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优秀男单运动员林丹与李宗伟技战术特点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20-11-16 15:33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林丹与李宗伟两名世界顶尖的羽毛球男子单打运动员2008年至2018年间的20场重要比赛中所用的技战术及得失分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目的在于总结林丹,李宗伟技战术异同点,希望能为中国羽毛球男子单打训练提供点滴参考。结论如下:1.林丹与李宗伟在技战术打法类型上看,二人都是“拉开突击”。但在具体技战术运用表现形式上又各有特点,林丹是以控制底线抢网突击打法为主,李宗伟是以软压控网伺机突击的打法为主。林丹在比赛中运用挑球和高球比较多避免过多与李宗伟在网前发生纠缠。李宗伟在比赛中后场运用吊球技术明显比林丹多,有意识突击网前,网前搓放球,勾球技术使用率明显比林丹高,积极主动发挥自身优势。2.李宗伟网前技术比林丹更加细腻全面,手法更加灵活多变,林丹相对比较单一化。林丹与李宗伟发球都以反手网前球为主,在发球落点选择上都集中在第1,5号位置上,在第3号和第4号位的选择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林丹与李宗伟在接发球运用上在搓放球,勾球,挑球技术方面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林丹的挑球使用率高于李宗伟,李宗伟的搓放,勾球技术明显高于林丹。3.在不同区域技术线路的选择上,林丹和李宗伟根据自己的习惯和战术意图,技术线路选择都比较多样化,极大的展现各自的独特风格。4.从全场不同区域得失分情况来看,林丹与李宗伟具有相同的规律,全局的进攻战术才是制胜的关键,双方进攻意识都很强,得分的主要手段。但林丹与李宗伟自己主动失误失分率也很高。
【学位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G847
【部分图文】:

技术,线路示意图


技术线路示意图

林丹


图 4.1 林丹与李宗伟发球基本情况运用 excel 对林丹与李宗伟发球方式的运用,反手高远球和反手网前球进行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分析检验,通常定义为 当 P>0.05 ,表示无差异,当0.01<P≦0.O5,表示差异显著,当 P≤0.01 时,表示差异极显著。如上表 4.1所示,林丹与李宗伟反手高球,反球网前球差异性 P 值分别为 0.21,0.60 ,都高于 0.05,林丹与李宗伟在发球上没有显著差异。4.1.2 林丹与李宗伟发球落点区域统计与对比分析发球时选择不同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能判断对手的球路,不同位置的发球也可以迫使对手接发时使用相对固定的的接发战术策略,好的发球位置的选择,有得于自已保持主动地位,也关系到第三拍处理能否占据主动非常重要,优秀运动员都很重视发球位置的选择,也有利于发挥自己的特长技术。把自己的战术更好的发挥出来。如表 4.2 所示,羽毛球男子单打项目中的发球落点区

林丹,落点,区域


图 4.2 林丹与李宗伟各个区域落点所占比例运用 excel 对林丹与李宗伟在 1,2,3,4,5,6 号位发球落点的选择上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分析检验。如表 4.3 所示,检验结果如下 1 号 P=0.57,2 号P=0.25,3 号 P=0.001,4 号 P=0.004,5 号 P=0.31,6 号 P=0.58,通过结果可知,林丹与李宗伟在 1,2,5,6 号位置的选择上不存在差异,其 P 值者大于 0.05,3 号位置的 P 值为 0.001,4 号 P 值为 0.004,其 P 值小于 0.01,说明林丹与李宗伟在 3,4 号的选择上存在极显著差异,林丹在第 4 号位使用率明显比李宗伟高,李宗伟 3 号位使用率上比林丹高。原因是因为在右区发球时,4 号位置离李宗伟的站位比较远,调动李宗伟的距离远,消耗大,且林丹防守能力好,对于李宗伟的直线进攻,林丹处于正手防守区域,所以不怕李宗伟的进攻,所以林丹选择的 4 号位置比较多。李宗伟 3 号位置选择要比林丹多,因为林丹是左手使用者,所以在李宗伟在左区发球时,3 号位置相当于在林丹的反手位置或者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弋非;;林丹:超越自己才是最重要的[J];羽毛球;2012年01期

2 杨子;;林丹正式表态征战里约[J];羽毛球;2013年10期

3 魏远洋;;李雪芮创纪录 林丹升至第7[J];羽毛球;2014年12期

4 ;林丹剑指里约[J];羽毛球;2013年10期

5 ;上期封面点评[J];羽毛球;2013年09期

6 张楠;;林丹的第二次劳伦斯之行[J];羽毛球;2013年04期

7 魏远洋;;林丹与李宗伟分差拉大 国羽继续占据四项榜首[J];羽毛球;2012年02期

8 ;林丹:坚持改变成就梦想[J];羽毛球;2012年08期

9 ;林丹跨界开咖啡馆[J];羽毛球;2014年04期

10 张楠;;写诗、录歌,林丹最近很多元[J];羽毛球;201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吉睿;生物质基催化剂催化林丹脱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2 刘相梅;硫化亚铁体系下林丹的非生物转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2年

3 王摆;久效磷和林丹对细小色矛线虫种群动态的影响及其机制初探[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师;优秀男单运动员林丹与李宗伟技战术特点对比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9年

2 申屠珏;外源电子受体硝酸盐对水稻土中林丹降解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9年

3 陈天宇;世界优秀羽毛球男子单打选手林丹的技术特征分析[D];首都体育学院;2018年

4 陈勇;世界顶尖羽毛球男子单打运动员李宗伟与林丹技战术特征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5 孙志军;新赛制下林丹与世界优秀羽毛球男单选手技战术特征对比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6 陈松菁;体育现场评论中的主题构建[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7 林洋;林丹与李宗伟的技战术对比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8 陈嘉琪;林丹、李宗伟羽毛球职业生涯与微观宏观的时空关系[D];上海体育学院;2016年

9 胡赐明;降解有机氯农药林丹功能的固氮蓝藻筛选及机理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10 邓惜汝;林丹、毒死蜱对淡水藻类毒性效应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863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8863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2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