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7 林依婷;研究型大学基于科研的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8 章果也;高铁司机培养体系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7年
9 刘婧;中美iSchools院校大数据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查及思考[D];郑州大学;2019年
10 邓娟娟;南宁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545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854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