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训练对武术套路专选班学生核心稳定影响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4 20:50
目的:核心稳定能力是指控制身体重心在正常生理范围内的能力,其主要外在表现是人体的平衡能力。而良好的身体重心控制能力是运动员在武术套路运动中获取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本实验以武术套路专选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对其进行专项平衡能力提升的训练中增加振动刺激的干预,探寻振动训练对武术套路专选班学生核心稳定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振动训练组(Z组)与常规训练组(C组),每组各8名,进行为期12周的训练,并分阶段对其重心控制能力进行检测。测试指标包括“双足站立时人体重心的稳定能力”、“单足站立时人体重心的稳定能力”、“重心偏离人体极限的能力”、“控制人体重心节律转换的能力”、“八级腹桥”五个项目。所有测试数据均进行统计学处理,了解其变化特点。结果:(1)Z组、C组双足站立时身体重心的稳定能力分别提高了7.47%和7.67%;(2)Z组、C组单足站立时对身体重心的控制能力分别提高了13.57%和7.04%,前者优于后者;(3)Z组、C组身体重心的最大偏移度的控制能力分别提高了8.30%和4.47%,前者优于后者;(4)Z组、C组控制身体重心在横、纵轴上节律性移动成绩波动性的百分比分别是1....
【文章来源】:成都体育学院四川省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实验思路图
扣腿平衡
虚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组合模式下全身垂直振动波在人体中的传递特征及影响研究[J]. 邓茜,刘北湘.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6(04)
[2]振动频率影响肌肉力量振动训练效果的实验研究[J]. 刘北湘,刘晓亚,戴玮.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6(03)
[3]不同频率全身振动训练对篮球运动员动态平衡能力训练效果的对比研究[J]. 郜瑞睿,黄鹏,胡扬. 体育科技. 2015(01)
[4]振动训练对武术套路运动员专项技术的影响[J]. 宋玲. 搏击(武术科学). 2012(07)
[5]振动负荷训练研究进展[J]. 王兴泽.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2(07)
[6]振动波方向、频率对振动训练的影响[J]. 刘北湘.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1(06)
[7]核心稳定力量训练方法初探[J]. 杨忠.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06)
[8]振动训练法研究进展[J]. 宋佩成,李玉章. 体育科研. 2010(02)
[9]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之间关系的理论思考——核心稳定性训练[J]. 于红妍,王虎,冯春辉,贾嘉.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8(06)
[10]振动训练同振幅不同频率与振动时间对血流量变化的研究[J]. 欧阳秀雄,湛超军.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07)
博士论文
[1]负重振动力量训练的神经肌肉适应特征及其机制研究[D]. 袁艳.上海体育学院 2013
[2]振动训练对大鼠骨骼肌运动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D]. 史仍飞.第二军医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不同频率振动训练对普通大学生动静态平衡能力和核心稳定性的影响[D]. 刘悦.武汉体育学院 2016
[2]Flexi-bar振动训练对普通大学生动、静态平衡能力的提高[D]. 刘学栋.武汉体育学院 2016
[3]两种振动训练形式与传统抗阻训练对下肢爆发力影响的比较研究[D]. 徐国龙.北京体育大学 2014
[4]体育舞蹈训练对女大学生平衡能力影响的研究[D]. 文芝.西安体育学院 2014
[5]不同频率振动训练对武术专修学生下肢力量、平衡和专项技术的影响[D]. 何玉欣.北京体育大学 2014
[6]核心稳定性训练对女大学生平衡能力的影响[D]. 徐盼.南京师范大学 2014
[7]核心力量训练对少年儿童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平衡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 毛丹丹.福建师范大学 2011
[8]老年人静态平衡能力的分析及其评价系统的初步建立[D]. 邓军民.北京体育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082932
【文章来源】:成都体育学院四川省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实验思路图
扣腿平衡
虚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组合模式下全身垂直振动波在人体中的传递特征及影响研究[J]. 邓茜,刘北湘.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6(04)
[2]振动频率影响肌肉力量振动训练效果的实验研究[J]. 刘北湘,刘晓亚,戴玮.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6(03)
[3]不同频率全身振动训练对篮球运动员动态平衡能力训练效果的对比研究[J]. 郜瑞睿,黄鹏,胡扬. 体育科技. 2015(01)
[4]振动训练对武术套路运动员专项技术的影响[J]. 宋玲. 搏击(武术科学). 2012(07)
[5]振动负荷训练研究进展[J]. 王兴泽.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2(07)
[6]振动波方向、频率对振动训练的影响[J]. 刘北湘.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1(06)
[7]核心稳定力量训练方法初探[J]. 杨忠.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06)
[8]振动训练法研究进展[J]. 宋佩成,李玉章. 体育科研. 2010(02)
[9]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之间关系的理论思考——核心稳定性训练[J]. 于红妍,王虎,冯春辉,贾嘉.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8(06)
[10]振动训练同振幅不同频率与振动时间对血流量变化的研究[J]. 欧阳秀雄,湛超军.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07)
博士论文
[1]负重振动力量训练的神经肌肉适应特征及其机制研究[D]. 袁艳.上海体育学院 2013
[2]振动训练对大鼠骨骼肌运动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D]. 史仍飞.第二军医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不同频率振动训练对普通大学生动静态平衡能力和核心稳定性的影响[D]. 刘悦.武汉体育学院 2016
[2]Flexi-bar振动训练对普通大学生动、静态平衡能力的提高[D]. 刘学栋.武汉体育学院 2016
[3]两种振动训练形式与传统抗阻训练对下肢爆发力影响的比较研究[D]. 徐国龙.北京体育大学 2014
[4]体育舞蹈训练对女大学生平衡能力影响的研究[D]. 文芝.西安体育学院 2014
[5]不同频率振动训练对武术专修学生下肢力量、平衡和专项技术的影响[D]. 何玉欣.北京体育大学 2014
[6]核心稳定性训练对女大学生平衡能力的影响[D]. 徐盼.南京师范大学 2014
[7]核心力量训练对少年儿童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平衡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 毛丹丹.福建师范大学 2011
[8]老年人静态平衡能力的分析及其评价系统的初步建立[D]. 邓军民.北京体育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0829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3082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