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届亚洲杯足球赛前四名球队中前场区域球员接控球状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23 12:25
本文利用接球移动速度、接球来球轨迹、接球部位、接球的不同时态等指标对2011年第15届亚洲杯足球比赛前四名球队中前场区域不同对抗状态、不同移动状态的特征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将比赛过程中的,球队各种接控球状况相结合进行综合的分析与研究,使统计的指标更接近于实际比赛,从而全面的了解第15届亚洲杯前四名球队的接控球实际情况,为我国今后各级足球的训练、比赛和教学提供可借鉴的资料和依据。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2011年第15届亚洲杯比赛中不同状态接控球特征进行观察、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日本队在亚洲杯比赛中基本技术的运用与选择水平较高。每一个人接球这一下都不需过多调整,不是为接球而接球,接球前就为下一个动作做准备,没有任何多余。体现球员的技术,意识,球商,对时间、空间的判断,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2、在本届亚洲杯比赛过程中,中前场传接球的主要特征是以地面接球为主,空中的传接球为辅,接地面球的成功率直接影响一个球队对球的控制与配合之间的衔接。3、单从接球前三种位移状态的使用次数来看,越重视配合与控制的球队,接球前的中慢速接球状态与快速...
【文章来源】: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接控球技术的研究
2.2 有关接控球教学训练方面研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录像观察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逻辑分析法
3.2.5 统计概念与尺度界定
4 研究的主要内容
4.1 前四名球队中前场区域球员接控球情况
4.1.1 前四名球队中前场区域接球总体情况
4.1.2 前四名球队中前场区域各接球部位总体情况
4.1.3 前四名球队中前场区域接球前来球轨迹总体情况
4.1.4 前四名球队中前场区域不同接球时态不同对抗状态接控球情况
4.1.5 前四名球队中前场区域不同移动状态接控球总体情况
4.2 中前场不同区域接球情况
4.2.1 前四名球队中前场不同区域接球情况
4.2.2 前四名球队不同区域不同对抗状态接球情况
4.2.3 前四名球队不同区域不同移动状态接球情况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足球比赛中无球队员跑位的分析[J]. 张斌.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06)
[2]2010年亚运会足球赛中国、日本、韩国队传控球技术运用分析[J]. 张乾伟.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03)
[3]南非世界杯日本队进攻战术能力研究[J]. 李伟.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1(02)
[4]2008年欧锦赛前场30m区域内进攻传接球配合的时空因素分析[J]. 王归然,李仪. 辽宁体育科技. 2010(04)
[5]2006年德国世界杯运动员攻击性行为的相关因素[J]. 张超,杨子旭.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09)
[6]时空观背景下中国女足接球技术运用实质的研究[J]. 罗剑,蒋雪莱. 怀化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008(03)
[7]谈接应战术在足球比赛中的运用[J]. 王有东.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08(03)
[8]对我国足球技术分类理论的梳理和评判[J]. 吴家荣,程公,邹延宁.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8(01)
[9]国家男子足球队传球失误原因调查与分析[J]. 杨钢,刘宏,张廷安.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10)
[10]足球训练中对运动员快速传接球的培养[J]. 王红娟.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3)
硕士论文
[1]2008年欧洲足球锦标赛决赛阶段接球技术运用特征的研究[D]. 张思超.西安体育学院 2010
本文编号:3202519
【文章来源】: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接控球技术的研究
2.2 有关接控球教学训练方面研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录像观察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逻辑分析法
3.2.5 统计概念与尺度界定
4 研究的主要内容
4.1 前四名球队中前场区域球员接控球情况
4.1.1 前四名球队中前场区域接球总体情况
4.1.2 前四名球队中前场区域各接球部位总体情况
4.1.3 前四名球队中前场区域接球前来球轨迹总体情况
4.1.4 前四名球队中前场区域不同接球时态不同对抗状态接控球情况
4.1.5 前四名球队中前场区域不同移动状态接控球总体情况
4.2 中前场不同区域接球情况
4.2.1 前四名球队中前场不同区域接球情况
4.2.2 前四名球队不同区域不同对抗状态接球情况
4.2.3 前四名球队不同区域不同移动状态接球情况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足球比赛中无球队员跑位的分析[J]. 张斌.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06)
[2]2010年亚运会足球赛中国、日本、韩国队传控球技术运用分析[J]. 张乾伟.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03)
[3]南非世界杯日本队进攻战术能力研究[J]. 李伟.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1(02)
[4]2008年欧锦赛前场30m区域内进攻传接球配合的时空因素分析[J]. 王归然,李仪. 辽宁体育科技. 2010(04)
[5]2006年德国世界杯运动员攻击性行为的相关因素[J]. 张超,杨子旭.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09)
[6]时空观背景下中国女足接球技术运用实质的研究[J]. 罗剑,蒋雪莱. 怀化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008(03)
[7]谈接应战术在足球比赛中的运用[J]. 王有东.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08(03)
[8]对我国足球技术分类理论的梳理和评判[J]. 吴家荣,程公,邹延宁.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8(01)
[9]国家男子足球队传球失误原因调查与分析[J]. 杨钢,刘宏,张廷安.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10)
[10]足球训练中对运动员快速传接球的培养[J]. 王红娟.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3)
硕士论文
[1]2008年欧洲足球锦标赛决赛阶段接球技术运用特征的研究[D]. 张思超.西安体育学院 2010
本文编号:32025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3202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