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红拳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基于三原文化基地进行考察
发布时间:2021-03-29 17:19
红拳兴于明、清时期,盛行于陕西、山东和河南等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明晰的传承体系和丰富的拳种内容,现收录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第二批。受传统师徒、家门和村落传承特点的影响,陕西红拳的历史流变、文化价值、拳法技理等,依然延续至今。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为了了解陕西红拳的概况,把握陕西红拳和三原文化基地在保护与发展上的辩证关系。基于中国武术博物馆对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做的实践和研究,利用三原文化基地的建设基础,切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为陕西红拳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与实地调查法,根据博物馆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理论知识,对陕西红拳所处的生态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分析陕西红拳文化基地建立与陈列馆消失的因素,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红拳的保护与发展,面临的现实性问题。结果发现:(1)陕西红拳拥有一定的传承人基础、传承体系和传承内容,目前具备一定的保护和发展措施,以及场所。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传承人匮乏,师资不足;传承保守,空间受限;资源有限,群众责任意识不足。(2)通过对三原文化基地的实地考察发现,三原文化基地建设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但在建设过程中暴露诸多...
【文章来源】: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市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访谈对象具细
陕西红拳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基于三原文化基地进行考察11传统择徒理念,保持“宁可失传,不可乱传”的态度,而儿童无法参悟其中含义。因此,陕西红拳在80年代开始,面临后继者无人的困境。陕西红拳的传承环境主要以农村村落为主,练拳空间多显自由开放。城市文明的快速发展,促使村落文化瓦解,城市文化重构。部分陕西红拳传承人,为防止陕西红拳文化的流失,在1994年,由传承人内部组织的研究会,自觉发起对红拳保护、提供资料的倡导,为之后陕西红拳的普查奠定基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内掀起的热潮,促使红拳传承人积极向非遗靠拢。2005年7月3日,由陕西红拳多位传承人,共同发起的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经过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民政厅批准正式成立,具有合法性。研究会的建立和非遗申请的批准,为陕西红拳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1)口传身授的内容,得到合理的挖掘和保护。与拳种相关的传承人图片、视频以及文字资料包括拳谱和口札等,通过陕西红拳研究会,进行了普查和收集,为红拳保留了丰富的资料。目前红拳保留的套路包括排子手近200套以及器械170余套。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组织普查人员对调研的资料和影像进行了分类和整理,建立了传承人数据库,制定了保护计划。(SZY,2019.3.13)(2)普查传承人,获得丰富的陕西红拳资源。2009年3月至2012年,在会长雷志敏的组织倡导下,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组织了以西安体院武术系武术硕士研究生组成考察小组,行程十万余公里,走访传承人200余人,开展了为期两年的红拳考察调研普查行动,从陕西红拳习练者中,遴选出传承体系清晰和坚持传徒授艺,且具有影响力的红拳传习者共161人,选拔出传承内容正宗且传承谱系较为完整的核心传承人46位。(SZY,2019.3.13)图2陕西红拳研究会网站建设
掖?约按迓浣淌凇JΥ?图掖?衔??冢?ν?传承中,师父对徒弟择选苛刻。徒弟来自各个地方,从德行考察、举行拜师仪式到入室弟子,存在漫长的传授过程,徒弟与师父的特殊关系,为徒弟提供更直接、全面的教学模式,为陕西红拳的推广起到重要作用。家传以父子传承为体现,打开了传统保守传承中的另一方向,基于浓厚的血缘关系和择徒标准,使得传承人得到真传,继承了更真实的陕西红拳文化内容。村落教授多为村子内的广泛教学,“吼几嗓子秦腔,耍几道红拳”打开了陕西红拳传承发展的又一路径,具有重要存在意义[2]。以下图3是对传承具有重大贡献的代表性人物,“鹞子高三”高占魁的传承谱系。图3高占魁传承谱系[1]中国红拳[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杨宝生,2006[2]武坡.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陕西红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现状及发展方向探究——以安徽省地质博物馆为例[J]. 李晨. 大众文艺. 2020(03)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县域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合作发展模式探析——以佛山市顺德区为例[J]. 蔺梦华,甘子超.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9(09)
[3]社区博物馆:传统武术传承新思路[J]. 刘强. 宜春学院学报. 2019(09)
[4]村史馆:乡土中国的文化力量[J]. 周亚,李旺. 图书馆论坛. 2019(11)
[5]基于实践性学习的博物馆资源开发——从参观到参与的转变[J]. 阮琼弘. 上海教育科研. 2019(02)
[6]从生态博物馆到田园空间博物馆:日本的乡村振兴构想与实践[J]. 石鼎. 中国博物馆. 2019(01)
[7]文化记忆视角下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与策略[J]. 赵晓霞.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8]非遗文创人才的供需矛盾及其对策[J]. 潘昱州,彭荔. 文化遗产. 2019(01)
[9]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是促进国家认同最本源的共鸣[J]. 辛美君.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04)
[10]非遗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起点:协同开展非遗传承人建档保护的分析模型[J]. 黄体杨,欧阳光. 图书馆论坛. 2018(12)
博士论文
[1]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视域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D]. 周颜玲.山东大学 2019
[2]梅花拳传承中的身份认同研究[D]. 赵景磊.上海体育学院 2019
[3]日本国立博物馆的中国艺术资源运营研究[D]. 陈雅婧.上海大学 2018
[4]论博物馆的超记忆结构[D]. 马楠.中国美术学院 2018
[5]对话在博物馆展览中的意义及运用研究[D]. 胡凯云.浙江大学 2017
[6]博物馆展示陈列中的数字艺术应用研究[D]. 盛瑨.南京艺术学院 2017
[7]秦晋武术文化研究[D]. 杜舒书.上海体育学院 2011
硕士论文
[1]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研究[D]. 刘楠楠.长春理工大学 2019
[2]南京博物院数字化体系建设及其应用管理研究[D]. 郭艳辉.南京艺术学院 2019
[3]区域认知视角下高中地理教学与研学旅行方案设计研究[D]. 岳登星.山东师范大学 2019
[4]数字博物馆设计开发与教育应用研究[D]. 魏琳琳.山东师范大学 2019
[5]基于“后真相”理论对武术认知的反思[D]. 喻振兴.武汉体育学院 2019
[6]福建将乐食闹音乐文化初探[D]. 宋玉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9
[7]湖南考古大遗址旅游开发模式比较研究[D]. 李周昕.湘潭大学 2019
[8]山西太谷形意拳的田野调查[D]. 郭润泽.上海体育学院 2019
[9]学校主导型研学旅行课程开展现状及其支持服务体系构建[D]. 吴紫娟.浙江师范大学 2019
[10]西安“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平台优化研究[D]. 曾日东.长安大学 2019
本文编号:3107890
【文章来源】: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市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访谈对象具细
陕西红拳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基于三原文化基地进行考察11传统择徒理念,保持“宁可失传,不可乱传”的态度,而儿童无法参悟其中含义。因此,陕西红拳在80年代开始,面临后继者无人的困境。陕西红拳的传承环境主要以农村村落为主,练拳空间多显自由开放。城市文明的快速发展,促使村落文化瓦解,城市文化重构。部分陕西红拳传承人,为防止陕西红拳文化的流失,在1994年,由传承人内部组织的研究会,自觉发起对红拳保护、提供资料的倡导,为之后陕西红拳的普查奠定基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内掀起的热潮,促使红拳传承人积极向非遗靠拢。2005年7月3日,由陕西红拳多位传承人,共同发起的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经过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民政厅批准正式成立,具有合法性。研究会的建立和非遗申请的批准,为陕西红拳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1)口传身授的内容,得到合理的挖掘和保护。与拳种相关的传承人图片、视频以及文字资料包括拳谱和口札等,通过陕西红拳研究会,进行了普查和收集,为红拳保留了丰富的资料。目前红拳保留的套路包括排子手近200套以及器械170余套。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组织普查人员对调研的资料和影像进行了分类和整理,建立了传承人数据库,制定了保护计划。(SZY,2019.3.13)(2)普查传承人,获得丰富的陕西红拳资源。2009年3月至2012年,在会长雷志敏的组织倡导下,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组织了以西安体院武术系武术硕士研究生组成考察小组,行程十万余公里,走访传承人200余人,开展了为期两年的红拳考察调研普查行动,从陕西红拳习练者中,遴选出传承体系清晰和坚持传徒授艺,且具有影响力的红拳传习者共161人,选拔出传承内容正宗且传承谱系较为完整的核心传承人46位。(SZY,2019.3.13)图2陕西红拳研究会网站建设
掖?约按迓浣淌凇JΥ?图掖?衔??冢?ν?传承中,师父对徒弟择选苛刻。徒弟来自各个地方,从德行考察、举行拜师仪式到入室弟子,存在漫长的传授过程,徒弟与师父的特殊关系,为徒弟提供更直接、全面的教学模式,为陕西红拳的推广起到重要作用。家传以父子传承为体现,打开了传统保守传承中的另一方向,基于浓厚的血缘关系和择徒标准,使得传承人得到真传,继承了更真实的陕西红拳文化内容。村落教授多为村子内的广泛教学,“吼几嗓子秦腔,耍几道红拳”打开了陕西红拳传承发展的又一路径,具有重要存在意义[2]。以下图3是对传承具有重大贡献的代表性人物,“鹞子高三”高占魁的传承谱系。图3高占魁传承谱系[1]中国红拳[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杨宝生,2006[2]武坡.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陕西红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现状及发展方向探究——以安徽省地质博物馆为例[J]. 李晨. 大众文艺. 2020(03)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县域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合作发展模式探析——以佛山市顺德区为例[J]. 蔺梦华,甘子超.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9(09)
[3]社区博物馆:传统武术传承新思路[J]. 刘强. 宜春学院学报. 2019(09)
[4]村史馆:乡土中国的文化力量[J]. 周亚,李旺. 图书馆论坛. 2019(11)
[5]基于实践性学习的博物馆资源开发——从参观到参与的转变[J]. 阮琼弘. 上海教育科研. 2019(02)
[6]从生态博物馆到田园空间博物馆:日本的乡村振兴构想与实践[J]. 石鼎. 中国博物馆. 2019(01)
[7]文化记忆视角下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与策略[J]. 赵晓霞.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8]非遗文创人才的供需矛盾及其对策[J]. 潘昱州,彭荔. 文化遗产. 2019(01)
[9]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是促进国家认同最本源的共鸣[J]. 辛美君.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04)
[10]非遗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起点:协同开展非遗传承人建档保护的分析模型[J]. 黄体杨,欧阳光. 图书馆论坛. 2018(12)
博士论文
[1]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视域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D]. 周颜玲.山东大学 2019
[2]梅花拳传承中的身份认同研究[D]. 赵景磊.上海体育学院 2019
[3]日本国立博物馆的中国艺术资源运营研究[D]. 陈雅婧.上海大学 2018
[4]论博物馆的超记忆结构[D]. 马楠.中国美术学院 2018
[5]对话在博物馆展览中的意义及运用研究[D]. 胡凯云.浙江大学 2017
[6]博物馆展示陈列中的数字艺术应用研究[D]. 盛瑨.南京艺术学院 2017
[7]秦晋武术文化研究[D]. 杜舒书.上海体育学院 2011
硕士论文
[1]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研究[D]. 刘楠楠.长春理工大学 2019
[2]南京博物院数字化体系建设及其应用管理研究[D]. 郭艳辉.南京艺术学院 2019
[3]区域认知视角下高中地理教学与研学旅行方案设计研究[D]. 岳登星.山东师范大学 2019
[4]数字博物馆设计开发与教育应用研究[D]. 魏琳琳.山东师范大学 2019
[5]基于“后真相”理论对武术认知的反思[D]. 喻振兴.武汉体育学院 2019
[6]福建将乐食闹音乐文化初探[D]. 宋玉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9
[7]湖南考古大遗址旅游开发模式比较研究[D]. 李周昕.湘潭大学 2019
[8]山西太谷形意拳的田野调查[D]. 郭润泽.上海体育学院 2019
[9]学校主导型研学旅行课程开展现状及其支持服务体系构建[D]. 吴紫娟.浙江师范大学 2019
[10]西安“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平台优化研究[D]. 曾日东.长安大学 2019
本文编号:31078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3107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