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中国优秀男子横拍进攻型打法运动员技战术组合特点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1 07:25
  横板进攻型打法是欧洲的传统打法。20世纪80年代后,从第41届世乒赛团体赛我国派出三位横拍进攻型打法选手参赛,最终仅获得第七名而走入低谷开始,通过摸索、钻研、实践,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随着2000年后国际乒联四项对竞赛规则重要变革的实施以及技战术的创新,横拍进攻型打法的技战术指导思想和训练方法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然而加大进攻性技战术的使用确是贯穿始终。在如今强强对抗、势均力敌的比赛中通过使用单一的进攻技战术往往不能一蹴而就。如何组织起有效的、连续性强的进攻性技战术组合才是取胜的关键。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现今横拍进攻型打法的杰出代表马龙、张继科、樊振东、闫安近3年来参加的国际、国内比赛中发抢段、接抢段和相持段技战术组合表现进行统计、分析,试图找出具有个人特点的技战术组合并评价横拍进攻型打法不同风格技战术组合的使用效果。望对该打法技战术体系不断完善提供参考性建议。结论如下:1.我国横拍进攻型打法在接抢段技战术组合运用效果最好;发抢段次之;相持段使用效果有待提高。2.我国横拍进攻型打法在三段中技术组合的使用形式随着技战术风格特点的不... 

【文章来源】: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乒乓球技战术概念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的研究
        1.2.2 有关乒乓球技战术组合的研究
        1.2.3 有关马龙、张继科技战术特征的分析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调查法
        2.2.3 录像观察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分析与讨论
    3.1 马龙技战术组合特点分析
        3.1.1 马龙发抢段技战术组合特点分析
            3.1.1.1 六场比赛发抢段整体(1、3、5板)运用情况
            3.1.1.2 马龙发球使用情况
            3.1.1.3 马龙一、三板组合使用情况
            3.1.1.4 马龙一、三、五板组合使用情况
        3.1.2 马龙接抢段技战术组合特点分析
            3.1.2.1 六场比赛接抢段整体(2、4、6板)运用情况
            3.1.2.2 马龙接发球使用情况
            3.1.2.3 马龙二、四板组合使用情况
            3.1.2.4 马龙二、四、六板组合使用情况
        3.1.3 马龙相持段技战术组合特点分析
            3.1.3.1 六场比赛相持段整体(7、8板及以后)运用情况
            3.1.3.2 马龙相持段态势及得失分情况
            3.1.3.3 马龙相持段技术组合情况
    3.2 张继科技战术组合特点分析
        3.2.1 张继科发抢段技战术组合特点分析
            3.2.1.1 六场比赛发抢段整体(1、3、5板)运用情况
            3.2.1.2 张继科发球使用情况
            3.2.1.3 张继科一、三板组合使用情况
            3.2.1.4 张继科一、三、五板组合使用情况
        3.2.2 张继科接抢段技战术组合特点分析
            3.2.2.1 六场比赛接抢段整体(2、4、6板)运用情况
            3.2.2.2 张继科接发球使用情况
            3.2.2.3 张继科二、四板组合使用情况
            3.2.2.4 张继科二、四、六板组合使用情况
        3.2.3 张继科相持段技战术组合特点分析
            3.2.3.1 六场比赛相持段整体(7、8板及以后)运用情况
            3.2.3.2 张继科相持段态势及得失分情况
            3.2.3.3 张继科相持段技战术组合情况
    3.3 樊振东技战术组合特点分析
        3.3.1 樊振东发抢段技战术组合特点分析
            3.3.1.1 六场比赛发抢段整体(1、3、5板)运用情况
            3.3.1.2 樊振东发球使用情况
            3.3.1.3 樊振东一、三板组合使用情况
            3.3.1.4 樊振东一、三、五板组合使用情况
        3.3.2 樊振东接抢段技战术组合特点分析
            3.3.2.1 六场比赛接抢段整体(2、4、6板)运用情况
            3.3.2.2 樊振东接发球使用情况
            3.3.2.3 樊振东二、四板组合使用情况
            3.3.2.4 樊振东二、四、六板组合使用情况
        3.3.3 樊振东相持段技战术组合特点分析
            3.3.3.1 六场比赛相持段整体(7、8板及以后)运用情况
            3.3.3.2 樊振东相持段态势及得失分情况
            3.3.3.3 樊振东相持段技战术组合情况
    3.4 闫安技战术组合特点分析
        3.4.1 闫安发抢段技战术组合特点分析
            3.4.1.1 六场比赛发抢段整体(1、3、5板)运用情况
            3.4.1.2 闫安发球使用情况
            3.4.1.3 闫安一、三板组合使用情况
            3.4.1.4 闫安一、三、五板组合使用情况
        3.4.2 闫安接抢段技战术组合特点分析
            3.4.2.1 六场比赛接抢段整体(2、4、6板)运用情况
            3.4.2.2 闫安接发球使用情况
            3.4.2.3 闫安二、四板组合使用情况
            3.4.2.4 闫安二、四、六板组合使用情况
        3.4.3 闫安相持段技战术组合特点分析
            3.4.3.1 六场比赛相持段整体(7、8板及以后)运用情况
            3.4.3.2 闫安相持段态势及得失分情况
            3.4.3.3 闫安相持段技战术组合情况
    3.5 中国横拍进攻型打法技战术组合特点分析
        3.5.1 发抢段技战术组合特点分析
            3.5.1.1 发球特点
            3.5.1.2 发抢段技战术组合特点
        3.5.2 接抢段技战术组合特点分析
            3.5.2.1 接发球特点
            3.5.2.2 接抢段技战术组合特点
        3.5.3 相持段技战术组合特点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未来中国乒乓球领军人物马龙的技战术研究[J]. 马静,唐贺.  当代体育科技. 2013(14)
[2]乒乓球进攻类型打法比赛战术制胜模式构成及其研究[J]. 唐建军,赵喜迎.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3(03)
[3]张继科在重大比赛中的技战术特点分析[J]. 滕守刚.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11)
[4]马林左半台三五板技战术组合特点分析[J]. 苏万文.  湘南学院学报. 2012(05)
[5]中外男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发展趋势的研究——以第50届世乒赛男团比赛为例[J]. 孔丹丹.  山东体育科技. 2011(01)
[6]乒乓球比赛中战术组合模式的构成及其应用[J]. 唐建军,曹海波,邓艳香.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11)
[7]我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马龙的技战术分析[J]. 杨磊.  运动. 2010(06)
[8]世界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单打比赛发球轮和接发球轮的战术运用特征分析[J]. 赵喜迎,刘永立.  运动. 2010(03)
[9]乒乓球战术体系:技术动作的战术形成及其运用模式[J]. 唐建军.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04)
[10]对国家乒乓球女队重点主力队员的技战术跟踪分析与诊断[J]. 乔红.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04)

博士论文
[1]中国乒乓球队战术训练水平定量诊断方法及实践效用[D]. 张晓蓬.北京体育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乒乓球男子优秀直拍反胶打法的技战术分析与发展趋势的研究[D]. 彭博.北京体育大学 2009
[2]世界男子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前三板”技战术运用规律及趋势研究[D]. 林炳光.北京体育大学 2009
[3]对世界著名乒乓球男子横板运动员反手进攻技战术特点的分析[D]. 王雅莉.北京体育大学 2007
[4]对世界优秀男子直拍快攻打法选手的技战术分析及发展趋势的研究[D]. 赵霞.北京体育大学 2003
[5]乒乓球运动11分赛制的竞赛特征分析[D]. 袁华.北京体育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1129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31129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b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