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螳螂拳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2 22:25
中华传统武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在世世代代发展历程中,与强敌和自然英勇抗争过程中不断丰富与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在千百年来时空更迭的社会激荡中积累沉淀的文化瑰宝,向来以博大精深闻名于世。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西方竞技体育的强势植入,导致人们在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日趋多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载体的民族传统武术也随之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螳螂拳作为民族传统武术的重要拳种,既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文化资源之一,也是中华武术传承与发展的见证。顾名思义螳螂拳是一种模仿螳螂动作的中国象形拳术,它是一种特点突出、风格别致的拳种,自成一体并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与流传于青岛与淄博地区的孙膑拳、潍坊的四通捶拳、济宁地区的文圣拳一起被列为[[山东省四大著名拳种,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也把螳螂拳列为系统研究和重点整理的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一。从历史的长河来看,螳螂拳的形成与发展,在历史传承中汇聚众家之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增强国家软实力、促进世界武术文化的交流,以及在个人道德修养、审美情趣与正确价值观的塑造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3.1郝斌先生在演练螳螂拳玉环步??3.1.2太极螳螂拳的传承??
r?.?练_螂_主环_??图3.1郝斌先生在演练螳螂拳玉环步??3.1.2太极螳螂拳的传承??太极螳螂拳的传播者主要是姜化龙、宋子德与号称莱阳“三山”的崔寿山、王玉山、??李昆山。??姜化龙(1855-1924),烟台莱阳市黄金沟人,早年师从梁学香研习螳螂拳并深??得其真传,为当时山东武术泰斗之一。在清末民初有“打的硬姜化龙”之美誉,据??莱阳县志载.?“化龙身不满五尺,又痴肥,若无能者,及试其技则灵巧若猴”。0姜??化龙曾经三下沧洲无敌手,因此名震武林。其时,莱阳有习罗汉拳和地功拳的名师??李仲祥、字丹伯,他和姜化龙交流武艺,互补长短,将其精要纳入螳螂拳,为螳螂??拳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姜化龙授拳足迹遍及胶东,晚年在烟台、莱阳设馆授徒,弟??子众多。??宋子德(1855—1926),字耀坤,莱阳赵格庄人,太极螳螂门一代宗师,因在??家排行老二
育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载体,能起到养生健身与修身养性的双重效果。面对??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号召普通大众研习螳螂拳,能够缓解现代居民在工作与生活??中的压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有助于身心健康。螳螂拳除了具有??技击实战功能之外,还具有文化、娱乐与健身等多项功能。但是由于社会环境与多??元文化的冲击,导致螳螂拳日益淡出了普通大众的视野,研习者日渐稀少。与各种??球类运动、跆拳道、瑜伽、各种舞蹈等相比,包括螳螂拳在内的民族传统体育越来??越边缘化。因此,为了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螳螂拳的传播方式需要进一步加大创??新的力度,从内容上需要变得生动而易于接受,方式上可以凭借互联网等各种多媒??体进行创新,建立关于螳螂拳的官方网站,统筹把握对内与对外、定位与地位、内??容与形式等方面的内在统一,全方位、立体化、融合式宣传螳螂拳。同时可以组织??专业人员拍摄一部较高水平的电影或者多部视频短片,并运用新媒体等手段进行传??播,同时要避免认知的碎片化,让人们全方面的认识中华武学中这部伟大的武术文??化,积极与国内外的螳螂拳研习者与爱好者进行交流,进行资源的共享,逐步排除??门户之见与宗派之争,将螳螂拳的修身养性等优点发挥到极致,让普通大众主动参??与到这项运动中,避免“曲高和寡”的现象,不断将螳螂拳武学文化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梁学香螳螂拳对中国武术的影响[J]. 张鹏. 兰台世界. 2013(22)
[2]青奥会视域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思考[J]. 王若穷,王朝军. 山东体育科技. 2011(06)
[3]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中国武术的保护[J]. 袁育霞.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0(06)
[4]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源流探析[J]. 龙行年.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0(11)
[5]武术价值观变迁的回顾与反思[J]. 王维,胡凯.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11)
[6]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武术的“扬弃”[J]. 李洁. 搏击(武术科学). 2010(04)
[7]全球化、文化个性与文化主权[J]. 邹广文. 贵州社会科学. 2010(01)
[8]中华传统武术发展的研究[J]. 胡双上,任若男. 福建体育科技. 2009(06)
[9]中华崛起进程中的武术演变与展望[J]. 栗胜夫,李富刚. 体育科学. 2009(10)
[10]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传统武术保护刍议[J]. 邢中有.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博士论文
[1]齐鲁武术文化研究[D]. 郭守靖.上海体育学院 2008
硕士论文
[1]“闯关东”:近代山东移民与武术的传播[D]. 马振东.吉林大学 2009
[2]螳螂拳源流问题研究[D]. 王开文.苏州大学 2006
[3]论传统武术的现代生存方式[D]. 颜世亮.山东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43638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3.1郝斌先生在演练螳螂拳玉环步??3.1.2太极螳螂拳的传承??
r?.?练_螂_主环_??图3.1郝斌先生在演练螳螂拳玉环步??3.1.2太极螳螂拳的传承??太极螳螂拳的传播者主要是姜化龙、宋子德与号称莱阳“三山”的崔寿山、王玉山、??李昆山。??姜化龙(1855-1924),烟台莱阳市黄金沟人,早年师从梁学香研习螳螂拳并深??得其真传,为当时山东武术泰斗之一。在清末民初有“打的硬姜化龙”之美誉,据??莱阳县志载.?“化龙身不满五尺,又痴肥,若无能者,及试其技则灵巧若猴”。0姜??化龙曾经三下沧洲无敌手,因此名震武林。其时,莱阳有习罗汉拳和地功拳的名师??李仲祥、字丹伯,他和姜化龙交流武艺,互补长短,将其精要纳入螳螂拳,为螳螂??拳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姜化龙授拳足迹遍及胶东,晚年在烟台、莱阳设馆授徒,弟??子众多。??宋子德(1855—1926),字耀坤,莱阳赵格庄人,太极螳螂门一代宗师,因在??家排行老二
育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载体,能起到养生健身与修身养性的双重效果。面对??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号召普通大众研习螳螂拳,能够缓解现代居民在工作与生活??中的压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有助于身心健康。螳螂拳除了具有??技击实战功能之外,还具有文化、娱乐与健身等多项功能。但是由于社会环境与多??元文化的冲击,导致螳螂拳日益淡出了普通大众的视野,研习者日渐稀少。与各种??球类运动、跆拳道、瑜伽、各种舞蹈等相比,包括螳螂拳在内的民族传统体育越来??越边缘化。因此,为了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螳螂拳的传播方式需要进一步加大创??新的力度,从内容上需要变得生动而易于接受,方式上可以凭借互联网等各种多媒??体进行创新,建立关于螳螂拳的官方网站,统筹把握对内与对外、定位与地位、内??容与形式等方面的内在统一,全方位、立体化、融合式宣传螳螂拳。同时可以组织??专业人员拍摄一部较高水平的电影或者多部视频短片,并运用新媒体等手段进行传??播,同时要避免认知的碎片化,让人们全方面的认识中华武学中这部伟大的武术文??化,积极与国内外的螳螂拳研习者与爱好者进行交流,进行资源的共享,逐步排除??门户之见与宗派之争,将螳螂拳的修身养性等优点发挥到极致,让普通大众主动参??与到这项运动中,避免“曲高和寡”的现象,不断将螳螂拳武学文化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梁学香螳螂拳对中国武术的影响[J]. 张鹏. 兰台世界. 2013(22)
[2]青奥会视域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思考[J]. 王若穷,王朝军. 山东体育科技. 2011(06)
[3]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中国武术的保护[J]. 袁育霞.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0(06)
[4]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源流探析[J]. 龙行年.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0(11)
[5]武术价值观变迁的回顾与反思[J]. 王维,胡凯.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11)
[6]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武术的“扬弃”[J]. 李洁. 搏击(武术科学). 2010(04)
[7]全球化、文化个性与文化主权[J]. 邹广文. 贵州社会科学. 2010(01)
[8]中华传统武术发展的研究[J]. 胡双上,任若男. 福建体育科技. 2009(06)
[9]中华崛起进程中的武术演变与展望[J]. 栗胜夫,李富刚. 体育科学. 2009(10)
[10]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传统武术保护刍议[J]. 邢中有.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博士论文
[1]齐鲁武术文化研究[D]. 郭守靖.上海体育学院 2008
硕士论文
[1]“闯关东”:近代山东移民与武术的传播[D]. 马振东.吉林大学 2009
[2]螳螂拳源流问题研究[D]. 王开文.苏州大学 2006
[3]论传统武术的现代生存方式[D]. 颜世亮.山东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436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3243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