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大连市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1 22:40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背景下,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度被专家、学者所关注。辽宁省大连市,不仅是一座现代化的副省级城市,而且还是东北文化和齐鲁文化的交汇地,是辽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拥有着较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社会生态学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个案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对大连市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问题进行研究,具体有,在梳理大连市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基础上,对大连市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同时,选取大连五行通背拳和金州龙舞为个案进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保护策略,为大连市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研究结论:1.大连市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以武术类项目居多,主要集中在大连市金州区范围内,其他区对所辖范围内的传统体育文化挖掘不够深入。2.大连市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情况良好,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但也存在非遗保护... 

【文章来源】:沈阳体育学院辽宁省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大连市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大连五行通背拳创始人修剑痴

代表性,五行,大连


王连成(图2),现任大连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大连五行通背拳第四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表15)。1953年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3岁开始习练燕青拳,14岁随螳螂拳名师崔寿山学习太极梅花螳螂拳,1978年正式拜王智俭为师,系统学习五行通背拳[61]。在师傅的精心培养下,他掌握了五行通背拳所有套路和各种技战术的运用,在拳理技法上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1999年参加了一生中仅有的一次比赛,在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一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收徒教学,系统的传授五行通背拳拳术和器械套路,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子弟,如刘万众、那宝权等弟子。近十几年来他活跃在大连武坛上,多次为省市领导和外国友人表演五行通背拳,在大连历届国际武术节和老拳师展会上都有他精彩的表演。2008年他代表大连市武术协会,将大连五行通背拳申报为第二批大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3.2 大连五行通背拳的现实境遇

影像,武术,大连,展厅


大连市的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由于武术类项目居多,非遗保护部门在进行保护工作时,联合大连市武术协会共同开展,采取了系列的保护措施。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的保护工作:一是对大连市范围内所有武术项目进行挖掘整理、存档;二是2013年创建了大连市武术文化博物馆;三是定期举办交流比赛活动。大连市武术文化博物馆主要对大连地区所有武术项目的起源、传承图片、赛事成绩等相关资料的进行展示,介绍了大连武术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情况以及著名武术家们对大连武术所作出的贡献。其中在通背拳的展厅内(图3),主要介绍了五行通背拳创立人修剑痴以及部分弟子的生平介绍,简短的阐述了五行通背拳在大连地区传播和发展的情况。大连市作为全国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试点城市之一,相关数字化保护技术在该项目的运用速度上略显缓慢,大连市武术文化博物馆缺乏五行通背拳的影像资料配合展示,主要以申报项目存档、记录为主的数字化保护,以传播为目的的数字化手段还处于探索阶段。经过大连市非遗保护相关部门和大连市武术协会共同的努力下,大连市部分武术非遗项目的发展形势相对较好,如:金州七星螳螂拳之六合棍、金州七星螳螂拳之梅花路、燕青拳等项目已传承至国外;燕青拳、罗汉地功拳、功力门武术、王家武术之九节鞭等项目已在学校建立传习所,但大连五行通背拳项目的传习基地设立情况不太乐观。通过访谈大连五行通背拳传承人得知(表16):目前,大连五行通背拳还未有一个固定的地方,用于项目开展日常传习,只有在举办交流活动时进行提前申请,由大连市武术协会或者区文化馆提供一个地方,用于活动场地。因此,大连五行通背拳的日常传习活动,基本是在中山区的劳动公园荷花池附近进行,由于场地因素制约着项目的传习质量和生源,现有学员都是免费教学。在访谈时提及项目保护经费问题时,该项目传承人表示大连五行通背拳自从2008年评选上市级项目,一共发放三次传承人补助,共计1.28万元,当初申请市级非遗名录就花费了将近1.5万元,有时举办活动的标语和参加比赛的服装都需自掏腰包,存在着传承人补助经费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自己每年都会申请项目保护经费却一直未获得政府批准,希望政府相关保护部门对该项目保护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大连市其他武术非遗项目的传人,都在大连开设武馆或拳馆来招收学员、培养后备人才,以此自筹项目传承经费,但由于该项目传承人无充足的资金和生源缺乏的问题,并没有开设的拳馆,形成现在传承工作进展较慢的现象。完善项目传承基地的建设有助于社会大众对进一步了解该项目,吸引后备传承队伍的培养,继而促进项目的发展。3.3.2.2项目自身问题突出


本文编号:32959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32959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2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