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马克思主义技术思想的体育哲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1 16:56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立足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以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观点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为理论延伸,揭示体育领域中的技术现状与本质。以现代技术的“异化”现象为研究重点,分别以体育领域的技术使用现象为思维基础、技术历史流变为思路线索,技术现代性本质为理论中心,技术负面化影响为批判对象,对体育领域中的技术进行全面的考察与分析。尝试以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地看待技术双面性结果,并从技术内部探索体育与技术的和谐关系,在哲学视域中建立技术在体育领域中合理化存在途径。本文将从以下五个部分进行研究分析:第一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人与体育、技术的理论对接。从概念梳理中实现人、体育与技术在实践角度上的融合,以实践为共通点建立三者的关系。并且在实践论、认识论、本体论、价值论四个角度进行体育与技术之间的理论对话,为体育与技术的关系进行深度的理论搭建。第二部分:在人与技术之间关系的历史演变中考察技术效益。人与技术的关系从古至今经历了“人与技术的统一”到“人与技术的疏离”再到“人与技术的对立”,技术对人类的反作用经历了“中立效应”到“正面效应”再到“反面效应”的巨大反差,人类越是依赖技术,技术却...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11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马克思主义技术思想的体育哲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奠基

实践论,维度,人类


图 4-2 实践论维度体育与技术的概念梳理4.1.1 人类是生成自身的实践载体人之为人只有在实践中可以体现,人的本质只有在实践中得以完成。“‘实践’是专属人的行为,被用来指代人类所有的行为和活动,比如说生命活动”①。作为生命体的存在,就会有活下去的欲望,人类处与自然界中,势必会与自身以外的其他存在者打交道,人与自然界的交互在动态的身体行为中开始,并在生存目的实现中结束。马克思将实践理解为人的“对象性活动”,即人的劳动,“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②。人类要生存势必会进行实践活动,衣食住行需要靠双手的劳动去获取,在外界自然中探索人类现实的物质需要,而双手所进行的物质交换活动,建立起人与自然的沟通,实践便在人与自然建立联系的瞬间便已经开始。人的生存不能脱离人的行为活动,人的行为活动不存在脱离人的实践,人的实践必然不能缺少人这个有生命的载体。“实践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创造自身的价值活动”③。实践来源于人类的生存需求,并在这种生存目的的扩张中创造出人的本质。人之所以与动物相区别在与人类具有实践的能力,能够有意识的认识

状态图,本体论,维度,状态


思实践哲学的本体论维度去理解实践,将实践看作是“感性的活动”,即是有生命的、开放的、并且具有不断超越自身的现状的行为方式。实践首先是生命的实践,其次是认识的实践,最后实现超越的实践。每一次的实践活动,以人类的生命活动为起点,理解生命为实践过程,实现生命的存在与人类本质的凸显为实践的终点,其实践的基调永远是对生命的养护与人类本质的实现。人在实践中被营造出一个具有生命活力且具备自我扬弃能力的能动主体,从本体论意义上,突出人类实践行为的本质属性。“把存在从存在者中薪露出来,解说存在本身,这是本体论的任务”②。作为能动的主体,对外部世界有意识的改造,自然在人类的实践中赋予了人的属性,自然向人生成,外部世界被赋予了人的价值与内涵,于此同时,人的实践过程同样创造了自我存在的本质与意义。“人的存在的不断生成的活动就是实践活动,人在实践中成为自身并获得本质,只有实践才能凸显人的本真性。在这种意义上,实践成为人本身”③。在生存实践中衍化而来的体育活动与技术手段,在人类实践中占据重要的两个方面,以人类为实践衡量标准,体育是人类本身所蕴含力量的最为直接表达;技术是对自然规律间接的投射与放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场域的变形:体育哲学视阈中公共空间的历史原像与创生路径[J]. 阳丽.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8(06)
[2]体育教育中身体美学的理论诠释[J]. 李丽君.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8(06)
[3]存在的维度:体育人学存在论的哲学省思[J]. 谭酉群.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8(06)
[4]身体视域下体育认知的转向研究[J]. 焦宗元.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7(05)
[5]训练何以可能:运动训练的自然哲学基础[J]. 刘欣然,李丽君.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7(01)
[6]技术异化: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危机与挑战[J]. 甄嫒圆.  体育科研. 2016(06)
[7]对立的统一:体育主体性的矛盾觉解与意义诠释[J]. 刘欣然,王媛,夏沅敏.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6(05)
[8]荷兰技术哲学之“思”“路”[J]. 刘宝杰.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6(04)
[9]主体的意向:体育与人主体性的哲学认识[J]. 刘欣然,李丽君,王媛.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6(05)
[10]国内“社会技术”研究综述[J]. 包国光.  创新. 2016(04)

博士论文
[1]从海德格尔到鲍尔格曼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研究[D]. 顾世春.大连理工大学 2013
[2]科技的人本意蕴—马克思人与科技关系思想研究[D]. 张媛媛.吉林大学 2013
[3]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价值取向研究[D]. 郝兆杰.河南大学 2012
[4]马克思技术实践思想研究[D]. 张晓红.东北大学 2012
[5]技术的政治[D]. 卫才胜.华中科技大学 2011
[6]中国体育教学的文化反思[D]. 姜志明.北京体育大学 2009
[7]论教育技术的发展价值[D]. 左明章.华中师范大学 2008
[8]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研究[D]. 殷波.山东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现代奥运会中的技术异化研究[D]. 江天.云南师范大学 2016
[2]竞技体育科技异化本质研究[D]. 温凤苹.集美大学 2015
[3]我国社会技术哲学的发展历史与展望[D]. 张扬.沈阳师范大学 2014
[4]论技术进化与技术异化的辩证关系[D]. 徐妍.南京师范大学 2013
[5]技术与人的本性[D]. 尹婷婷.华南理工大学 2011
[6]技术哲学文化转向研究[D]. 未晓霞.长沙理工大学 2011
[7]社会技术哲学视域下的制度异化研究[D]. 徐世民.华中科技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2595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32595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a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