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我国关于体育课程增强青少年体质理论的回顾与实践改革路径

发布时间:2021-02-25 19:13
  自体育课程研究进入中国学校体育研究领域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与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还是"运动技能教学",一直是中国学校体育研究领域争论的问题。为解决体育课程"增强学生体质"的问题,中国学校体育史上曾出现过许多不同的理论假说,包括"2-1=1"策略的"体质教育论"、"1+1=2"策略的"课课练"、"2-1=2"策略的"运动技术健身论"及"1+X=?"策略的"健康教育论"。上述理论假说在不同年代的中国学校体育理论研究中各有侧重,各有缺陷。中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课程不仅应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青少年学生在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中增强体质"作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的重点,还应将"增强学生体质"作为评价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指标。为使中国的体育课程教学实践能增强学生体质,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1)以精准监测、精准分析、精准干预的"体质提升三精准"作为体育课程的增强体质导向;2)开发有效的、有趣的"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游戏";3)普及"体育趣味课课练";4)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5)强化"学科融合""课内外结合"及"家校结合"。 

【文章来源】: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0,32(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1 体育课程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理论的回顾
    1.1“体质教育论”的理论假说
    1.2“课课练”的理论假说
    1.3“运动技术健身论”的理论假说
    1.4“健康教育论”的理论假说
2 体育课程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的实践改革路径
    2.1 以“体质提升三精准”作为体育教学的导向
    2.2 开发有效、有趣的“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游戏”
    2.3 大力普及“体育趣味课课练”
        2.3.1“课课练”的目的要清晰明确
        2.3.2“课课练”的内容要多样有趣
        2.3.3“课课练”的负荷要科学合理
        2.3.4“课课练”的形式要生动活泼
        2.3.5“课课练”的时间要充分、有度
    2.4 提升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2.5 强化“学科融合”“课内外结合”及“家校结合”
3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学校体育工作研究[J]. 谢军.  体育文化导刊. 2018(08)
[2]对体育课和健康教育关系的审视[J]. 冯雅男,李金龙.  体育学刊. 2015(02)
[3]论体质教育流派[J]. 殷红,万茹,毛振明.  体育学刊. 2014(05)
[4]“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系列讨论文章之五:加强课内锻炼 提高健身实效[J]. 毛振明.  体育教学. 2014(05)
[5]“强化体能”是体育的本质与目的——张洪潭教授学术访谈录[J]. 俞香顺.  体育与科学. 2013(02)
[6]《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后现代课程观检视[J]. 韩玉宾,文兰佃.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3(01)
[7]“质量工程”中高校体育教学团队的建设[J]. 张华,张智新,唐红斌.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04)
[8]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上)——论当前体育课改形势下的“课课练”回归[J]. 毛振明.  体育教学. 2011(01)
[9]《世界体育科学化的动向和我们的新使命》的启示[J]. 于文谦,王月华.  体育学刊. 2009(12)
[10]再论“体质论”与“技能论”——兼评张洪潭之“技术健身论”[J]. 张磊.  体育学刊. 2009(10)



本文编号:30514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30514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e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