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类山地自行车骑行群体凝聚力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6 17:53
从非正式群体凝聚力角度对休闲类山地自行车群体的特征进行研究,有利于户外运动组织者对休闲类山地自行车群体的管理。本研究以275名休闲类山地自行车骑行者为被试,制订了《休闲类山地自行车骑行群体环境问卷》,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构效度分析证明: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在此问卷基础上,对161名休闲类山地自行车骑行者进行凝聚力水平的测量及部分参与者的实地访问调查,并根据凝聚力对骑行群体特征的系统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假设:骑行群体凝聚力符合Carron理论的四维分类,即:群体任务吸引、群体社交吸引、群体任务一致性、群体社交一致性;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的成员凝聚力呈现出不同特点;经检验假设均成立。通过因子分析及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得出以下的结果: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的成员凝聚力水平在各维度上呈现出不同特点。从凝聚力的性别差异来看,主要体现在社交一致性方面,女性骑行者较男性骑行者在骑行参与者中更加喜欢与团队成员在一起。而在任务吸引、社交吸引、任务一致方面,男性和女性没有区别。从年龄方面来看,不同年龄阶段的骑行者表现出的凝聚力具有显著性差异,30-39岁的骑行群体凝聚力最强;40-49岁的骑行...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综述
2.1 户外运动的相关研究
2.1.1 关于户外运动概念的辨析
2.1.2 关于户外运动现状的研究
2.1.3 户外运动研究视角与趋势
2.2 骑行的相关研究
2.2.1 骑行参与者的基本情况研究
2.2.2 骑行参与者的动机
2.2.3 骑行的组织形式
2.2.4 骑行的线路选择研究
2.2.5 国内外骑行竞赛的现状
2.3 非正式群体的相关研究
2.3.1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概念与区别
2.3.2 非正式群体的形成
2.3.3 非正式群体的分类
2.3.4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2.3.5 非正式群体对组织或群体的影响
2.4 凝聚力的相关研究
2.4.1 凝聚力的概念及维度研究
2.4.2 正式群体中的凝聚力研究
2.4.3 非正式群体凝聚力研究
3 研究假设
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访谈法
4.2.3 问卷调查法
4.2.4 数理统计法
5 结果与分析
5.1 休闲类山地自行车骑行群体凝聚力的结构特征
5.1.1 休闲类山地自行车骑行群体凝聚力的结构探索
5.1.2 休闲类山地自行车骑行群体凝聚力结构维度的效度检验
5.2 休闲类山地自行车骑行群体的不同个体特征变量对凝聚力的影响
5.2.1 休闲类山地自行车骑行群体性别特征对凝聚力的影响
5.2.2 休闲类山地自行车骑行群体年龄特征对凝聚力的影
5.2.3 休闲类山地自行车骑行群体文化程度对凝聚力的影响
5.2.4 休闲类山地自行车骑行群体职业特征对凝聚力的影响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休闲类山地自行车骑行群体凝聚力》调查问卷
附录2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流动性的旅游体验模型建构——基于骑行入藏者的研究[J]. 张朝枝,张鑫. 地理研究. 2017(12)
[2]体育团队凝聚力研究系统综述[J]. 孔松虎. 贵州体育科技. 2017(04)
[3]高校教练员领导行为对竞赛表现的影响研究:群体凝聚力与训练比赛满意感的链式中介效应[J]. 李佳薇,鲁长芬,罗小兵. 体育与科学. 2017(06)
[4]我国山地自行车运动发展研究[J]. 宁博文,王玉瑾.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7(04)
[5]团队凝聚力构念维度与测量研究[J]. 吴一穹,顾琴轩. 工业工程与管理. 2017(04)
[6]体育团队凝聚力科研综述[J]. 孔松虎,史友宽. 四川体育科学. 2017(03)
[7]论高中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J]. 张晴晴. 现代教育科学. 2017(04)
[8]大众休闲视角下川藏线骑行的动因分析[J]. 肖林,张道清,吉玉良.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7(04)
[9]浅议企业非正式群体对职场越轨行为的积极干预[J]. 黄雅菁. 价值工程. 2017(06)
[10]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及其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J]. 于颖. 基础教育研究. 2017(01)
博士论文
[1]石油企业变革型领导行为对组织凝聚力的影响机理研究[D]. 瞿畅.西南石油大学 2016
[2]中国山地户外运动风险防范机制研究[D]. 姜梅英.北京体育大学 2013
[3]我国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组织理论与实践研究[D]. 张雨.北京体育大学 2011
[4]户外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李红艳.北京体育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52947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综述
2.1 户外运动的相关研究
2.1.1 关于户外运动概念的辨析
2.1.2 关于户外运动现状的研究
2.1.3 户外运动研究视角与趋势
2.2 骑行的相关研究
2.2.1 骑行参与者的基本情况研究
2.2.2 骑行参与者的动机
2.2.3 骑行的组织形式
2.2.4 骑行的线路选择研究
2.2.5 国内外骑行竞赛的现状
2.3 非正式群体的相关研究
2.3.1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概念与区别
2.3.2 非正式群体的形成
2.3.3 非正式群体的分类
2.3.4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2.3.5 非正式群体对组织或群体的影响
2.4 凝聚力的相关研究
2.4.1 凝聚力的概念及维度研究
2.4.2 正式群体中的凝聚力研究
2.4.3 非正式群体凝聚力研究
3 研究假设
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访谈法
4.2.3 问卷调查法
4.2.4 数理统计法
5 结果与分析
5.1 休闲类山地自行车骑行群体凝聚力的结构特征
5.1.1 休闲类山地自行车骑行群体凝聚力的结构探索
5.1.2 休闲类山地自行车骑行群体凝聚力结构维度的效度检验
5.2 休闲类山地自行车骑行群体的不同个体特征变量对凝聚力的影响
5.2.1 休闲类山地自行车骑行群体性别特征对凝聚力的影响
5.2.2 休闲类山地自行车骑行群体年龄特征对凝聚力的影
5.2.3 休闲类山地自行车骑行群体文化程度对凝聚力的影响
5.2.4 休闲类山地自行车骑行群体职业特征对凝聚力的影响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休闲类山地自行车骑行群体凝聚力》调查问卷
附录2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流动性的旅游体验模型建构——基于骑行入藏者的研究[J]. 张朝枝,张鑫. 地理研究. 2017(12)
[2]体育团队凝聚力研究系统综述[J]. 孔松虎. 贵州体育科技. 2017(04)
[3]高校教练员领导行为对竞赛表现的影响研究:群体凝聚力与训练比赛满意感的链式中介效应[J]. 李佳薇,鲁长芬,罗小兵. 体育与科学. 2017(06)
[4]我国山地自行车运动发展研究[J]. 宁博文,王玉瑾.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7(04)
[5]团队凝聚力构念维度与测量研究[J]. 吴一穹,顾琴轩. 工业工程与管理. 2017(04)
[6]体育团队凝聚力科研综述[J]. 孔松虎,史友宽. 四川体育科学. 2017(03)
[7]论高中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J]. 张晴晴. 现代教育科学. 2017(04)
[8]大众休闲视角下川藏线骑行的动因分析[J]. 肖林,张道清,吉玉良.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7(04)
[9]浅议企业非正式群体对职场越轨行为的积极干预[J]. 黄雅菁. 价值工程. 2017(06)
[10]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及其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J]. 于颖. 基础教育研究. 2017(01)
博士论文
[1]石油企业变革型领导行为对组织凝聚力的影响机理研究[D]. 瞿畅.西南石油大学 2016
[2]中国山地户外运动风险防范机制研究[D]. 姜梅英.北京体育大学 2013
[3]我国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组织理论与实践研究[D]. 张雨.北京体育大学 2011
[4]户外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李红艳.北京体育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529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3052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