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举重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监测与恢复研究 ——以备战十二运会五名举重运动员为例
发布时间:2021-07-23 16:19
竞技体育发展到现在,竞争已经变得越来越残酷,在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长期处于高压力、高负荷的状态,这些特殊情况导致了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发生。人们认为疲劳是,在长期、反复受到同种刺激后,从而产生的一种生理现象或心理现象。举重项目属于体能主导类的快速力量性项目,该项目个人竞技及对抗性强,在比赛中试举次数有限,所举起重量超过了训练极限,动作时间短,成败就在一瞬间。由于长期承受着高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压力,心理疲劳成为一个困扰许多教练员及运动员的大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备战第十二届全运会的四川省五名举重运动员的心理疲劳状态进行监测,对运动员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地恢复和预防,以科学合理地指导四川省参加全运会比赛五名举重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探讨对举重运动员心理疲劳监测的可行性;并希望帮助运动员消除心理疲劳,形成良好的竞赛心理状态,在比赛中创造优异的成绩。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四川省举重队备战第十二届全运会的五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相互论证,采用肌酸激酶、睾酮、血红蛋白等生理指标对备战全运会的运动员进行监控。同时,通过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选择反应时和闪光融合频率测试的方法,对集训期间的运动员...
【文章来源】:成都体育学院四川省
【文章页数】:3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备战全运会期间四川省举重队运动员心理变化情况趋势图
,,所学的技术动作,0的是掌握动作要领,形成正确的肌肉感知,促进动力定型的形成。在回忆中还需唤起相应的肌肉、关节系统的兴奋活动以强化动力定型。该训练方法对于提高关键技术动作完成质量,以及增强比赛前的自信心有着积极的作用。6.2心理疲劳恢复结果与分析 表18测试期间四川省举重队运动员黄忠的的选择反应时情况表 数量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标准差第一次 3 0.707 0.791 0.74333 0.043132第二次 3 0.654 0.801 0.74233 0.077861第三次 3 0.636 0.763 0.69133 0.065056第四次 3 0.541 0.638 0.58767 0.048604第五次 3 0.445 0.572 0.50933 0.06351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业余中长跑训练中血红蛋白指标的运用[J]. 刘林,刘诚香. 科技视界. 2012(14)
[2]大负荷训练后心理疲劳的表现与恢复措施的探索[J]. 薛明启. 民营科技. 2011(03)
[3]技能类项目运动员心理疲劳的评价标准[J]. 张连成,张力为. 中国体育科技. 2010(04)
[4]生化指标在举重运动员身体机能综合评定中的运用——以男子56kg级举重冠军李争为例[J]. 黄宗能,谭周荣,郭旭霞,王艳琼. 体育科技. 2010(02)
[5]关于运动性心理疲劳研究现状与展望[J]. 么广会,梁建平,苏涛.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0(06)
[6]生理生化指标与速度滑冰运动员机能评定的探讨[J]. 洪立军. 今日科苑. 2008(11)
[7]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研究现状[J]. 马骊,徐霞,洪晓彬.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01)
[8]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的研究现状[J]. 林岭,张力为. 心理科学进展. 2007(03)
[9]乒乓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探析[J]. 兰大红. 中国科技信息. 2006(22)
[10]新康泰营养包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J]. 杨小英,陈刚毅,林敬松. 体育科技. 2006(03)
本文编号:3299627
【文章来源】:成都体育学院四川省
【文章页数】:3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备战全运会期间四川省举重队运动员心理变化情况趋势图
,,所学的技术动作,0的是掌握动作要领,形成正确的肌肉感知,促进动力定型的形成。在回忆中还需唤起相应的肌肉、关节系统的兴奋活动以强化动力定型。该训练方法对于提高关键技术动作完成质量,以及增强比赛前的自信心有着积极的作用。6.2心理疲劳恢复结果与分析 表18测试期间四川省举重队运动员黄忠的的选择反应时情况表 数量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标准差第一次 3 0.707 0.791 0.74333 0.043132第二次 3 0.654 0.801 0.74233 0.077861第三次 3 0.636 0.763 0.69133 0.065056第四次 3 0.541 0.638 0.58767 0.048604第五次 3 0.445 0.572 0.50933 0.06351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业余中长跑训练中血红蛋白指标的运用[J]. 刘林,刘诚香. 科技视界. 2012(14)
[2]大负荷训练后心理疲劳的表现与恢复措施的探索[J]. 薛明启. 民营科技. 2011(03)
[3]技能类项目运动员心理疲劳的评价标准[J]. 张连成,张力为. 中国体育科技. 2010(04)
[4]生化指标在举重运动员身体机能综合评定中的运用——以男子56kg级举重冠军李争为例[J]. 黄宗能,谭周荣,郭旭霞,王艳琼. 体育科技. 2010(02)
[5]关于运动性心理疲劳研究现状与展望[J]. 么广会,梁建平,苏涛.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0(06)
[6]生理生化指标与速度滑冰运动员机能评定的探讨[J]. 洪立军. 今日科苑. 2008(11)
[7]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研究现状[J]. 马骊,徐霞,洪晓彬.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01)
[8]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的研究现状[J]. 林岭,张力为. 心理科学进展. 2007(03)
[9]乒乓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探析[J]. 兰大红. 中国科技信息. 2006(22)
[10]新康泰营养包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J]. 杨小英,陈刚毅,林敬松. 体育科技. 2006(03)
本文编号:32996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3299627.html