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质弱势群体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构建
发布时间:2021-02-18 15:16
为满足体质弱势群体的生命健康需求,推进体育教育公平,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等,以长春市高校为例调查体质弱势群体体育课程发展现状,分析该课程建设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继而构建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和设计支持该课程顺利开展的保障机制,结论如下:(1)以长春市高校为例调查体质弱势群体体育课程现状,经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得出:该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各校在教学内容和成绩考核上差异较大,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强但信息化手段使用较少。该课程教学资源有待扩充,教师学历、职称整体结构较为合理,部分高校师资数量不足、专业性不强;针对性指导教材配备不足。该课程教学环境有待优化,各高校均未建设适用于体质弱势群体的场地设施;班级规模设置不够合理,不利于建立积极和谐的情感环境。(2)研究以生命教育、建构主义心理学等四大学科领域理论为基础,结合面向对象、主动调适等六大原则,构建高校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确立以提高个体的生命健康和促进人的社会化为主的课程目标,配备人力资源、课程教材和网络平台等教学资源,设计无障碍化的物质环境和和谐互动的情感环境,采用德尔菲法确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课程内容指标体...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调适性体育课程教学资源设计图
4研究结果与分析364.3.3课程环境分析体质弱势群体因自身生理缺陷,依靠普通体育场所和设施,很多体育运动的参与都会受到限制,在体育锻炼方面缺乏自信甚至是产生自卑心理,调适性体育课程教学的物质环境和情感环境设计应充分考虑特殊群体的需求。图4.2调适性体育课程环境设计图调适性体育课程必然要建立在良好教学环境的基础上才能开展高质量、高效用的教学活动,调查结果显示肢体障碍、身体损伤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38.28%,他们在普通体育场地上很难进行身体练习,学校应合理设计符合特殊学生身心条件的物质环境。各高校既可联合医学专业、体育专业设计康复功能室、体适能训练室或健康指导中心等,还可利用现有体育专业实验室、训练室等,为该群体提供无障碍化体育场所;同时可改良部分体育设施器材或引入康复体育、体适能训练相关器材等,为该群体提供辅助性设施器材,满足调适性体育课程对硬件环境和安全保障需求,降低该群体体育锻炼的难度和减小运动风险的发生机率。情感环境的设计应包括合理化教学规模、融合式人际关系、积极化课堂氛围。调适性体育课程因授课对象体质状况差异较大,按照普通体育班级学生规模教师很难细致了解不同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开展教学活动。调查中3所高校将所有体质弱势学生安排到一个班级,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也会受到较大限制,教学组织管理也会有一定难度,各高校应对申请选修调适性体育课程的学生进行异质分班和设置合理的班级人数,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健康近况和增加对学生进行个人指导的次数。调适性体育课程可采取体育专业学生辅助教学、普通
4研究结果与分析41类后同一班级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体育学习目标差异减小,便于教师更加深入地研究同类体质学生的身心特征,制定更加具体完善的教学实施方案。教师对班级内学生的医学鉴定和体质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后,将学生按照体能差异和运动水平划分教学层次,便于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逐步建立体育自信心,实现体育学习自我效能的提升。4.24调适性体育课程分类表班型体质类型课程内容康复训练班肢体障碍者身体损伤者以损伤部位的康复训练和健全部位的素质练习为主,选择符合学生肢体障碍类型的专门性体育运动项目或身体素质要求较低的休闲娱乐项目。减脂塑形班身体肥胖者以科学有氧运动和合理膳食指导为主,消耗体内多余脂肪,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美化身体形态,增强体育参与自信心。体能提高班体质虚弱者轻度病症者以有氧运动项目和体能素质练习为主,改善心肺适能、肌肉适能和柔韧适能,增强意志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休闲体育班患有疾病者以身体素质要求较低和趣味性、游戏性较强的体育运动为主,加强与疾病相关的体育保健理论和运动处方理论教学,培养体育参与兴趣和发展个人体育特长。4.3.5.2契约式教学教师和学生在充分了解身体病弱症状和运动能力受限情况的前提下,共同商议该学期体育学习目标、任务并签订契约,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主性,实现积极锻炼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调适与提升。图4.3调适性体育课程契约式教学流程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特殊体育相关问题辨析[J]. 陈华卫. 体育学刊. 2017(01)
[2]全纳教育视野下高校体育特殊教学设计的新阐释[J]. 李波,朱琳琳,岗川晓.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6(04)
[3]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观念、主体与策略[J]. 安妮.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5(06)
[4]生长发育与体力活动、运动表现及体适能关系研究的10大问题[J]. Robert M.Malina.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5(10)
[5]运动干预对弱体质学生群体心理健康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J]. 余玲,夏君玫,张伟伟.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3(08)
[6]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综合式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 潘跃林,时传霞.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0(06)
[7]国际适应体育研究评述[J]. 韩松,李勇勤.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11)
[8]体质弱势群体的理论构建[J]. 周二三,刘成,李秀华. 体育学刊. 2008(07)
[9]中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J]. 吴燕丹. 体育科学. 2007(01)
[10]实施新《指导纲要》后高校保健体育课程的构建[J]. 虞荣娟,于蕴.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
博士论文
[1]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生命化探究[D]. 何劲鹏.东北师范大学 2008
[2]生命关怀视野下调适性体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D]. 吴燕丹.福建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长春市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学研究[D]. 尹萌.吉林体育学院 2017
[2]陕西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保健班的现状调查分析[D]. 李亚.陕西师范大学 2016
[3]重庆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保健康复课的实施现状调查研究[D]. 古成龙.西南大学 2015
[4]山东省驻济高校体质弱势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研究[D]. 卢大伟.山东师范大学 2014
[5]南京大学体育保健课教学的实验探究[D]. 李萍萍.南京大学 2014
[6]武汉市普通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研究[D]. 马省云.华中师范大学 2014
[7]山东部分高校体弱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 张璐.中国海洋大学 2013
[8]河北省高校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体育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孙保明.河北师范大学 2013
[9]大学保健体育课教学改革的研究[D]. 杨贵兰.西北民族大学 2012
[10]长春市普通高校康复保健体育课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王文静.东北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39733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调适性体育课程教学资源设计图
4研究结果与分析364.3.3课程环境分析体质弱势群体因自身生理缺陷,依靠普通体育场所和设施,很多体育运动的参与都会受到限制,在体育锻炼方面缺乏自信甚至是产生自卑心理,调适性体育课程教学的物质环境和情感环境设计应充分考虑特殊群体的需求。图4.2调适性体育课程环境设计图调适性体育课程必然要建立在良好教学环境的基础上才能开展高质量、高效用的教学活动,调查结果显示肢体障碍、身体损伤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38.28%,他们在普通体育场地上很难进行身体练习,学校应合理设计符合特殊学生身心条件的物质环境。各高校既可联合医学专业、体育专业设计康复功能室、体适能训练室或健康指导中心等,还可利用现有体育专业实验室、训练室等,为该群体提供无障碍化体育场所;同时可改良部分体育设施器材或引入康复体育、体适能训练相关器材等,为该群体提供辅助性设施器材,满足调适性体育课程对硬件环境和安全保障需求,降低该群体体育锻炼的难度和减小运动风险的发生机率。情感环境的设计应包括合理化教学规模、融合式人际关系、积极化课堂氛围。调适性体育课程因授课对象体质状况差异较大,按照普通体育班级学生规模教师很难细致了解不同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开展教学活动。调查中3所高校将所有体质弱势学生安排到一个班级,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也会受到较大限制,教学组织管理也会有一定难度,各高校应对申请选修调适性体育课程的学生进行异质分班和设置合理的班级人数,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健康近况和增加对学生进行个人指导的次数。调适性体育课程可采取体育专业学生辅助教学、普通
4研究结果与分析41类后同一班级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体育学习目标差异减小,便于教师更加深入地研究同类体质学生的身心特征,制定更加具体完善的教学实施方案。教师对班级内学生的医学鉴定和体质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后,将学生按照体能差异和运动水平划分教学层次,便于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逐步建立体育自信心,实现体育学习自我效能的提升。4.24调适性体育课程分类表班型体质类型课程内容康复训练班肢体障碍者身体损伤者以损伤部位的康复训练和健全部位的素质练习为主,选择符合学生肢体障碍类型的专门性体育运动项目或身体素质要求较低的休闲娱乐项目。减脂塑形班身体肥胖者以科学有氧运动和合理膳食指导为主,消耗体内多余脂肪,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美化身体形态,增强体育参与自信心。体能提高班体质虚弱者轻度病症者以有氧运动项目和体能素质练习为主,改善心肺适能、肌肉适能和柔韧适能,增强意志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休闲体育班患有疾病者以身体素质要求较低和趣味性、游戏性较强的体育运动为主,加强与疾病相关的体育保健理论和运动处方理论教学,培养体育参与兴趣和发展个人体育特长。4.3.5.2契约式教学教师和学生在充分了解身体病弱症状和运动能力受限情况的前提下,共同商议该学期体育学习目标、任务并签订契约,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主性,实现积极锻炼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调适与提升。图4.3调适性体育课程契约式教学流程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特殊体育相关问题辨析[J]. 陈华卫. 体育学刊. 2017(01)
[2]全纳教育视野下高校体育特殊教学设计的新阐释[J]. 李波,朱琳琳,岗川晓.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6(04)
[3]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观念、主体与策略[J]. 安妮.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5(06)
[4]生长发育与体力活动、运动表现及体适能关系研究的10大问题[J]. Robert M.Malina.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5(10)
[5]运动干预对弱体质学生群体心理健康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J]. 余玲,夏君玫,张伟伟.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3(08)
[6]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综合式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 潘跃林,时传霞.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0(06)
[7]国际适应体育研究评述[J]. 韩松,李勇勤.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11)
[8]体质弱势群体的理论构建[J]. 周二三,刘成,李秀华. 体育学刊. 2008(07)
[9]中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J]. 吴燕丹. 体育科学. 2007(01)
[10]实施新《指导纲要》后高校保健体育课程的构建[J]. 虞荣娟,于蕴.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
博士论文
[1]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生命化探究[D]. 何劲鹏.东北师范大学 2008
[2]生命关怀视野下调适性体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D]. 吴燕丹.福建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长春市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学研究[D]. 尹萌.吉林体育学院 2017
[2]陕西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保健班的现状调查分析[D]. 李亚.陕西师范大学 2016
[3]重庆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保健康复课的实施现状调查研究[D]. 古成龙.西南大学 2015
[4]山东省驻济高校体质弱势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研究[D]. 卢大伟.山东师范大学 2014
[5]南京大学体育保健课教学的实验探究[D]. 李萍萍.南京大学 2014
[6]武汉市普通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研究[D]. 马省云.华中师范大学 2014
[7]山东部分高校体弱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 张璐.中国海洋大学 2013
[8]河北省高校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体育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孙保明.河北师范大学 2013
[9]大学保健体育课教学改革的研究[D]. 杨贵兰.西北民族大学 2012
[10]长春市普通高校康复保健体育课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王文静.东北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397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3039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